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短短数日,这封信就到了京师魏国公府徐增寿的手中。徐增寿看完徐妙锦的信,先是震惊,然后就把自己一个人关进了书房两个时辰。
入夜后,徐增寿乔装打扮悄悄从侧门出了魏国公府。
没有人知道徐增寿趁夜去见了谁。
第二天,大明朝堂突然就被一个叫朱懋的兵部给事中的奏折给引爆了。
朱懋上了一封奏折《请重开中书省书》。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朱懋在这封奏折中,恳请建文帝重开中书省,并重设丞相之位。
至于理由和论据,那肯定难不倒进士出身的朱懋。
洋洋洒洒近万字,列举了十数条必须重开中书省,重新设立丞相的理由。
此奏折一上,顿时引发了满朝野的轰动。
大明立国之时,就是设有中书省和丞相之位的。
但后来,因为丞相胡惟庸谋反被朱元璋族诛之后,便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
改成了如今这种,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的制度。
自那时起,大明就再也没有了丞相这一官职。
而如今,朱懋的这封奏再次挑起了万千文官心中的野望。
丞相代表着什么?丞相之位代表着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甚至强势的丞相掌握的相权还能凌驾于弱势的君主之上。
这官职对于文官集团来说,绝对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人生巅峰。
当年因为朱元璋以铁血手段废除了丞相制度,让整个大明的文官集团全都如丧考妣。
但是面对朱元璋的强势,文官集团却没有任何办法反抗,只能眼睁睁看着相权被分解掉。
虽然当时默认了此事,但并不代表文官心中的野望完全消失。
如今有了朱懋的上书为引子,几乎满朝的文官全都闻风而动了。
短短数日时间,赞同重开中书省,重设丞相官职的奏折,就堆满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案头。
这一下,打了建文帝一个完全的措手不及。
他虽然也认同君主需要文官的辅佐来治理国家。
但是,在从小被朱元璋耳提面命之下,他对于丞相制度是有着从骨子里深处的抗拒的。
原本建文帝,是想将此事置之不理,任它自行淡化。
然而满朝的文官就像吃了火药一般前仆后继的上书,一副如果建文帝不答应就绝不罢休的架势。
性格原本就有些偏软的建文帝第一次面临这种群臣激愤的情况,就有些慌了手脚。
于是,他便招来了他的四大心腹。
翰林学士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国子监祭酒方孝孺和驸马都尉梅殷。
两个原本他寄予厚望的心腹黄子澄和齐泰,对此事态度暧昧,虽未明说,但似乎大有顺水推舟的之势。
反而是驸马都尉梅殷,态度坚决的反对重设丞相。
与梅殷意见相近的还有国子监祭酒方孝孺他也反对重设丞相,但是却建议建文帝重开中书省。
理由就是国事日益繁杂,希望能有更多的大臣可以参与中枢决策,直接为建文帝分担重任。
看到自己几个心腹的态度,建文帝再次陷入到了犹豫之中。
而他再一犹豫,立刻就更加助长了文官集团的气焰。
平日里斗的再厉害的文官,在此事上全部抛开前嫌,态度惊人的一致。
接下来的朝堂,就为了这一件事,每日争执不休。
至于其他的事情,不管大小重要与否,全都无人问津了。
出乎建文帝的意料,这一次所有的武将勋贵全都站在了他的一面,坚决反对重设丞相官职。
也正是有了武将勋贵的支持,建文帝才顶住了文官集团的压力,暂时没有松口。
然而,这样一来就为了一个是否重设丞相官职的议题,整个大明朝堂就全部乱成了一锅粥。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至于远在荆州的朱柏,选择性的就被所有人暂时遗忘了。
与朱柏同样松了一口气的,还有平叛军的主将张鉴。
武昌府的援军,历时半个月依旧拖拖拉拉的没有到齐,而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有的卫所是说夏粮还没有收完,等收完之后再出兵。
还有的卫所则表示,兵士没有足够的粮饷无法出征,必须要朝廷发放开拔银子才能出兵……
如此一来,朱柏赢得了时间,就连张鉴也同样有了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