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钱学森
第9章钱学森
1950年的洛杉矶,盛夏的阳光炙烤着柏油马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公室里,将最后一份文件装入牛皮纸袋。窗外棕榈树的影子在地面摇曳,而他的心早已飞向万里之外的祖国。这位被誉为“美国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科学家,此刻却因坚定要求归国,被无端指控为“共产党”,遭到美国移民局的无理刁难。
“钱博士,只要你放弃回国的念头,美国政府愿意为你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移民局官员的话语带着威胁意味。钱学森摘下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如炬:“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然而,等待他的是长达五年的软禁生活。特务日夜监视,信件被截获,电话被窃听,甚至连出门散步都有人跟踪。但这些都无法动摇他回国的决心,他在家中偷偷绘制火箭图纸,收集资料,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195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经过艰难的外交谈判,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邮轮。当“克利夫兰总统号”缓缓驶出旧金山港,他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异国土地,眼眶湿润。漫长的旅途中,他在日记里写下:“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一抵达祖国,钱学森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筹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工作中。面对一穷二白的科研基础,他带领团队白手起家。没有实验室,就在废弃的厂房里搭建;缺乏专业人才,就亲自授课培养。白天,他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与同事们讨论技术方案;深夜,他的窗前总是亮着一盏孤灯,伏案研究到天明。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准确命中目标。看着腾空而起的导弹,钱学森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他多年夙愿的初步实现。此后,他又全身心投入到中程、远程导弹以及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天事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悠扬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
即便功成名就,钱学森依然保持着谦逊与严谨的作风。他总是将功劳归于集体:“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晚年的他,即便行动不便,仍时刻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寄予厚望。他多次强调:“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成为了无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坐标。
钱学森用毕生心血,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中华民族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之林。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如同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共和国的历史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