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放逐
第250章放逐
雨是骤然落下的,一连持续了许多日,整座长安城都被笼罩在激烈的雨势之中,雨水冲刷着经年累日的战火留下的痕迹,让那痕迹越发清晰起来。
殿前台阶上,雨滴落在地面溅起一簇一簇的微小水花,这样的水花在下雨天,不知会绽开在多少户人家的屋檐下,太过寻常,也太过渺小,并无稀奇之处。
渺小的水花被一双明黄色的靴子踏过,水花溅湿了靴子以及靴子上方的同色衣摆,但靴子的主人毫不在意,急匆匆地拾级而下,最后停在了某一处。
两把油纸伞交会,一把伞面上空荡荡的,另一把伞面上开着梅花,伞面之下,自成一方天地。
“阿绾,已经四日,可以了,足够了。”永嘉帝单手撑伞,微微倾身意图扶起跪在地上的人。
萧季绾的衣裙被雨淋得透透的,唯有身上一件披风尚未完全浸湿,是慕容念方才才为她披上的。
“殿下,臣亦觉得四日差不多了,”慕容念也劝道,“朝臣已然看见了殿下的态度,明白了殿下的意思。”
“是啊,阿绾,”永嘉帝伸着苍白的手,“快些起来吧。”
“已经第四日了,”萧季绾尤其无力地擡头,可头顶上方的天被两把伞遮住了,什么也看见,“我倒是记不大清。”
“你怕是跪糊涂了。”永嘉帝搭了把手,总算将人扶起,目光落在萧季绾湿得不成样子的裙摆上,着急地对慕容念说,“快扶公主回殿中更换衣裳,免得着凉,”说罢又叮嘱萧季绾,“阿绾,都到了这个时候,你前往保重,可不能倒下。”
萧季绾半靠在慕容念怀中,安慰永嘉帝,“皇兄放心,不亲眼看着赵娘子与阿柔离开,不亲手结束此案,臣妹绝不会倒下。”
“快些进来。”永嘉帝将伞往前递了递,二人一左一右地护着萧季绾回殿。
更换了干净的衣裳,又饮了宋皇后特意调配的姜汤,萧季绾总算没那么冷了,永嘉帝看着她渐渐恢复的脸色,无奈道,“还有几日就要入冬,这雨一落,一日更比一日冷,你即便是要做做样子,又哪里需要跪上这么久,还是跪在外头。”
“不跪上这么久,让陛下担上徇私的骂名可如何是好,”萧季绾接过慕容念递来的热粥,浅浅饮了一勺,“这骂名,臣妹来担就好了,反正臣妹这名声,”萧季绾兀自笑道,“也不在意雪上加霜。”
“嗯?”永嘉帝看了慕容念一眼,警觉地问,“朝中又有人多管闲事了?”
萧季绾佯叹,“是啊,多管闲事,见劝不了皇兄扩充后宫,便来打臣妹的主意,”说着放下粥碗,拉着永嘉帝的衣袖,“等此事了了……”
“殿下,”慕容念适时插话道,“臣不在意,殿下也不必挂怀。”
萧季绾撇了撇嘴,不再继续,转而又喝起粥来。
永嘉帝听得云里雾里,“等此事了了,就如何?”
话被慕容念打断,萧季绾就知道她还不愿,便随口遮掩道,“等此事了了,朝臣的安排也该提上日程了。”
永嘉帝差不多猜到此事与慕容念有关,萧季绾不愿讲,他也就不再多言,善解人意地顺着萧季绾的话往下,“的确,安北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的官员任免需要重新考量,谢宜这几日从建宁递过来的折子也透露他已有隐退之意,还有兵部,侯暻昨日同朕言,南北一统,他心愿得偿,希望等玄甲军的案子定下来,朕能放他回乡养老,除此以外还有从前江南各郡的驻防,尤其是蓬莱、荥阳,都需要重新规划……”
“荥阳那边,太傅怕是不愿在刺史的位置上久留,从前太傅就说,等尘埃落定一切上了正道,他就想致仕,荥阳郡守一位他虽接下,但也是暂代,得先物色好能接替他的人,送去荥阳好生培养,”萧季绾补充说,“还有两位王叔的封地,也该换一换了。”
“事情还真是不少,”永嘉帝叹了口气,“战事的结束只是另一个开始罢了。”
“对了,”永嘉帝又问,“高家父子的处置,你有什么别的想法吗?”
萧季绾握勺的手一顿,停*下了喝粥的动作,“除去帝号,历数罪状,依律处置,皇兄有什么顾虑吗?”
“要不要留高耿一条命,好日后重启姜氏一案?”
“不必,”萧季绾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则高耿对高涣所作所为根本不知情,二则,高耿为北齐天统帝,是北齐开国之君,留着他比留着高涣更加危险,不若一了百了,彻底断了高薛的念想。”
永嘉帝一想也是,“那就依阿绾所言吧。”
粥喝完了,话也叙得差不多了,慕容念见状拿出草拟的诏书给永嘉帝过目,“陛下请看,这是臣就姜氏一案所拟草诏。”
永嘉帝接过草诏,微微斜着身子,好让萧季绾也看见上头的文字,一目十行地看完,侧过脸问萧季绾,“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之处吗?”
“这一封是没有,”萧季绾回答,“不过,还缺一份诏书。”
“殿下指的是封爵诏书?”慕容念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只是她拿不准给姜原进什么爵位与封号合适,毕竟他们留着并不清白的姜原进,只是出于权宜之计,给得太低,太高,都不利于平衡。
萧季绾思忖片刻,“皇兄觉得,侯爵怎么样?”
“侯爵可真是便宜了他,跟随姜大将军征战多年的李善冬将军,以及蓬莱的主将乔大将军也才侯爵。”永嘉帝就差捏着鼻子才能点头,“就伯爵吧,封号呢?给个什么封号才好?”
萧季绾的指尖有一搭没一搭地敲在案几上,想了没一会儿就不愿想了,揉着额角询问慕容念,“阿念文采好,不若阿念取一个。”
永嘉帝期待地看着慕容念,慕容念低头沉思片刻,“武平侯,如何?”
“好!好一个武平侯!”永嘉帝就差击掌大笑,“到底是中书令,这封号取得好。姜大将军以武安天下,给他堂弟一个武平侯,理所应当,理所应当!”
萧季绾失笑,“只怕姜原进接到诏书会气急败坏。”
“气急败坏才好,”慕容念平静地解释,“气急败坏,才有可能露出马脚,都是他应得的。”
“哦,还有一事,”永嘉帝指着诏书说,“诏书一下,赵娘子就要带阿柔启程,派何人护送为好?”
“明面上,令千牛卫押解,背地里,”萧季绾想了想,提议道,“让宋将军带几十号人暗中跟着以防万一,路上走慢些,等她们到了北边,安北都护府差不多也就建成了,到时李将军任安北都护府大都护,有李将军暗中看顾,应当不会有事。”
“怕不止赵娘子与阿柔,”慕容念透露,“臣昨日去承晖殿探望时,华夫人似乎也有同行之意,华夫人对此事格外执拗,恐劝不来。”
“她们一家人,就别拆散了,华夫人想去就一同去吧,到时朕下令多派点千牛卫看顾就好,”说到此处,永嘉帝又想起一事,“那个叫荣彦的,如今在何处?”
“他是男的,不便入宫同住,臣妹让他先去寻宋将军了,宋将军暗中问过他的意思,他想去李将军麾下做个文吏。”
“也好,就让他与蓝田一道护送吧。”
耗时三月之久的姜氏通敌一案,终于在三司会审之下落下了帷幕。
结果令人十分意外,姜氏确有人通敌,但非大将军父子,而是姜氏儿妇赵氏遗孤,小县主之母。
据闻这位赵娘子的母亲是北齐的细作,那日在朱雀大道上拜君的老妇就是赵娘子阿娘从前的贴身女婢,她回到江北前,曾去翼国公府寻过赵娘子,而赵娘子向陛下与殿下隐瞒了此事。
三司不仅挖出了这段往事,还挖出了赵娘子阿娘的遗物,遗物是一方令牌,上有北齐晋王当年的军徽,这进一步坐实了赵娘子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