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大军出关 - 大明最后一个太子 - 几字微言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六十一章:大军出关

风停了,塞北的寒冷在三月末的时候有了终结。

春天已经来了很久,暖风熏得游人醉,有人把扬州当作过汴州。而倪元璐,却是想将塞外草长莺飞的草原,变成大明新的一个州。

“辽东的行动真快呐……”倪元璐骑在马上,将一封密信缓缓地收入了自己的怀中。

这一封密信可不是什么寻常的信件。信既不是哪位高官显宦的私信,也非家中亲人的家书,更不是部下血书求战的字句。虽然,这些东西倪元璐都收到过。但无疑,没有任何其余的一封信能够抵得上这一封信的分量。

因为,这是来自京师那一位九五之尊的私信。

不是批复奏章,亦非圣旨,而是一封叙旧与关切的私信。

不一样的形式透露的是格外用心的诚挚。

放着这一封信在怀中,倪元璐不由地再度回想起了皇帝陛下朱慈烺的这一封私人密信上的一字一句。

他已经看了无数遍,回味了无数遍,自小便有神童称呼的倪元璐此刻甚至都可以将密信一字一句背下来。

朱慈烺亲笔写信而来,自然是想表达内容,而非单纯的一些外在形式。

信里少有寒暄的字句,开篇,便是历数了枢密院里调兵遣将所耗军资。

“这一回枢密院调动兵马,首先动员了京南工坊区、启明市、南直隶、开封、临清等地一共一千三百家工坊招标,发放了三千六百零二十九份订单,涉及军资七十九种。此外,内阁一样是迅速开会,特批了一共价值一千万元的紧急军费,并且扩充了年度军费预算增加了两千万元。而这,朕第一回没有看到傅卿家哭丧这个脸哭穷……哈哈……不止如此……”

一字一句之中,都透露着朱慈烺强大的自信,以及一种熬出头的畅快。

大明,可是一个大国啊。一个大国的战争潜力与战争实力竟然还不如一个在东北苦寒之地的清国大,那实在是太让人痛惜了。效率低也就罢了,明明靠着体量就可以碾压过去,却迟迟无法发挥,那种感觉,自缚双手已经不能形容。

话说回来,而今大明的战争潜力着实是今非昔比了。尤其这三四年来,朱慈烺手中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亦是越来越熟稔于更加专业规范的军事后勤工作。

这一点,在朱慈烺初起于开封一战时就十分重视。

拥有着专业强大的后勤队伍,对于帝国的战争潜力激发,自然亦是倍增与过往的大明。

在军费上,重新恢复了纸币的信用以后,帝国的国库终于可以一解数十年的困顿。

而军械的生产,有了启明市,有了京南工坊区,有了在开封、南京、临清、京师、南北直隶如雨后春笋而起的无数工坊。

有了这些迅速成长的工坊,这些军械的生产供应都不再是问题。当然最是关键的,还是帝国有了充足的军费预算。有银子,公平从民间采买,哪怕官僚系统里存在着浪费,却不用担心过于压榨百姓而损害了民力。

相反,有大量的军事订单刺激了民间就业,以至于民间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战争的好处。那便是充沛的订单激发的无数就业,有工作,便有钱赚,乐业自然可以安居。

安居乐业,这便是这个年代无数人奢望的终极梦想。

现在,在朱慈烺的手中有了实现的巨大希望。

在朱慈烺的信上,一个个机密数据将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勾勒了出来。

而落到最后,望着朱慈烺这一句由衷的感叹,倪元璐北汪茫茫草原,心中澎湃之情如潮而生。

“大明,再也不是那个孱弱的大明了。今日之大明,已经足以同时支撑起两场战争。这也并非是朕的狂妄,实在是这两场小规模的战争,还远远不足以挖空帝国的战争潜力。东西两线,帝国都将充足供应,支持你们将这万里山河,重归大明怀抱!”

默默地念着这些字句,倪元璐心中一阵暖流涌动,更是无数激情油然而起:“将士们,看着这山河,多美啊。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任何一个人的私利去战斗,不是为了我倪元璐的身价富贵而搏命。今日,在这里,我们为的是我大明的强盛而战斗。为的,是将边疆烽火由我们这些帝国军人一身担当。我们将边境推进的越远,就越是可以将长城内的百姓,护得周全。这一战,是正义而骄傲的一战。我倪元璐,与将士们同在,为了大明!”

“为了大明!”

“为了大明!”

……

无数欢呼声响彻云霄。

“为了大明!”吴万英一样跟着欢呼着,面色赤红。

唯独身边的丁高亮盲从地跟着喊了一声,也就继续默然地行军了。相较于吴万英这个新丁,丁高亮可就从军长了。他本来就是边军的老卒,出乎意料的是,竟然也一直没有逃离军队。据说,每一回军需官拖欠军饷,只要让这丁高亮一出,便好歹能要回一些。

听着可能有些茫然,但只需要看一下丁高亮的体格便可以明白为何了。

靠着这一身身板,丁高亮每回便可以不被人欺。

当然,丁高亮也就听不明白倪元璐说的这些。虽然是听不懂,丁高亮还是知道吴万英这样的人懂的。

因为吴万英认字,会读书,甚至还很喜欢教丁高亮读书认字。

这样的际遇说可是有些难得。

“万英,这位大官说得是个什么道理,俺可是听不懂。”吴万英茫然地挠着头。

反倒是一边的馒头怔怔地看着,仿佛听懂了什么。

“馒头好像明白?”吴万英低声道。

“吴家哥哥也明白罢。”馒头叹了一声,道:“馒头想爹爹,想娘了。”

吴万英拍了拍丁高亮的肩膀,道:“这便是缘由,懂得的道理,我懂得的道理,也都是在这里。军略上的东西,我懂得不多。也就明白一些粗浅的道理。我们的百姓在边疆上被鞑子糟蹋了,这笔帐要再往常,太寻常了,也没人管。可现在……有人记得,朝廷记得,朝廷没有忘。而我们的大军出动,便是为了这一笔账,要狠狠的算回去。丢掉的疆土收回来,丢掉的帝国尊严,这样的尊严,不在于当官的晋升之资,在于我们帝国子民的荣辱!”

读了不知道多少圣贤书的吴万英这想要将其这些大道理其实有很多字句的。

但他们没有用,他没有引经据典,说什么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没有说什么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豪情壮语。作为一个小人物,一个只是学了一些医术,有一些文化知识的小兵,他看得更低,却也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他在馒头身上的故事看到了这个边疆究竟是什么模样。也无比庆幸,那些肉食者,那些身居高位之人,依旧有值得追随之辈。

“为大明而战的时候,我其实也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为谁而战。这个大明,是谁的大明。从前,我为官宦子弟的时候,觉得这大明是我们的大明。后来,见了顺贼破城,觉得是那兵强马壮之人的世界。后来,大明回来了,换了一个面目。我发现,这是我的大明。我们出战,是为了大明而战,因为……所有人,都是在为了我们这些帝国子民而战。这一战,不在于王侯将相的功勋,在于万里疆土,再不为鞑虏所欺而战!”

这一天里,吴万英闲下来的时候,默默将这一段话写了下来,记在了日记里。

后世的人,无数次回眸帝国一场场波澜壮阔的战史时,从事不理解为何有这么多的人抛却锦衣玉食,去选择一条最为艰险的道路。

为何,他们要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时候,选择从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