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寿村(下)
石寿村(下)
告里的话在李莲花听来犹如天籁。
李莲花浅浅舒了一口气,他“啊呀”一声,摸了摸鼻子:“怪我怪我,让告里姑娘久等了,实在抱歉,我们这就下去。”
黑暗最易滋生恐惧。
他们这群人中,只有李相夷三人有烛台,其余人都是借着这三盏烛台微弱的灯火前进。
李相夷知道李莲花因碧茶之故有些怕鬼,石寿村被万圣道弄得诡异非常,密道逼仄,即使有“穿越”这等奇事,即使经历过一次石寿村人头煞始末,李莲花依旧对鬼魅之事敬谢不敏,稍有点儿风吹草动都很容易惊扰他的心神。
他借着李莲花宽大的广袖握住他的手,力度轻柔。
“别怕。”
广袖掩映下,是十指紧紧交缠。
走了不知多久,前方终于有光亮透出。
众人顿时喜出望外。
他们闯入密室时,石长老正领着石寿村村民祭拜人头神。
由于李相夷之前就向江湖武林广而告之柔肠玉酿是一场骗局一事,石寿村已经近三月无人踏入,好不容易等来三个人,石长老怎么可能放过。只是事情的发展出乎她的预料,她派出去抓三人的人头神使者居然不知怎的忽然神智恢复,还跟着那三人一并寻到密道闯入了人头神涅槃之地。
“你们怎么找到这里的?”她大惊失色,“你们想做什么?”
此时此刻,李相夷竟难得生出一份“恻隐之心”,心想反正他们现在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不如让她做个明白鬼,于是他好心地解释道:“你们的主子,万圣道,已经被剿灭。”
言下之意,自然是顺藤摸瓜按图索骥找到的。
他执少师的手点了点身后众人:“我身后这些都是被柔肠玉酿所欺骗的苦主,你们残害无辜,他们自然是来寻仇的。”
说着,他后退一步:“诸位请吧。有怨报怨,有仇报仇。”
话音刚落,身后众人就冲上前如游鱼入海般杀入石寿村村民中。
石寿村村民都是南胤遗民,且并不精通武功,能将诸多江湖人士留在这里纯粹是借南胤痋术的“光”,而今这群江湖人士痋术已解,又有李相夷与李莲花为其掠阵,更有一个苗疆打扮的少女在一旁虎视眈眈,他们只能节节败退。
擒获这群村民不过花费半刻钟时间。
告里四处转了转,发现密室里没什么新鲜玩意儿,便凑到被押着的石长老面前,一张俏脸忽地凑上来,搭配那抹天真无邪的笑,本应十分可怜可爱,偏偏石长老只觉得她这样更加古怪,更加可怕。
告里夹着嗓子,声音细而甜腻:“除了人头煞,你们石寿村还有没有其他好玩儿的?”
石长老听告里询问,眼里只有告里雪白的牙齿和一截猩红的舌头。
她的双眼逐渐空洞无神。
“有。”石长老僵硬着声音开口,“有个天坑,是我们专门用来炼制痋虫的,还有业火痋,山洞背后有业火痋的壁画。”
看着眼前这一幕,李相夷眸光沉沉。
苗疆蛊术,竟奇异到这般地步?告里方才什么也没做,究竟是怎么令石长老口吐真言的?
他不知这是功法还是蛊术,若是功法,他只知角丽谯修炼的就是一种名为“画皮魅术”的功法,此功法能迷惑他人,使人对其言听计从。可告里方才一番作为却是直接操纵人的神智,与“画皮魅术”的迷惑有本质区别。
除了他,李莲花及其余在场人士都目睹了这一幕。
李莲花对告里用何种方式让石长老开口说话不感兴趣,因为据他了解,告里还是有道德底线的,虽然和其他人比起来不多,但是有就不错了,问多了难免适得其反。
见李相夷神色中透露出的一闪而逝的好奇,他缓步移到他身侧,与他窃窃私语:“这是窥心蛊,专门用来操控神智的。”
“什么时候下的?”李相夷微微讶异,他方才并未瞧见告里用蛊,而后转念一想,地上有虫子不是很正常吗?
“苗疆下蛊的方式真是千奇百怪。”他感叹道。
其余人等则是艰难地咽了咽口水,对苗疆诡谲作风的认识又上了一层楼。
敬而远之。
这是除李相夷与李莲花外所有人脑海里的想法。
因着此次石寿村一行是李相夷个人行为,先前也未通知四顾门进行人手支援,所以石寿村村民是被翠华山前任掌教等人押回四顾门的。
他们本来也想回各自的门派,可李莲花认为他们现在的状态过于吓人,不如先将村民们押回四顾门在石寿村附近的分堂,再在分堂休息几日,等彻底恢复再回门派。
李莲花的建议得到了众人的广泛认同。
告里暂时留在了石寿村,她在天坑发现了一些莲花楼没有的痋虫,且业火痋作为传说中万蛊之王邪术之首,告里非常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虫子才能有这样的称呼,便想多留几日研究研究。
待众人押解着石寿村村民从密室出去时,已是霞光万丈天光大亮。
村中所有房屋都被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索干净,唯恐有漏网之鱼。
村民人数过多,仅凭他们一行十余人恐怕会左支右绌,为防村民们趁着他们一时不慎半路逃跑,也不知是谁灵光一闪转身从一处房屋翻出几捆麻绳将村民们一个接一个地绑了。
瞧他们精神振奋的模样,告里恶趣味上来,冷不丁开口说话道:“你们中原有句俗话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诸位都是中原武林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我之前替你们解除人头煞的控制,诸位可想到如何报答我?”
翠华山前任掌教等人捆人的动作倏地慢下来。
朝月派那名女弟子大大方方朗声道:“姑娘有什么条件尽管开口就是,只要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我柳月英拼尽全力也会报答姑娘的救命之恩。”
话音才落,四下响起附和的声音。
“说的没错。”
“救命之恩,定当结草衔环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