◇第118章自持力(二十鱼粮加更
◇第118章自持力(二十鱼粮加更
对方突然下跪的举动把苏壹吓了一跳。
苏壹下意识弯腰去扶李源,“李大人,李大人您这是干什么?咱们有话慢慢说,您快起来,快起来。”
李源跪在地上,一脸激动的抓着苏壹衣袖。
“我不是自己向苏大人下跪,我是替全天下的老百姓向苏大人跪的。”李源抓着苏壹胳膊的手微微颤抖,“高产玉米若是能在各省推广,惠及天下百姓,苏大人将功德无量。”
苏壹笑着摇头,“李大人,我哪里会育什么种,这些种子都是我庄子里的人弄出来的。他们有的人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有的人是深研此道。
这几年我手头宽裕,唯有些钱财能拿的出手,我只不过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能更好培育良种的地方罢了。
若说真的功德无量,他们才是功德无量。听闻有此良种,便立即来找我求种的李大人你功德无量。”
李源微微一怔,接着满脸羞愧的道:“我向来对永嘉学派讲究的经济致用和事功之学不感兴趣,对商贾之道更是鄙夷,可我今天见到苏大人之后,才真正明白永嘉学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说着李源老泪纵横,他虽是进士出身,但性格刚直,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
他自幼家中富裕,因此不爱钱财,父亲是朝廷大员,因此不爱高名。
年轻时有爹在朝中护着,到了中年有哥哥弟弟在朝中相互扶持,所以李源做官之后格外唯心。
他满腔热血为民,就连亲生儿子都没时间照顾,还得托付给已经辞官归乡的父亲母亲。
其实到了如今,司农寺的职责已经逐渐被户部取代,李源从地方调到了京都做正三品司农司卿,根本是明升暗降。
李源为此心灰意冷了一段时间,等他再次想要做点什么的时候,便发现自己竟然一时间无事可做。
还是上年朝廷开始推广番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户部忙不过来,朝廷这才想起了要重新启用司农寺。
如今,苏壹培育出新的高产玉米良种,不仅惠及大众,更惠及司农寺。
苏壹并不知道李源的内心想法,他把李源扶起来,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
“我这人没有其他爱好,就是喜欢吃些好吃的,比如不同的米粮,各种果子。我让庄子上的人帮我育种,其实也有我自己想吃的原因。”
李源:“辟土殖谷曰农。农不单指农民,也指农事。《商军书》有言:“民不贱农,则国家不殆。”老百姓不看轻农事,国家便可以安定久长。苏大人所做之事恰恰激发了农人种地耕地的心。相比苏大人,吾甚不如矣。”
“……”从始至终,沈从仪一直都在旁边看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苏壹。
沈从仪知道,从今天开始哥哥再也掩盖不住浑身的“光芒”了。
很快,高产玉米良种的事情就被呈报到了皇帝案头。
果不其然,这件事情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皇上直接下令让皇庄开始试种高产玉米,若种子的确高产,下一年便要求各级衙门把高产玉米种子分发给农户种植。
然后,苏壹就被从工部调到了司农寺,授官正五品的司农司丞,他也是大虞朝建朝至今,第一个商贾授官的人。
李琅作为翰林院人士,也被升了官。如今是六品侍读,得知李琅对农作物很有研究之后,皇上依旧舍不得让他离开翰林院。
不过,本着能者多劳的原则,李琅被皇帝临时指派做了司农寺种植高产玉米良种的监官,定期向宫里汇报高产玉米良种的情况。
……
同年八月,一批蒙古军给陇省总兵递信投降,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
蒙古将领主动投降这件事背后的意义重大,这代表着大虞朝如今真的强大了,草原上不少人被大虞朝的军队吓破了胆,一时间大虞军的气势猛增。
沈从仪主动请缨前去陇省边关收服投降的蒙古军,皇上很快应允。
……
晚上,苏壹检查白天让人给沈从仪收拾要带去边关的东西有没有落下的。
沈从仪从外面走进来,便看见苏壹瘦削的背影,这段时间很忙,苏壹比夏日时目测瘦了四五斤不止。
苏壹听见动静,转头就看见了沈从仪。
“你回来了?”苏壹道,“明天什时候走?”
“明天一大早就走。”沈从仪回答。
苏壹叹一口气,“这次我有事,没有办法和你一块去边关,你去了那边之后一定要小心。蒙古军一向奸猾狡诈,他们很有可能是诈降,你去了之后,凡事多留一个心眼。我不盼着你能立什么大功,只求你能平安回来。”
苏壹的这一番话,沈从仪听的心头发软。
“抱歉,是我让哥哥担心了。”
苏壹摇摇头,“好男儿志在四方,我支持也理解你的选择。况且,若是那支蒙古军真的能归顺我大虞,不知道能省去多少战争。
无论对国还是对民都是一件大好事。但支持归支持,我还是会忍不住担心你,万事以平安为首,知道了吗?”
沈从仪一把抱住苏壹,“我很舍不得你。”
苏壹双手攀向沈从仪的肩膀,闭上眼睛,心中满满的不舍。
苏壹突然问,“对了,你这次要去多久来着?”
沈从仪道:“若是顺利的话,明年开春就能回来。”
苏壹微微一愣,擡头看向他。
沈从仪不解,“怎么了?”
苏壹一句话没说,勾着对方的脖颈便亲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