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妹妹婚礼
回家的感觉就是好啊!
时值腊月,家家户户都粮食归仓,杀猪宰羊。又是农闲时节,大家都无所事事。
女人们就这弄弄,那晒晒,准备过年。
妹妹的婚礼在腊月初九举行。
桂蝶家老爹老妈都是独苗,没多少正宗亲戚。
但一些堂亲和表亲还是有的,左邻右舍都是要来的。
远处的亲戚是头一天晚上来住在家里的,近处的亲朋好友一大早也都过来了。
柱头上和门上贴了桂蝶自己写的大红对联,窗户上贴了大红囍字。院子里人来人往,欢声笑语,看起来还是蛮热闹的。
遗憾的是大哥贵州不知道在哪里,并没有回来。
桂蝶想自己被拐卖到几千里外,都想办法回来了,大哥你一个大男人有啥过不去的坎,就不能回来看看吗?
莫非又出了啥事还是生病了?你倒是带个信儿回来呀。
听母亲说,上一年大哥已经回来悄悄同嫂子把婚离了。大的儿子跟大哥,小的女儿跟嫂子。
大哥离婚没几天就又走了,他儿子便留给母亲和小哥带着。
嫂子把女儿带着,在家没住几个月,便搬去同经常帮她干农活的贾大顺住在一起了。
其实嫂子因为生了两个孩子,是做了结扎不能再生孩子的。贾大顺愿意娶她,说明他们是有真感情的。
大哥没回来,嫂子带着女儿倒是回来了。本来就同一个村,几步路,很近的。
桂蝶亲热地拉着小侄女儿,同嫂子很是能聊到一起。
就算她现在已经不是自己大哥的老婆了,桂蝶还是愿意一辈子把她当亲嫂子。
院子里屋里全都是人,大家都热热闹闹地等着男方家娶亲的队伍过来。
九点多钟,院子里的亲友忽然大声叫起来:“来了,来了。接亲的来了。”
桂蝶也跑到外面去看。
只见对面公路上,前面走着媒人和几个接亲的女孩子。一支背着鼓拿着锣捏着唢呐的乐队跟在后面。
再后面就是一些男人,两人一队,一前一后,抬了很多竹子编的摇篮。
那摇篮在那些壮汉的肩膀上闪啊闪,摇啊摇,摇篮上绑的红飘带随风飘舞,在冬日早晨红红的太阳映照下,很是喜庆。
长长的队伍在离桂蝶家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摇篮的汉子们也把肩上沉重的篮子放到地上。
队伍前面的鼓手几声清脆的起调,乐队马上锣鼓喧天,唢呐齐鸣。
这边女方院子里,也放响了迎接娶亲队伍的鞭炮。
顿时,鼓声、锣声、唢呐声、鞭炮声、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主持婚礼的司仪,就是村里的书记大人,他指派桂蝶的堂兄表兄带着香烟,前去把娶亲的队伍接进来,安排到院子里的桌凳上坐好,斟好茶。
桂蝶看那些放在院子里的摇篮中,有的装着顶上印了红章的好大好大的馍馍,有的大馍馍都笑得裂开了。
有的装着切成一条一条的猪肉,有的装的米,有的装的面,有的装的粉条。
听旁边的嫂子说,这些东西都是拿来给亲朋好友分的,意思告诉别人,这家的女儿出阁了。
桂蝶对这些乡俗真的是一窍不通的。
还有两套衣服,说是给新娘子穿的。
看帮忙的把东西搬来搬去,桂蝶啥忙也帮不了。
家俊更不懂,他甚至连别人说的话都听不懂。
毕竟除了桂蝶,谁同他说普通话啊。
到了十一点,司仪便让大家腾桌子,摆酒席,吃饭了。
十大碗,就是那个时期桂蝶老家办酒席的标配。
两碗坨子肉,两碗酥肉,一碗木耳,一碗竹笋,一碗粉条,一碗海带,一碗豆腐,这就去了九碗。
最上面正中放一个最大的品碗,碗底放大半碗豆芽豆腐之类,上面就滑肉、酥肉、猪耳朵、猪肚啊,一层一层地摆好铺上去。
为啥叫品碗,可能是那些东西切得又小又薄,让每个人品尝一下味道就好了吧。不过这是桂蝶猜的。
那会山里人家都不富裕,能凑够十个碗也不容易了。
家俊没吃过南方的酒席,吃得很是津津有味。
桂蝶老家吃酒席,附近人家都会去凑热闹,人特别多,吃饭一次肯定坐不下,所以只能吃流水席。
这桌吃完了,马上收拾干净,上菜,后面的人坐上来继续吃。
要是人太多了,最后面的人可能就没饭吃了。
所以好多时候,没吃饭的客人,就等在人家吃饭的桌子旁边,看着人家吃饭,等着人家下桌。这叫翘脚席。
没什么不好意思,风俗而已。
酒席上虽然也没什么好东西,桂蝶也算去过了不少地方,也在有钱人家吃过饭,可她就是喜欢这老家办酒席的菜,真好吃,一辈子都忘不了那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