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过去,现在,未来!万般因果与荣耀
第472章过去,现在,未来!万般因果与荣耀,皆系吾身!
第三届布鲁斯会议的消息,让物理学界沸腾起来。
这一次的会议,规模空前。
参会人员不是物理大佬,就是绝世天才。
甚至连印度都有拉曼这样的物理学家参加。
不过,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倒是乐见其成的。
这说明在他们伟大的统治下,文明得以传播。
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上,一位印度学者正在用简易的光学仪器对海水进行测量。
他仿佛对海水深蓝的颜色着了迷,想要一探究竟。
这时旁边一位孩童好奇地问道:
“拉曼叔叔,你在做什么?”
这个印度学者正是拉曼。
此前一篇关于光的散射的论文,让他名声大噪。
这是对吴-康普顿效应一次非常关键的补充。
甚至那个现象还被命名为“拉曼散射”,以表彰他的贡献。
圈内人几乎都断定,这是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拉曼此次前往英国,不仅是参加布鲁斯会议。
结束之后,他还要代表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到牛津参加英联邦的大学会议。
尽管今年只有33岁,但他已经成为印度科学界的领袖了。
此刻,拉曼看着自己的小侄子,眼中满是慈爱。
这个孩子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
虽然今年只有11岁,但是明年就要读高中了。
而且小小年纪就心思通透。
孩子父亲想要他好好学习,以后当名公务员。
但是孩子自己却立志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还说自己的偶像就是布鲁斯教授。
拉曼作为叔叔,当然想把侄子培养成优秀的物理学家。
所以他这次去英国,还会去剑桥大学访问,为将来侄子的入学做准备。
此刻,面对侄子的提问,拉曼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
“钱德拉塞卡,我问你一个问题。”
“海水为什么是深蓝色的?”
原来这个孩子,正是未来天文学领域大名鼎鼎的钱德拉塞卡。
真实历史上,钱德拉塞卡最著名的事迹,就是他和爱丁顿关于白矮星结构问题的争论。
钱德拉塞卡认为白矮星的质量超过某个界限,就会坍缩,形成中子星。
而爱丁顿则反对这个说法。
后来证明,前者是对的,后者是错误的。
这个界限,也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
但是在当时,爱丁顿是赫赫有名的大神。
而钱德拉塞卡只是一个菜鸟。
他虽然是对的,但是却被爱丁顿打压了整整几十年。
可以说,受尽了一辈子的委屈。
若是李奇维在此,一定会说:乖,布鲁斯叔叔帮你讨回公道。
这也造成了他一生荣辱不惊、低调平淡的性格。
不过,诺奖虽然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凭借在恒星结构和演化领域的工作,钱德拉塞卡获得了1983年的物理诺奖。
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是最早将物理学研究和天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科学家之一。
他还曾拒绝过曼哈顿计划的邀请。
关于他,还有一个小趣事。
1947年,已经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的钱德拉塞卡,想要开设一个高级研讨班。
为此,他想招收一批具有物理学天赋的学生,亲自授课,专门讨论天体物理学的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