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青云路47 - 穿书之小炮灰也要读书 - 仙元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47章青云路47

“天气怪冷的,来灶屋烤烤火吧。”王老头拄着拐杖打着油纸伞走在前头,许泽平四人慢悠悠的跟在他后面。

许泽平看着不大的小院,虽说小,但收拾的很干净。

成堆的木柴被堆积在灶屋外头,袅袅的青烟从烟囱飘入混黑的高空。

“老头子,是谁来了?”一个穿着破旧袄子的老太从灶房中探出头来,见着王老头跟着四个年轻汉子,惊恐的缩了缩身子,又将脑袋缩了回去。

“老婆子年轻时候,有些不好的遭遇,就害怕生人。”王老头将半掩的灶屋门推开,先一步跨进去。

许泽平听着王老头这话,若有所思,不好的遭遇?

随后四人一前一后脱了蓑衣,跟着王老头进了灶屋。

王老头坐在灶门烧火,王老太沉默的低头切着土豆,将三个土豆切成了两半,放到蒸笼中去蒸...

而许泽平四人各自找了个小凳子,围着灶台烤火,将烧火的王老头拥护在最中央。

土豆是高产食物,按理来说,只要好好育苗、小满镇是应该不会出现饿死的情况。

许泽平仗着自己的视力好,瞄了一眼王老太切成两半的土豆,额,不大,只有婴儿拳头大小。

“老伯,灶屋外的那些木柴够你们过冬吗?”许泽平懂得利用自己的皮相好,讨巧的露出了长辈们最喜欢的笑容。

“那木柴啊?”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王老头看着许泽平那乖顺的笑容,自然也不好冷着人:“那是远远不够的,年轻人,我们这里很冷的,过了十月份温度就猛然下降,缸子里的水都会结冰的。”

“过了十月份就开始大降温了?”许泽平看过宗卷记载,自然晓得岭北是怎么个情况,正常是九月初或者是中旬开始冷,十月开始大降温,一直到第二年三四月份开始回春。

也正是这样的情况,五月份才能够水稻育苗,六月份才开始插秧,七八月份秧苗开始成熟收割。

回春的时间太晚、寒冷的时间又太早,让他们只能够收种早稻,中稻和晚稻根本就来不及种植。

南方早稻成熟的时间是七月上中旬、中稻是九月中下旬、晚稻是十月上中旬。

许泽平装傻的说道:“那你们的粮食岂不是不够吃?”

说起粮食,王老头沉默的拿起了身边的焊烟,重重的吸了一口然后又吐了出来:“小娃子,你不是北方人吧?”

“是啊,老伯。”许泽平嘿嘿一笑,实诚的说道:“我是从南方来的,对你们北方十分的好奇,这不就邀着几个兄弟出来逛一逛,哪晓得迷路了。”

“南方好啊。”

说起南方,王老头就想起了村长说的南方的粮食都是吃不完的...要是有机会了,他也想去南方看看。

“我年轻的时候这里夏季雨水充足,我们这儿啊,靠着这土豆混着些粥食还能够吃饱饭。”

就在许泽平以为王老头不在说话时,他又吸了一口旱烟,幽幽的开口:“这些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夏季总是不下雨,雨水不足,种植的土豆收成不好,粮食自然就不够吃了。”

岭北气候原因,土豆育苗与水稻育苗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种植的时间自然也是一前一后。

豆苗五月中下旬,水稻是六月上中旬。

夏日雨水不足,他们的重心会下意识的放在水稻上头,这样..很多豆苗因为缺水旱死了。

一些活下来的豆苗,收成也不是很好。

土豆不但少,且个头还小。

听完王老头的话,许泽平对于这里的情况也大概了解了。

“小娃,吃口热乎的吧。”

王老太摸了六个瓷碗出来,一个碗里舀了瓢米粥。

王老头挨个将碗递到几人的面前,最先递给的就是搭话的许泽平。

许泽平看着稀稀拉拉的米粥愣了一下,随手接过了王老头递来的瓷碗:“谢谢老伯。”

王老头分了粥后,又从蒸笼里拿出那分成两半的土豆,给他们一人分了半边。

许泽平左手拿着粥、右手拿着半个土豆,心里是热乎乎的。

“吃吧,小娃。”王老头喝了一口热乎的米粥,说道:“天冷,吃两口热乎的正好暖暖身子。”

说实话,在大景十多年来,除去乡试中难以咽下的馒头,这可以说是他最为简朴的一顿了。

但是喝着这没有几粒米的粥食,他的眼眶是湿湿的。

咬了一口土豆,沙糯的口感,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因着王老头点出了许泽平南方人的事实,为了更好的贴近事实,陈灵三人就没有开口,保持着沉默。

身为底层的官吏,知道百姓苦。

他们更是知道这几个土豆代表着什么。

听着屋外噼里啪啦的雨声,王老头开口说道:“看样子今晚上大雨是难得停了,小娃,你们就在我家歇一晚上吧。”

“那就多谢老伯了。”

“睡前泡个脚会暖和一些,小娃,你们泡个热水脚吧。”

王老头说着就将王老太支出去找洗脸泡脚的盆,许泽平看着走路不利索的老太,马上起身说道:“老伯,你告诉我们放在哪里,我们自己去就成。”

陈灵劳碌一日早就熬不住了,在泡完脚的时候都是哈欠连天。许泽平看着他这样,就让周捕头送他去睡觉。

许泽平觉得精神头还不错,就坐在灶前靠着余温和王老头唠家常。

从王老头这里了解到了他家的人员以及他们这个村里的情况,王老头一共有三个孩子,老大没养大、三岁的时候病死了,老二是个女儿,老幺是个儿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