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从靖康二年说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靖康二年(1127)的四月,犹如一幅沉重而悲怆的画卷,缓缓展开在世人眼前。这不仅仅是一个月份的记忆,它更是北宋王朝辉煌与衰败交织的见证,是华夏民族历史深处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痕。金兵的铁蹄,如同死神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汴京的繁华与安宁,昔日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街市,转眼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只余下断壁残垣和百姓的哀嚎,回荡在空旷的天地间。
徽宗、钦宗二帝,一国之君,却成了敌人手中的俘虏,连同宗室贵胄,一并被掳掠北去,踏上了遥遥无期的异国囚徒之路。这不仅是两位帝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北宋王朝的悲哀。汴京的沦陷,标志着北宋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个曾经辉煌灿烂的王朝,就这样在瞬间崩塌,只留下一片废墟和无尽的反思。
然而,在这绝望与黑暗之中,总有一线希望的光芒在闪耀。赵构,这位在乱世中幸存的亲王,仿佛是命运特意留下的火种,他在五月的残阳下,于万民的期盼与祈祷中,于江南水乡的温柔怀抱里,毅然决然地登上了帝位,改元建炎,开启了南宋的新纪元。他的登基,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更迭,更是华夏民族在绝境中寻求重生的象征,是无数人心中的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然而,南宋的初期,却充满了挑战与艰难。金兵的阴影如同乌云般笼罩在江南的上空,时刻威胁着这个新生的政权。赵构的朝廷,在金兵的紧追不舍下,不得不放弃繁华的中原故土,一路向南逃窜,宛如惊弓之鸟,寻找着一片能够安身立命的净土。这一路上,他们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太多的生死离别,但正是这些苦难与牺牲,铸就了南宋王朝坚韧不拔的性格,也让这个政权在流离失所中逐渐凝聚起了一股不屈的力量。
江南的水乡,以其独有的温婉与坚韧,接纳了这些来自北方的流亡者。这里的水,似乎都蕴含着一种莫名的力量,能够洗去人们身上的疲惫与忧伤;这里的山,又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灵。在这里,南宋的君臣们开始了新的建设,他们凭借着智慧与勇气,一步步地在江南站稳脚跟,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建炎四年(1130)的五月。经过数月的激战与周旋,金兵终于因补给不足、战线过长而被迫北撤。他们带着从北宋掠夺来的财富与满手的血腥,消失在了长江的另一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相反,随着金兵的退去,江南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叛将李成趁机而起,他率领马进等一众部将,渡江而来,迅速占领了江州等地,并对江南腹地展开了疯狂的掠夺与破坏。
李成的军队,如同黑夜中的幽灵,所到之处火光冲天、哭声遍野。他们的暴行激起了江南百姓的强烈愤慨与反抗。然而,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叛军,许多地方官军显得力不从心,纷纷败退。一时间,江南各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恐慌之中。
在这危急关头,赵构朝廷上下并没有选择放弃或逃避。他们深知,唯有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才能保卫家园、重振朝纲。于是,一场针对李成叛军的反击战悄然拉开序幕。绍兴元年(1131)的三月,春寒料峭之中,江、淮招讨使张俊挺身而出,他率领着一支由岳飞等英勇将领组成的精锐之师,踏上了征讨筠州(现今的高安)的征途。
岳飞,这位后来成为民族英雄的年轻将领,此刻正满怀壮志与激情。他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在张俊的指挥下,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就逼近了筠州城下。然而,李成的部将马进也并非等闲之辈,他凭借着手中的兵力与地理优势,死守筠州不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一时间胜负难分。
面对如此顽强的敌人与坚固的城池,岳飞并没有选择强攻硬取。他深知兵法有云:“上兵伐谋”,于是他决定采用智取之策。他派人暗中侦查敌情、了解地形地貌;同时又派遣使者前往城内劝降、分化瓦解敌军士气。在他的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下,宋军逐渐占据了上风。终于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岳飞率领精锐之师发起总攻一举攻克了筠州城将马进逼得节节败退。
宣和六年,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横路乡的一隅,书香门第冷家迎来了家族的荣耀时刻。冷洙,字晦源,自幼聪颖过人,勤勉好学,于科举之路上披荆斩棘,终在那一年的进士及第中脱颖而出,成为乡里人人称颂的才子。他虽出身文士之家,却心怀家国,常言:“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吾辈当以天下为己任。”
彼时,大宋王朝内忧外患,金兵铁蹄南下,中原板荡,百姓流离失所。岳飞,这位后来名震天下的抗金英雄,已在军中崭露头角,以其非凡的武艺与卓越的军事才能,屡建奇功。岳飞闻冷洙之名,知其有御变之才,特遣书檄召,邀其共商抵御外侮、保家卫国之大计。
冷洙接书后,深知国家危难,毅然放下笔杆,拿起刀枪,与志同道合的汤执中一同,前往武宁招募乡兵。汤执中,字季权,武宁上汤人,少有志略,曾入抗金名将宗泽军幕,二人一拍即合,迅速组织起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
不久,金将李成率部侵扰江南,冷洙与汤执中率乡兵迎战于印斗港。是役,冷洙运筹帷幄,汤执中勇猛冲锋,两军激战数日,终以冷军大胜告终,李成部溃不成军,仓皇北逃。然李成不甘失败,集结残部,卷土重来,将冷洙等人围困于殷土桥。
殷土桥畔,战云密布,冷洙深知此战凶险,却毫不退缩,他身先士卒,亲自上阵杀敌,鼓舞士气。然而,敌众我寡,加之连日苦战,冷军渐感力竭。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冷洙决定冒死突围,寻找援军。他孤身一人,手持长枪,于万军之中左冲右突,虽血染战袍,仍奋勇向前,最终因力竭而倒在了血泊之中,壮志未酬身先死。
冷洙的牺牲,激起了冷家兄弟的无限悲愤与斗志。冷澄、冷沖,闻讯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领剩余兵力,誓与敌军血战到底。他们兄弟二人,一个智勇双全,一个力大无穷,在战场上如同猛虎下山,所向披靡。然而,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他们终是寡不敌众,陷入了绝境。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岳家军如神兵天降,杀入敌阵,一时间,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岳飞亲率精锐,势如破竹,直捣敌营,将李成部彻底击溃。冷澄、冷沖虽身受重伤,但见援军已到,心中大慰,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继续奋战,直至胜利的那一刻。
武宁之战,岳飞不仅挽救了武宁一城百姓的性命,更以他的英勇和智慧,赢得了江南民众的广泛赞誉。战后,武宁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绘制岳飞像,悬挂于城隍庙中,以供世代崇拜。同时,他们还将在此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冷洙与叶楩(注:原文未提及叶楩具体事迹,此处为丰富内容虚构人物,代表同时期牺牲的抗金英雄)的灵位,陪祀于岳飞像旁,以示纪念与敬仰。
岳飞望着这一幕,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一战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所向,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正义最终取得的胜利。他深知,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成兵败后,不敢再在江南停留,匆匆由独木渡退至江北的蕲春。岳飞则率领岳家军,乘胜追击,一路东进至江州(江州即现在的九江),与张俊所部会师。这是岳飞首次来到江州,他在此屯驻四十余日,整顿军备,训练士卒,准备再次渡江作战。
不久,张用率部流窜至瑞昌和义宁军一带,张俊决定利用岳飞大败李成的声威,招降张用。岳飞领命后,亲自前往瑞昌丁家洲,与张用谈判。张用夫妇素闻岳飞大名,对其骁勇善战、威望卓著早有耳闻,加之岳飞的诚意,他们最终决定归降,率五万人马接受收编。
班师回朝后,张俊向朝廷上表,盛赞岳飞在此次平定江西的战斗中所立下的赫赫战功,称其功居第一。朝廷闻讯,对岳飞大加褒奖,并晋升其官职,以示嘉奖。
冷洙虽逝,但他的精神与事迹,却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兄弟冷澄、冷沖,以及所有在抗金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将士们,都成为了民族记忆中不可磨灭的英雄。而岳飞,这位一代名将,更是以其忠诚、勇敢和智慧,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们,却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们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着,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冷应忠所著《冷进士传》,不仅是对冷洙一生的记述,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抗金英雄们的颂歌。
番外:据道光《武宁县志》所录文献记载,岳飞在武宁的征战得到了当地义士的大力协助。冷氏一门并非虚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