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再下北宁城 - 三国之刘家逆子 - 刘家三公子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六百零三章再下北宁城

“王上!王上……”黎志明把南越王拉起来,好在人还没事,就是有点吓傻了。那暗侍身上的血,还淌在南越王的脸上。他都懵然不知。

“来人啊!架着王上回城,这里呆不得了。”

刘琦炮轰军营,这种情况之前黎志明和南越王也不是没考虑过,只不过没想到,这等复杂的路况,荆州军居然也能把这几门火炮带在军中。

没有办法,只能撤军了。

黎志明下了死命令,自己带着南越王先撤,其他人半个时辰后再撤,目的是为了避免自相践踏和引起荆州军的注意。

刘琦当然注意到了南越军撤军的情况,不过他并没有下令追赶,主要还是因为路况,和担心埋伏。

如果南越人玩儿个战术,追的近了的时候忽然转身来一波弓箭齐发,然后反攻一波,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为地形不利运动战,即便吃个小亏,刘琦也会觉得不值。

对于这群异族蛮夷,死在他们手里哪怕一个荆州军卒,刘琦都会觉得亏。

反正有火炮在手,大不了你退回城里我再炮轰就是了。

能够建城的地方,地势都不会太差吧,总比这南方丛林的荒郊野外要舒适。

于是南越军全军退回了北宁城。留下了营盘中横七竖八被火炮轰死的上千名蛮兵。

荆州军却并没有乘胜攻击,而是慢条斯理的缓慢行军,看似给了南越无尽的缓解空间,实则是心里有底气。

当然,更主要的,刘琦也确实需要时间。

火炮每天都要维护,以保持射击精度,而炮弹也要每天运新的上来。

因为这里的气候普遍潮湿,为了保持弹药的干燥。他在合浦专门修建了大型的干燥型地库。

如果炮弹裸露在这种气候中两天以上,就可能受潮而产生炸膛,甚至自伤的事故。

辛苦训练的专业炮兵及保养维护人员,轻易不能有损失,浪费时间和金钱不说,真要出了事故,大家都知道搞这个有生命危险,谁还肯来干。

第二天,荆州军姗姗来迟,终于到达了北宁城下。却意外的发现,这已经是一座空城。

城中别说南越守军,就连原本的五六万百姓,也基本都被南越王胁迫着去了京城河内。

留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实在走不动的废人。

刘琦和众将面面相觑,这南越王和黎志明,还真都是狠人,料到这里守不住,直接把城都搬空了,意思要在南越的京城河内决一死战嘛?

进城扎营,刘琦把众将招来开会。

关于南越的都城河内,倒是真的听过一些人说过,是怎么样的易守难攻。

因为这个地方,它是个关口,三足鼎立的地方。

城门之前,还有个二鬼把门的天然屏障。

这就不是火炮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要想拿下河内,除非是绕道背后,从南面攻打,不过要绕山了,没有三天时间下不来。

还有可能就是城里面有内应,找机会开城门放人进去。

总之,要拿下河内,很难。

更何况这里还有安越最后的家底,大概四万人的人马。

刘琦在北宁城休整了两天,就是在找寻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虽然还没有打到河内,但是没必要到哪儿才开始为这个问题发愁。

刘琦的想法就是,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没必要过去。

等我大军到了,那必然就是有了解决办法了。

不过就在第二天,一些汉人找了过来。

交州也有很多汉人名士。这些人在刘琦的势力慢慢渗入交州的最初时刻,并没有出来说话。

现在,所有人都看到了刘琦收复附属国,统一南方的决心和能力。

于是,一些人终于开始逐渐露面,说出心中想法了。

这些名人中,有许靖、袁沛、邓小孝、徐元贤、张子云、许慈、刘巴、刘熙、程秉、薛琮、袁忠、桓邵等。

其中不少人,别说在交州,就算在整个后汉三国时代,都可以说是很有些名气的。

比如许靖、刘巴、程秉、薛琮、都是很有能力的一代名士。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刘琦很高兴的接待了他们。

并且和每个人都谈了很久。在刘琦的心中,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问题,更多是希望从他们身上听到对于整个交州,甚至是全国的看法。

刘琦手底下很缺人,他衷心希望这些人才都能留下来,为自己,为交州,为荆州,为大汉,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正所谓博采众长,听了很多有见地的看法,刘琦对于怎样解决安越问题,终于有了个明确的想法。

其实对于解决南越问题,这些文人名士的看法十分多样。

有人说劝降的,有说见好既收,教训一番即可的,也有说除恶必尽,建议直接灭国的。

对于这些看法,刘琦本人比较倾向于后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