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
第355章豪掷三百万两!我对钱没有兴趣!
《虫子》的大获成功,在李奇维的预料之中。
毕竟是百年后的经典之作,其创作风格和思维,完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可以想象的。
再加上李奇维自身科学第一人的影响力,想不出名都难。
而且现在欧洲又爆发大规模的战争,这也让小说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哪怕是在此刻的亚洲,小说依然造成了巨大的轰动。
倒不是因为它那隐含的反战思想,而是纯粹的好看。
因为好看,所以受欢迎。
《虫子》的精彩是不分民族地域信仰的。
不管是印度,樱花国,还是华夏,所有人都能从中体会到科幻的精彩。
华夏,北平。
进入了民国后,整个华夏的气象与前清完全不同。
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更愿意与西方接轨,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很多西方思想和文学作品也随之传了进来。
再加上李奇维十多年的教育培训,尤其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推进。
可以说,关注西方科技的人才,比之前多了很多倍。
1915年5月,教育部。
今年34岁的周豫才,是教育部的佥(读签)事。
所谓佥事,就是分管各厅或者司的部分事务,地位略高于科长。
在民国政府中央体系内属于中下层官员。
因此,周豫才只能算混的一般。
他十多年前留学樱花国,先是学习采矿学,然后又转行学医。
后来因为战争的刺激,深感学医无用,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他在樱花国留学期间,和华夏国内所有的有志之士一样,认为华夏要复兴,必须向西方寻求真知。
其中不少人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领域。
得益于李奇维之前创建的科技类报纸,现在的华夏,科学技术类文章也有了传播的土壤。
然而,李奇维的报纸瞄准的都是欧洲最前沿的科学。
因为太过高端,导致离普通民众非常遥远。
因此,大规模的科普就显得非常重要。
而科幻小说,又是科普手段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
很多进步知识分子,都大力翻译西方科幻经典作品,引进华夏。
甚至他们自己还亲自创作,只不过内容不敢恭维。
周豫才就是其中一员,他有很好的理学素养,是一个资深的科幻迷。
早在樱花国留学期间,他就读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可以说,凡尔纳为他打开了科幻的大门。
周豫才读的津津有味,后来市面上能买到的翻译本,他都看完了。
急不可耐的情况下,他决定亲自翻译。
周豫才翻译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地心旅行记》,并还在1903年出版了。
那时的他虽然只是籍籍无名的留学生,却为国内的科幻事业开荒拓土。
很快,他又接连翻译了好几部经典科幻作品。
甚至他自己也写了一个小短篇,介绍了居里夫人发现的镭。
今天上午,周豫才闲来无事,便准备三刷《虫子》。
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是很开心。
当初要不是周子余极力邀请,他是不可能来这里任职的。
而且,在这里,以他的性格,受到了打压,前途无望。
周豫才已经决定,再过一段时间就准备辞职了。
如今国内的风起云涌,文学领域也面临变革。
自诩文人的周豫才自然不会错过这个精彩的大世。
这场变革的核心,就是对文学文字的改革。
号召所有人摒弃文言文写作,改用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