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永日集》(23) - 民国大师周作人作品大全集 - 周作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六百六十五章《永日集》(23)

第六百六十五章《永日集》(23)杂感十六篇

一罪人

十八年前用古文所译的匈加利小说《黄蔷薇》于去冬出版了。因为是用古文译的,有些民歌都被译成五言古诗了,第二页上一个牧牛儿所唱的一首译如下文:

不以酒家垆,近在咫尺间,

金尊与玉碗,此中多乐欢,

不以是因缘,

胡尔长流连,不早相归还?

译语固然原也欠亨,但刊本第二行下句排成了“此中多乐歌”,更是不行了。印书有错字本已不好,不过错得不通却还无妨,至多无非令人不懂罢了,倘若错得有意思可讲,那更是要不得。日前读靳德峻君的《人间词话笺证》(北京文化学社出版,书中未注明原著者姓名,大约因为大家都已知道是王静安之作的缘故罢?)至第十二页,注中引陶渊明《饮酒》诗,末二句云:

但恨多谬语,君当恕罪人。

这也错得太有意思了。所以我尝是这样想,一本书的价值,排印,校对,纸张装订,要各占二成,书的本身至多才是十分之四,倘若校刊不佳,无论什么好书便都已损失了六分光了。

二女子的文字

《北新》半月刊二卷四号上有天庐君的一篇《性的搏斗史之一页》,第四十六页上云,

“日本女子操文另有一种特殊风格及成语的。据crawley氏说,日本字母片假名(katakana)专为男子用的,平假名(hiragana)则为女子所专用。”(案原文片假名平假名互易,与所注罗马字不符,今姑据注文代为对调。)

这所说似乎与事实不合。日本古时虽有过“男文字”的名称,乃是指汉字,盖隋唐以来日本采用中国文化,最初用汉字撰文,及假名后起,士大夫似仍不屑写,以为只宜于妇女子之用,有如朝鲜之“谚文”。但此种情形不久便见变更,平安朝诗人纪贯之用假名文著《土佐日记》,为日本文学佳作之一,英人亚斯敦(w.g.aston)在所著《日本文学史》六十八页上曾这样说:

“贯之在日记卷首告诉读者,云日记平常多系男子所作,今仍试写女子之日记,这就是说,此书用假名和文,非用汉文所写也。”

本来说得也还明白,但西洋人或者因了这些记录便传讹出去了。crawley大约是那有名的《神秘的蔷薇》(themysticrose)的著者,不过关于东方事情未免也有点弄不清楚,往往把它们看得太是《一千一夜》式的,有如雾里看花,虽美而总不很真也。

日本女子,特别是年青女子的说话,却确实有一种特殊风格。语助辞与读音的变化为其主要分子,如自称普通用watakushi或watashi则变为atashi以至atai,即是显著的一例,但此种区别乃是自然的,仿佛含有些蛊惑之力,这实在可以说性的牵引而非性的搏斗的事了。

三爆竹

北京近日又过戊辰新年,官厅发行通行历纪念历,人民则大放其爆竹,——诚然,今年比较的少了,因为民穷财尽了,但总之仍不愧称为大放。语云,惊弓之鸟,漏网之鱼,言其受过危险,有所儆戒也,而我国民乃不然。自民国六年张勋复辟,在大城内施放枪炮以来,北京四周不知有过几次战仗,皖直奉直,名称已难悉记,大炮,机关枪,飞机炸弹,声响岂遂尽忘,而市民事过情迁,无所儆戒,亦无记忆,时节既届,冲动复发,则仍燃放其种种爆仗,噫,他们盖超出鱼鸟之外了。借问为何而放爆仗?则求升官发财也。问放者为谁?则士商农工,即所谓第三第四阶级,中国之四民全体是也。

中国人总喜欢看样,我们于是有第三第四阶级的名称了,但事实上中国有“有产”与“无产”这两类,而其思想感情实无差别,有产者在升官发财中而希望更升更发者也,无产者希望将来升官发财者也,故生活上有两阶级,思想上只一阶级,即为升官发财之思想。有产者可以穷而降于舆台,无产者可以达而升为王侯,而思想不发生一点变动,穷时承认该被打屁股者即达时该打人屁股,反正不同而是非则一也。朱元璋以乞食僧升为皇帝,为暴君之一,此虽古事,可以例今。故中国民族实是统一的,生活不平等而思想则平等,即统一于“第三阶级”之升官发财的浑账思想。不打破这个障害,只生吞活剥地号叫“第四阶级”,即使是真心地运动,结果民众政治还就是资产阶级专政,革命文学亦无异于无聊文士的应制,更不必说投机家的运动了。现代的社会运动当然是有科学根基的,但许多运动家还是浪漫派,往往把民众等字太理想化了,凭了民众之名发挥他的气焰,与凭了神的名没有多大不同,或者这在有点宗教性质的事业上也是不可免的罢?

四女革命

《随感录》八八上我说及上海滩人称剪发女子为女革命,加注曰,“这本是说在联帅治下的时代,现在是怎样,鄙人远在京兆不能知道。”近日读《贡献》第七期,见有九芝先生的一篇小文,题曰“女革命的跳戏”,其前三节如下:

“电车靠站的时候,听见卖报的声音了:

‘哦!看女革命的跳戏!’卖报者手上提着《图画时报》,这样的喊着。

‘女革命的跳戏’!这是个新鲜名目。但我早上是看了《图画时报》出来的,转折一想,便了悟了:女革命者,女学生也;跳戏者,跳舞也。”

这期《贡献》是十七年二月五日出版,那么可以补足我的小注,证明“此刻现在”还在叫女革命,只是范围似乎更广,由剪发女子而转为女学生全体了。(或者因江南“党化”了,女学生都剪了发?鄙人远在京兆,也不能确定。)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并不怎么小,因为就此可见南方号称最文明地方的上海的民众知识的程度。民众,无产阶级,黄包车夫,流氓,都是现今最时髦的口号,有许多胡说八道横冲直撞的朋友,事实上原是顶瓜瓜的老牌的秀才和老总,但他们声言所奉的如不是祖师的圣旨定是民众的天启。现时的民众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举其一例,上海的老百姓固犹是孙联帅时代的顺民,——其实现时的“官革命”有些又何尝不都是段章张孙时代的顺官乎?……sh!

二月二十五日,于北京城。

五愚夫与英雄

丹麦勃阑特思博士在所著《希腊》(georgebrandes,hellas,eng.tr.1926)卷末悼惜古希腊之衰微,归罪于英法帝国主义之争斗,利用突厥以残毁欧洲文明之母国。末页上说:

“近来南森(fridtjofnansen)在诺贝尔奖金答谢词中说过那屡被记载的话,‘孩子,你不知道这世界是怎样无理地被统治着。’这是当然的,他在上边加一句,‘正如阿克森斯帖耳那(axeloxenstjerna)所说,’虽然我在七年前早已申明阿克森斯帖耳那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呜呼!南森的话总是不错的,我们在每日里总遇见些事情足以证明此语之真实。欧洲现在是落在愚夫们的手里了。”

老博士的话也是不错的,但欧洲一语似乎可以改为世界。英之路易乔治,法之克利蒙梭,义之莫索利尼,西之利威拉,日之田中义一,中之……(举谁好?)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有识者谥之曰愚夫,但他们知道愚民喜欢专制之心理的,这不能不算是英雄。总之,民心是在他们一方面,难怪他们现时(或者永远)的得势。

十七年三月,北京。

六爱的艺术之不良

三月十八九日北京《世界日报》“明珠”栏所载云召先生的《小说话》中有一节文章,是论“不良小说”的,其中有这几句话:

“最近禁止的十一种不良小说,禁止是都值得禁止的;现在我把我所知道关于这几本书的大概,来谈一谈。

《爱的艺术》,……这三种都是研究性欲的书籍。《爱的艺术》是外人蔼里斯著的,有北新书局的翻译本,但卖完后在北京未再翻印,市上普通见的乃是冒充上海光华书局而实是翻印北新的本子。总之,此三书便是好书也该禁止,况且在性教育尚未确定的中国,这些非科学式的科学书是应该禁止发售的。”

云召先生使我能够知道最近禁止十一种不良小说的事情以及这些书的名目,这是我所感谢的,但他的对于《爱的艺术》的批语未免有点不对。《爱的艺术》是《性的心理之研究》第六卷里的一章,该《研究》在学术上的地位世间已有定评,现在却还称之曰非科学式,不知要怎样才能算作科学式呢?蔼里斯的这部书在“文明”国半开化国到处都碰钉子:英国既禁止于先,日本则把它的译本阉割得不成样子,译出一部分到中国,又被官厅认作不良小说,读者斥为非科学式,真可谓命苦了。但是,我们替它辩白有什么用呢?即使辩明白了,蔼里斯实是学者,这部《研究》实是科学书,也岂能救它免于禁止么?“便是好书也该禁止”,说得十分干脆。千不是,万不是,都是做书的不是,谁叫他写出这种违反圣道的东西来,又输入这礼教之邦,以败坏我风化,“非所宜也,大不敬”,不被禁止何待乎?

七莲花与莲花底

近来北京大检查邮件,而内右四区的检查员又似乎特别严正,把南方寄来的许多刊物都不客气地没收了,连《语丝》也在内,所以四卷十九二十两期就没有看见,虽然住在中一区的朋友早已收到了。昨天不知怎地忽然发下一包刊物来,乃是《贡献》二卷八号,查是也查过了,却终于发还给我,这是很可感谢的。我先读江绍原君的小品,到一九四“满族的成胎论及孪生起因论——莲花”一条,看见所引《传家宝》里的话,不禁微笑,因为这是我所知道的,在小时候读《达生编》——还是《达生要旨》?见过这样的话,现在好像是碰见了旧友一样。我想中国的花观念大约是本有的,但似乎不一定是莲花,与满族不同,石成金所说也只是“有如莲蕊”罢了。中国从《诗经》起便很说到荷花,不过是许多花之一种,把莲花看作有特别的意义那或者全是佛教的影响。莲花在佛教上也常常露出本来的性的象征,如云优钵罗盘那女生青莲华中等,唯平常因为当作庄严妙法座之故,总与佛相关,而且净土思想占了势力之后,莲花更与“死”发生关系,虽然其实还是“生”,再生到乐邦的莲花中去。一九四补遗所述江浙风俗,死人鞋上绣莲花,活人的鞋则大忌此,意思很是明了,至于满人之绣莲花于新娘的鞋底,我以为还是本于性的莲花观念,未必如史禄国的迂阔的提议,象征什么新娘已自其父族中死去。固然满人也受着佛教的影响,我想他们所得的或者只是上述的性的莲花观念罢?满人的佛教似乎多是密宗,与净土思想恐怕很有点不同,不过在这专门学问上我这样的外行人实在不能乱说什么了。

前两三天承吾友某将军寄示一文,题曰“山西大同妇女赛脚之花花絮絮”,作者为倚波,登在五月二十五日的天津报上。报名不详,大约是《大公报》罢?倚波君述其友人秦君禾章所谈赛脚情形,第三节系讲梅花底者,文曰:

“梅花底非始于大同,实先行于宣化,宣化妇女倡之,大同妇女和之。其法,即将弓鞋之木底镂空作五瓣梅花形,中实白粉,小步珊珊,不必行经苍苔,即已步步留痕。此梅花底又名莲花底,因莲花雕刻颇难酷肖,故称之为梅花底云,取步步生莲之意也。”

案,准此,则山西风俗并不忌莲花,不特不忌,且将它雕刻于弓鞋之木底下也。此一则似足以供江君之参考,故录之。但是,不幸得很,据我看来,这篇文章浪漫气太重,可信之程度殊难断定,盖笔受或口述者颇有嗜好小脚之意,所言或不免于偏也。第一节论“瘦小尖弯香软正”云:

“大同妇女虽经年不浴,然于双趾却缠洗甚勤,且散麝薰香,孜孜不倦,虽非出于天然,但亦芬芳扑鼻。其尤难能者,即行步便捷,操作自如,了无扶墙摸壁之苦也。”

关于香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谈,只说行步便捷的事罢。我有一个表兄从前在大同做官,他不是什么新思想家,但在光绪末年他便禁止他的女儿缠足。据他说因为看山西女人“满炕乱爬”实在难过,所以严饬夫人不准给女儿缠足。他的夫人虽然服从,但总不免腹诽,私自做了几双弓鞋藏于箱底,预备将来有机会时再给女儿改成弓足。后来被发见了,老爷大发雷霆,可是还没有效,至第二次再于箱中发见了新的小弓鞋的时候,他命取厨刀来当面将鞋都剁碎了,这样以后阴谋才算断绝。因此,我觉得那行步便捷说不见得是真理。第二节述“妇女之缠足秘法”,云择吉日,焚香拜祷,以羔羊一头破其腹,纳女足于中,二时后取出,足“软腻如绵”,即趁势裹之,阅七日,“则成纤纤莲瓣矣”。这个秘法我在南京也曾听见过,不过系用以放足,然其神秘则一也。羔羊腹真有这样神力,能把双趾由舒而卷,由卷而复舒欤?我非中医,不能言也。下文又云,“七日后复裹之,则足必脱一层皮,视之白如羊脂,无丝毫尘垢杂其间也。”又述赛脚时轻薄少年以鲜花(凤仙花居多)投掷,女一一受之归,“于是晚捣凤仙花汁,为染赤足之用,明日纤小如红菱矣。”——喔,读之真令人肌肤起“栗”,然而述者之一往情深颠倒于纤纤双瓣之态盖亦可掬矣。士各有志,不能相强,我为介绍此文,亦但以表示在现代中国“爱莲”者尚大有人在耳。

民国十七年五月三十一日,于北京。

八食莲花的

昨日往某校上课,在阅览室得见《晨报》,副刊上登载朱君一篇文章,题曰“文坛上之怪杰唐南遮”,已为第三回,我因不看《晨报》,不知上下文,所见仅此一节而已。其中云唐氏有一著作名“食莲花的”,查照下边所注英文thelotus-eaters,意思似不很对。大家知道英文lotus之义为莲花,那么lotus-eaters之义为“食莲花的”原是当然的;不过这也只是中国日本的字典才把罗托斯(lotos,lotus)一字独断地译作莲花,在《奥斯福小字典》便不如此,它照古来原意分作三项。罗托斯一字至少可以分作三种意思(1)是希腊的罗托斯,马所吃的,即苜蓿之类,在植物学上就是这样讲法;(2)是埃及的罗托斯,即莲花;(3)是非洲的罗托斯,——老实说,这是什么我完全不知道,因为这只是传说中的植物,据云是一种灌木,生于希腊殖民地古瑞那亚(cyrenaica),居民采其“蜜甜的果实”以为食,游客食此果,即忘故乡,不复思归,最初见于“荷马”史诗《阿迭绥亚》,lotophagoi(吃罗托斯者)之名即从此出,为本地居民之称号,lotus-eaters即其英译焉。后世凡有说及“吃罗托斯者”,均用这个典故,罗托斯虽有莲花及苜蓿诸义,在此处却都不适用也。唐氏著作不曾见到,不知怎样说法,但读英国丁尼孙诗《吃罗托斯者之歌》(“songofthelotos-eaters”),确系咏英雄阿迭修斯之徒,愿吃罗托斯而忘尘世苦辛者,故妄意唐氏之作亦如此,——倘若它真是说吃埃及的水百合花的,那么上边所说全是文不对题,即取消可也。

五月三十一日。

九关于食莲花的

偶然在友人处见到一本三卷三号的《真美善》,在“文艺的邮船”栏内有一篇曾虚白先生《致新月陈淑先生的信》,是答辩他的《英国文学abc》的批评(曾先生称指摘)的。在第四五页上有这几句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