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过错
第202章过错
这事儿沈胤完全不沾手,除了镇国公的女儿哭了闹腾了一次,后宫里,太后直接令人打了三十戒尺,没有任何人敢为镇国公说一句话。包括辅国公旗下相关的利益团队,完全都没有吭过声,态度也是令人奇怪的很,按道理作为最大的受害者。
没有跟着反咬几口,实在是奇怪的很。甚至整个辅国公党派人,还拘束了自己的门下之人。
镇国公的事情,牵扯非常广,反倒是镇国公夫人早年间就跟郑国公和离了,最有趣的是镇国公夫人带着儿女去围观抄家,闹腾的脸面颇为难看。
其余府中诸人几乎是该下狱的,全部下狱了,抄家也抄了个七七八八。
辅国公一派这招以进为退也是高明,倒是没人注意到,辅国公的府邸是以恭喜开新店的名义送了好些有趣玩意。
罗烟在府中安静的烧着纸,将之前整理好的东西一卷一卷的烧掉,包括之前,某位夫人府邸的下人经常以好一口火锅的名义送来的东西,由于这位管事非常爱酒,就爱那一口清酒,还有火锅,每个月都要来吃两三次以上,所以根本就不曾引人注目。
辅国公的死还有很多疑点,但皇帝都接下不提。
沈胤的直臣,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根筋,死脑筋,得罪人,但是表现却非常好,做事也非常干练,朝廷中上上下下,其实不少人对他抱着好感,能干实事,做事细心能解决问题又不揽权的王爷。
整个朝廷的目光主要还是集中在沈启身上,镇国公的事情一了结。差不多已经离沈启去江南一带有快一个月时间。
沈启到了江南之后亲自就去严防河道全部看了一遍。
没成想,顺风顺路就挖了一个大热闹,江南的这些事不仅仅偷摸抬走壮丁,而且诸多年治理河道的一些银两尽数被贪污。
再加上侵占土地,兼并的情况非常严重,尤其是世家大族,甚至很多人牵扯到京都这一片官员。
去了才7天,这位暴躁的王爷沈启就干了一个大事儿。
他不跟你啰嗦那么多。直接就去掉了江南一带的军机布防的人马,调不动的直接就杀了领头的,又带着兵马,几乎把江南观察牵涉的朱珠多,大小官员全部用兵马围了,然后抓起来
江南世家贵族牵扯人一概都没有放过,直接围了院子,封了院子。
任何人不得进出,出院就直接就地斩杀。
而这位王爷做了一件更出格的事情。
以免京都那边有人上达天听,去搞事儿阻止他,他直接在各部传信的地址全部派人手,所有的信息全部拦截掉了。
许多人在家熬了10天,最后发现求助无门,个个心存侥幸的权贵之家,世家大族都放弃了,谁敢闹事儿,谁敢反抗,就都杀了斩头挂在城门楼上。
就这种煞星,硬生生的压住了所有的声音。几家闹事儿的,反抗的全速,被他杀的干净。
短短一个月时间。
他就坑杀了5000余人,半点客气都没有说,从各家抄家出的钱,他就地就自行分发给那些受害的老百姓,每家每户拿足够的补贴,被侵占土地的重新从世家大族那边把土地拿出来,然后补偿分发给他们。
这事处理完了,江南那边信息拦截的全部通了。
朝廷上弹劾沈启的奏章都堆成小山了,一夜之间,再有如何大的功劳,就他坑杀了如此多世家贵族。
多少人是其在站在朝堂上的亲戚,甚至还有自家儿女。
一群新贵之家的贵妇也到后宫那边去哭,前朝后宫一度沸腾。
太后还特意请皇帝喝茶:他处事太过激进,效果是好的,而且清理干净了,但是难堵天下众口。
皇上直接打断了太后的话,目光沉沉,非常认真的看着太后:“母后,他是替儿子去的,他的骂名也是替儿子背的,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儿子默许的”。
太后闭了闭眼睛,咬牙切齿的道:“他狼子野心,目无君臣,终究是祸!权势在他手中,日后终究是我母子的劫”。
皇上摇头,看着手中茶水:“母后,在所有事情处理完毕之前,谁都不可以动他,朝廷上下树清之后,朕会亲自处理的,不会心软”。
太后点头:“今天他就敢瞒着你,拦截所有信息一个月,难道任由他这样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就敢拦下一次一个月,你这个皇帝还做得稳吗?”
皇帝久久的沉默不语:“并不是,儿子还有事处理,回去了”,太后要还没有来得及问,并不是什么。
从第1天开始到神奇到达江南的每一天,做的每一件事情,他都有写信回来,快马加鞭送过来,信写的非常长,什么都说。
在此新年宴请,罗烟倒是非常有兴致,还邀请了京城中跟自己来往的还比较好的人家来做客。
各位公主、郡主来了,来登门的这些客人,个个都在老百姓眼中都算是身份比较尊贵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无错版本在610910书10吧读!610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六九书吧读
倒是没人谈政治事儿,净是一些轻松话题。
个个都会玩,会闹,会说会笑,各种各样的酒,各种清淡的饮食,也有重口味的吃桌子。也有吃茶的区域,加上高点花样众多。
喝醉酒了,倒是年轻一辈的小伙子那一群闹腾在花园摆上一桌的,看起来彼此熟悉还是好友。
一些小毛孩子居然还不知天高地厚谈起了政事。
甚至谈论起沈胤来,说到:“过于重视感情,并不太善于权谋之争。”
另外小子直接吐槽此人:“光会玩弄帝王心术的皇帝好吗?大燕国在内耗,迟早会国力衰微,这么多年也看在眼里,朝中人是怎么回事,文不思政事,武不考虑战场上的功勋,都想着去踩,不过是想拼命维持自己的权威而已。”
沈胤在不远处听着,慢慢拉着罗烟的手退了出去:“想要整肃朝纲,是我的心愿,尤其是我亲眼见到这个腐败的朝堂,应该从很早开始根就烂掉了,想要不伤其树,然后把腐烂的根都切掉,何其困难”。
罗烟大概能理解他想要的是理想中的朝廷格局。
聚拢真正的英才,有教无类,百姓真正的丰衣足食,少税收。所有的体制逐渐健全,而不是人人都在玩弄心眼,想着争权夺位。
罗烟看着他:“沈胤,你想做什么你就去做,你的底线和原则保持住,不要被整个朝局染得太黑”。
“人才这种东西,不要仅仅局限于读书这一块。有些人并不善于读书,但是善于发明,那就很适合工部,有些人善于农具种植,愿意各种去尝试记录,于国于民也是好事,有些人善于计算善于统筹对钱财格外敏感,那这种人天生就适合户部,有些人对刑事案件有极度的推理能力,那这种人就很适合刑部”
“如果一个衙门,拥有足够的专业性储备性人才,那么就可以非常好的运转起来”。罗烟把自己对体制的理解详细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学会去挖掘别人长处。知人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