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江湖人心 - 蜂麻燕雀 - 夜半微风之老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蜂麻燕雀 >

第143章江湖人心

第143章江湖人心

那老头准确的说应该是老乞丐,看起来估计得有六十岁上下的年纪,浑身脏乎乎的也看不真着,只能大约估量一下。他个子不高,只到孟小六的胸口,腰里别着一副太平鼓,看着孟小六他们神情说不住的鄙夷。孟小六不愿惹事儿,人家看自己就看呗,自己装作没看见就是了,但马国梁却不是个吃起气的主儿,当即喝道:“你个老杂毛,好吧好的,我们没招你没惹你,你这么看我们。”

“谁看你了?我看你分明是看我。”那老头回嘴道:“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再说我看你怎么了,我就这样看人,你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看都不让看了?!”

那老头牙尖嘴利,说的马国梁是哑口无言,孟小六不禁笑道:“前辈口舌倒是厉害,我们不知何处得罪了前辈,若有冒犯还请实言相告,我们定当改正。若是不愿意说也无妨,萍水相逢没必要吵个急赤白脸的,我们离开便是了。”

孟小六恭恭敬敬,老叫花也不好意思继续那般,只是说道:“我就是看不惯你们,一个个长的五大三粗的,个子这么高体格这么壮,竟然不知道帮帮忙,光知道抱着膀子看笑话,从那儿傻乐。”

“老前辈,的确那些人连偷带骗的是不对,但江湖有江湖的规矩。我们不是官差,不可能到处行侠仗义,坏了别人的买卖惹祸上身,又有谁能帮我呢?事儿不是这么做的,您不会不知道的。”孟小六依然恭敬的说道。

“我就这么做了!”老头说不过孟小六,气的连连跳脚转头就走了。

马国梁也气得不轻,嘴里嘟囔道:“要不是看这老杂毛这么大年纪了,非得揍他一顿不可。”

孟小六苦笑道:“没必要,人老了年纪大了,脑子不灵光很正常。”

说话间一个三十来岁衣着落魄的男人凑了上来说道:“多谢这位先生体谅,家师的确是年纪大了,时常小孩儿心态,有时候只当自己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言语间若是有冒犯之处,还请见谅、见谅。”

“兄台多礼了。”孟小六见人家过来赔罪,连忙恭恭敬敬道,并没有因为人家穿的落魄而趾高气昂。随后小六道:“兄台不去看看?我看老人家是去找那几个人了,别再有什么危险。”

说到这里,那人十分自信的说道:“这个先生请放心,在南京城里,家师应该出不了什么危险。”

“好大的口气啊。”孟小六心中暗道,不过嘴里并未争口舌之快,也就没说什么,只是笑呵呵的。

过了大约三分钟,剃头匠回来了,见挑子也没了顿时抱头蹲地,整个人缩成一团。不经意抬起头来的时候,脸色比死了还难看,眼神中一片死灰和绝望,这是他赖以生存的东西,这是他的家当,这是他半月忙碌的所得,丢了不知道还置不置办得起。他只会这一套手艺,吃饭的家伙事儿没了,这是要他的命啊。

孟小六走了过去,问道:“哥们,东西丢了?”

“对,您看见了吗?”剃头匠抬头看向孟小六眼里露出一丝希望。

却见孟小六摇摇头道:“刚才我看你在这儿剃头,还想你给我这哥们剔一个,当时你在忙,结果转了一圈回来你就……算了,我这儿有两块大洋,你拿着吧,再去置办一套。”

“这怎么能行,这位先生,我不能要您的钱啊,我这些旧东西怎么也值不了两块大洋啊。”剃头匠道。

孟小六没多说什么,把钱塞到剃头匠手里就走了。两块大洋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对剃头匠来说就是命。人都不容易,看见了便要帮一把,这是孟小六的一贯准则。

孟小六他们走了,跑到茶馆喝茶去了,马国梁坏笑道:“过会儿咱们就回去吧,你说你结婚,我大哥忙里忙外的快忙疯了,咱俩却出来喝茶。这要让我大哥知道,他不敢说你,且不定怎么唠叨我呢。”

“不行,说是出来看彩立子的,怎么能没看到就回去呢。”此时有人走到孟小六他们桌边,恰听到孟小六的这句话,笑道:“想看彩立子啊,这不是事儿,我来给你变一个。”

孟小六打眼看去,只见是个穿着大衣的中年人,方头圆脸看起来十分喜庆憨厚。孟小六连忙站起身来抱拳拱手道:“这位兄台是……”

那人自来熟的直接坐了下来,茶馆堂倌跑过来毕恭毕敬说道:“郭爷,还是雀舌?”

“雀舌,再来几个点心水果,都记在我账上。”

“好,三位稍等。”

郭爷开口讲道:“刚才我见东街张三,就是那个剃头匠,我看他的挑子被个坏小子挑着就给那小子要了过来。这小子倒也讲究,被人倒栏头子了也不恼。对了,倒栏头子就是怎么说呢……”

“就是揭穿了他找寻回来。”孟小六见郭爷一时语塞,费了半天劲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只能插口答道。

郭爷大喜:“兄弟也是江湖中人啊,人生话不生,走南闯北这江湖春典就是咱们的身份。怪不得兄弟如此豪气,原来是江湖儿女。反正说起来,我成天在张三那儿剃头刮脸的,一看这个就出手相助了。把担子送回去的时候,他说有人给了他两块大洋。我听这个就来了兴趣,只觉得有点意思或许能交个朋友,便问了你们的长相,要知道就你俩这个头身板,在南方可是不多见,所以一寻就寻到了。兄弟年纪轻轻却是侠义心肠,好比古时孟尝君,了不起了不起啊。”

孟小六笑道:“不敢当不敢当,兄弟我愧不敢当啊,您真是谬赞了。我听茶博士说是郭爷,是吧,郭爷也是侠义的很呐。”

两人互相吹捧一阵,气氛好得很。郭爷叫郭孝丛,还真是个彩立子,在南京乃至周边的彩门中有那么一套玩意儿。孟小六也是自报家门,声称就是个江湖闲散人,半开眼懂几句春典罢了。

正说话间,却见刚才那老头快步上楼。他这一上楼孟小六就知道刚才那个声称是他徒弟的落魄男人所言非虚,这老头穿的破破烂烂宛如叫花子一般,茶馆从掌柜的到堂倌非但没有驱赶的,还一个个面带笑脸点头哈腰的。

那老头腿脚倒是利索,“蹬蹬蹬”上楼梯那叫一个快,见到郭孝丛不禁笑道:“小郭,你果真在,我就说你也是个好交朋友的人,不可能不来。”

“丁老爷子您来了。”郭孝丛连忙站起来行礼道,随即介绍说:“小六兄弟,这是丁玉山丁老爷子,穷家门的。”

孟小六也笑道:“咱们又见面了,老爷子。”

“不错,”丁玉山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老朽刚才错怪你了,跟你陪个不是。你小子倒是仗义疏财,今晚我做东,请你吃饭。”

原来丁玉山虽然与剃头匠张三没什么交情,但他看不得穷人受欺负,于是便插手去管了。按说这便是坏了江湖规矩,要是放在头几年丁玉山是不会管的,正如他徒弟所说,丁玉山这两年有点老糊涂了,年龄越大越成了老小孩,也不管什么江湖规矩不规矩的了。不过纵然如此,却也没人敢说什么。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路见不平就出手成了丁玉山现在的行为准则,他刚才就让人打了那个骗子一顿,然后把装钱装工具的剃头凳给夺了回来,送到了张三那里。张三今天本来是遇了塌天大祸,结果遇到了三个人却改变了这一切,不光东西回来了还得了两块大洋,欢天喜地自然不用说。

而丁玉山一扫听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当即找到了孟小六他们。你要问这个丁玉山是干啥的,为什么有这么大势力,坏了规矩还没人敢找?答案便是他是穷家门的人,放在别的地方或许不是个分量,但在南京这一亩三分地上,丁玉山还真算得上是个地头蛇。

穷家门是以乞讨为生,但即便是势力庞大的丐帮的头目,江湖人称杆上的,在南京也不定能干过穷家门。穷家门的乞讨和寻常乞丐不同,江湖人称逼柳齐的。穷家门的乞讨时不叫爷爷不叫奶奶,也不要剩菜剩饭,只要钱。

穷家门的人就是强要强讨,你要不给就堵你们坏你生意,当然他们也不会太过贪得无厌,只要多少给点就会走。平时最常见的是唱数来宝的,拿着太平鼓或者叫合扇,在你门口唱起来没完没了,你怎么答他怎么唱,唱到你给钱为止。除此之外还有擂砖的,拿着砖头往胸膛上拍,或者叫街的,就是大喊大叫或笑或骂,诸如此类的穷家门手法多得很。

穷家门这么嚣张的行当怎么产生的呢?人家可是奉旨产生的,你看人家供奉的祖宗,原先是范丹,范丹要过饭,后来就成了朱洪武,也就是朱元璋,他也要过饭。因为穷家门是奉旨要钱,说起来也算是御乞。

相传当年朱元璋是奇命,什么辰戌丑未四库得全,先把自己爸妈克死了,后来要饭的时候叫谁爹妈爷奶的,人家过不了多久就得死。结果十里八乡的都不准朱元璋乞讨了,否则见一次打一次非得弄死他,于是乎朱元璋便找了两块牛骨,敲击出响要钱。人家听到动静就会给钱给饭,生怕朱元璋张嘴乱叫。

后来有次朱元璋被俩乞丐救了,这时候就有了两个传说。一个是广为流传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就是朱元璋饥肠辘辘饿晕过去,醒来后吃到乞丐做的这道菜,觉得吃的是天下无二的美味。后来他登基坐殿后还寻遍天下名厨却无人会做,最后那俩乞丐被寻到,结果珍珠翡翠白玉汤无非就是米粒子白菜和豆腐而已,如今吃来食如嚼蜡却回忆满满。朱元璋在位期间经常赏赐大臣珍珠翡翠白玉汤,一并忆苦思甜叹息过往,让人不忘初心。

第二个传说便是关于穷家门的了,说朱元璋当时患了寒疾,倒在破庙,一个姓梭的一个姓李的乞丐救了他。后来朱元璋当了皇上后,又一次又犯了同样的恶疾,御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让皇上发汗。朱元璋这才想起来自己当年的救命恩人,于是找来了两个乞丐。果真偏方治大病,他们用偏方再次救了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报答他们就想让这俩人当官,结果他们自知不是当官的材料,便说还是想当乞丐。朱元璋就照着自己当年要饭的时候所用的牛骨,做了两个太平鼓。上面有十三个铃铛,一个铃铛代表一个省,意思是可以走遍十三省,无论到哪儿都能讨饭。最主要的是这两个太平鼓下面栓了黄穗儿,正黄可是黄家之物,从此南京城里只准有这两个乞丐,并且无论士农工商,李梭二人要钱就得给。就是官职再大,只要他俩要也得给,这就是江湖上所戏称的“奉旨要饭”。

渐渐的他们这两支开枝散叶收徒聚众,拜在他们名下的不计其数,然后就从乞丐中脱离了出来,也就是而今的穷家门了。故此穷家门相遇便会说:“李梭不分家,多亲又多近。”

南京从明初开始就成了穷家门的大本营,到了民国了还是穷家门之冠,如今当家做主的就有丁玉山,你说他拽不拽牛不牛?

一个剃头匠被骗,扯出了丁玉山、郭孝丛还有孟小六这三个年龄不同地位不同的人。他们三个都用不同的方式应对着,孟小六没多管闲事却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帮助,而郭孝丛用自己的面子换回了剃头挑子,至于丁玉山则是爆打别人一顿夺回了剃头凳。

这就是千奇百怪的江湖,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江湖人却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或许也就不一样了。这可以说是一岁年龄一岁心,也可以说是因为他们的见识财力地位不同导致,但其中所反映的,却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江湖行事准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