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叛乱
第229章叛乱
“报!西南各地反叛,大将军陈进瑜反叛已经攻陷相临近的梧州!”“报!北境边境两国压境!”
“东境边境有大批人马压境”
……
一大堆的边关告急文书叠在书案上如同小山堆,大燕内乱导致周边小国趁火打劫,想趁机一举吞并大燕国。
陈进瑜的反叛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意外的是陈进瑜的势力牵扯之深重,西部的官场皆有小部分是他的人手,甚至他的手还触碰到东境和北境,唯独让人意外的是南疆地区毫无异动。
【西南境——军营】
陈进瑜都躺在榻上玩着新进的玉扳指,漫不经心的笑话:“沈胤那兔崽子,杀了南疆那边南疆无冕之王那老东西的亲外孙,我可是帮他把这个消息宣扬到大江南北去了。”
陈进瑜的心腹张骋无奈笑笑:“沈胤也算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亏他吃得不冤枉,就算是大燕在鼎盛时期,也足够头疼这种局面,何况是如此危局,如今风雨飘摇,迟早要面临国土残缺的局”。
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陈进瑜仿佛回到那年。
他还年幼时期,淘气躲在母亲房间柜子里,也算金尊玉贵的长大,面临父母争执,父亲发怒直接踹门而出去:“你就作妖吧,迟早有一天会把自己作过去,我告诉你,这是最后一次,我给你收拾最后一次!”
他母亲坐在房间流泪,然后正当他想出去安慰母亲,就眼睁睁看着大帮人冲了进来,尤其是平时疼爱他的祖母:“我们家终究容不下你这等祸害,送她上路!”
干脆利落没有半分纠缠,一位国公夫人就这样可笑殒命在内宅。
父亲赶到的时候,母亲都没有了气息,当着所有人的面,幼年的陈进瑜内心的仇恨已经席卷内心,直接从衣柜爬出来,不哭不闹看着所有人。
从那一天起,几乎是被父亲无时无刻带在身边的陈进瑜,就想爬到那人上之人的位置上好好看看,这个腐朽的大燕早就该不复存在。
哑婆子轻轻敲门进屋,陈进瑜放柔的神色,让张聘出去:“按照原计划执行,大燕国我要一半的江山”。
哑婆子心疼的看着陈进瑜,指手画脚的各种比划,陈进瑜放柔了眉眼:“你放心,没事的,这件事,你知我知,知道的基本都埋葬了”。
辅国公陈重驰之死,本就是一笔算计,连年征战,积劳成疾,他本来就活不了多久了,要的就是大燕国陷入内部怀疑和动荡之中,给陈进瑜增加喘息时间。
他的新国公夫人,是老皇帝指的,无论是儿子女儿还是后宅,他一概不关心,唯一认可的儿子只有陈进瑜。
人人都在说珊樱公主放浪不羁,陈重驰若不得珊樱公主真的喜欢,怎么会让一个诡计多端,又爱玩弄权术的女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生孩子。
那个山治国的遗腹子更是无稽之谈,只是珊樱公主和陈重驰给儿子的最后一条退路。
父母爱子,计之深远。
也没有人知道,年少的陈进瑜亦曾恋过爱过一柔弱少女,跟随父亲回京的那三个月,每天都独自从偏门偷跑出来,他们两个人常常坐在河边说话。
说好了会娶她,终究还是他食言了,明明知道她在内宅过得并不好,又是妾生子,命运半点不由人。
他走的那一天,她甚至都没有挽留,在船上的时候回头看,她就这么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江边,撑着一把伞。
习武之人眼力自然是比常人更好,虽然隔得很远,但是他依旧看见了她满眼泪痕,那时候心想再给我两年时间,我一定能娶她。
直到她嫁了人,很突然又很理所当然,眼见着她成长为非常优秀的人,陈进瑜感觉真好。
【京都】
沈胤看着诸位大臣在面面相窥,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说话,谁也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苏简安沉吟以后开口:“陛下,臣的意思就是求和以及主战同时进行”。
南远大将军脸色非常难看:“西南边军一直是主力军队,无论是人马粮草兵器,都是上等,20万军力可不是开玩笑,光我手中那点兵力去应对西南都非常吃力,北境和东境谁来处理?”
镇北将军顿了一下开口:“陛下,臣的意思还是主和,以目前的情况下,对方的优势远远大于我们,还是以议和为主吧”。
大殿之上武将们都主和,文臣有两种想法,打!还有主战和议和同时进行。
无错版本在610910书10吧读!6109书一吧首一发一本小说。六九书吧读
这种情况下,沈胤讥讽的看着武将:“文死谏,武死战,合着我们大燕是反着来的,真心不错!”
“在座的武将,怕是远离沙场久了,连行军打仗都不会了吗?朕请你来,是来研究这个仗怎么打的?不是让你灭自己威风”沈胤看看这群所谓的将军,真的指望这群人去带兵打仗,也是个笑话。
在座的诸位大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瞬间就明白沈胤的意思,他需要的是能够承担所有责任,负责战事的将军,奔赴沙场,行军打仗。
“臣老迈,难以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心有余而力不足”南远大将军一脸尴尬不自在。
“臣年岁也大了,臣能为陛下做的自然是万死不辞,行军打仗,臣这老胳膊老腿打不动了”,有一就有二,上了岁数的高阶武将基本上都请辞了。
“这些理由不用说了,朕也没有指望上过你们,当务之急还是想办法如何阻止边境危机,如今军心已经极度不稳,边关已经没有能够主持大局的人去稳定军心,朕可以去御驾……”沈胤还没有说完话,百官全体跪了一地。
各种重臣全体不同意,连幸追都忍不住开口:“陛下,于理不合,需要殿下坐镇京都,现在人心不如人,国心更不稳,如若陛下出一点事情,整个大燕国将不复存在,太子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就如何肩负得起”。
连沈胤此刻都说不准,他比谁都清楚,目前的局面需要一名真正能够稳定军心的人出现。
毕竟这种局面并不是小场面,也不是临时将一些出色的军官提拔起来就可以镇场子的。
举国上下,百官皆知,只有沈胤御驾亲征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京都中,事情还尚未平息,可以说内忧外患,最大的一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