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二十二章
日映朝霞,绿树清溪,秀柳周垂。
田连阡陌,绿雾缭绕,农家子皆在耒耜之勤。
着一身布衣长衫,头戴方巾的中年男子穿花度柳,走到这连片的田野之中。
他拂了拂自己蓄的短髯,忽听得一阵朗朗读书声。
“我莫不是听错了?”男子诧异看向自家老仆。
老仆摇摇头:“大人,我斗胆说上一句。我虽是上了年纪,可这耳朵也并非全然失聪,还是听得真切,此处却有读书声。”
男子赞道:“想来是我朝文运昌隆,便是连这田家乡间都能听那读书声,不可谓不是天佑我朝。”
老仆连声赞道:“大人说得是极。”
可他们来了这封陵县后,挨着拜访,对乡里人劝课农桑,也不单单只是经了这一个村子。可没有一个村子是如这一小村那般文气兴盛,蔚然可观。
他二人往前走了一段路,慢慢从树林子里走到连片的草地处。
牛羊成群,还有猪狗的叫声。
垂髫小儿脆生生地诵读,牧童吹着手中的竹笛,遥遥传出几十里。
这一幕不自觉地叫中年男子静了心,他慢慢走了过去。
恰是不巧,只听得一声锣鼓之响,不少孩子们便驱着牛羊归去,只余羊倌留下。
杨松云在一旁喊住个半大的孩子,瞧他那湛湛目光,灵动又狡黠,还不失警惕地望着他,便知是个聪慧的。
“这位小郎君,莫要害怕,我们不是什么坏人。”杨松云微微一笑。
他生得磊落光明,说话温润如玉,不带半分獐头鼠目之态,极易取信于人。
这孩子虽是放松了些,却还是嘴上不饶他:“拍花子可不会说自己是拍花子。”
杨松云:“……”
跟了他十几年的老仆就在一旁忍俊不禁。
杨松云道:“此地可是你们的地盘,来往皆是你们乡里人。若是有什么事,喊上一声便是了,还怕上什么呢?”
孩子又催他:“你若是想问什么便问吧,我还要赶着去私塾呢。”
堂堂一县之主的县令杨松云还是头回被嫌弃得这般彻底,他叹罢:“我只是好奇,你们这村子倒是有不少喜好读书之人,是因何故呢?”
孩子干脆地答了:“自是因为有人听我们读书,就给我们糖吃。”
事情可不像杨松云所想的那般复杂,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
可若是完全将功劳从那人身上抹去,却也实在做不到。乡间本就穷苦,他也是耕读之人,哪里能不知道地里刨食之辛苦。
此人能拿出饴糖给孩子们吃,便是有了造化。
他又问:“那人是谁?”
孩子,也就是吴向松说:“你打听此事作甚?”
杨松云瞧着这孩子一下变机警的劲儿,心头不由好笑,负手而立,道:“自是好事。他替我劝勉乡学,教化百姓,岂能不去言谢呢?”
吴向松睁圆了眼儿,心里头有了猜疑,嘴上惊道:“你、你莫不是……县令?!”
杨松云默然应下。
吴向松喜得脸儿都涨红了,他道:“可惜周哥哥走得有些早了,你若瞧见了一位年轻人,且是村里最好看的公子,那便是他了。”
不曾想就这般错过了,杨松云也无可奈何,恐这就是无缘吧。
他同这乡间小儿作别,又去巡视乡间,做起了劝课农桑的正事。
这一瞧就让他发觉了其中细微差别。
杨松云并非是那等何不食肉糜的县令,他亲自下到这乡间田地,便是为了劝这一县的百姓早早耕种,免得耽搁了今岁的收成。
于他而言,于朝廷而言,百姓的收成不过是纸上寥寥几句。可压在每个百姓肩上,却变成了一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若是一年的收成不好,忍饥挨饿,卖儿鬻女者也有之。
是以他瞧得愈发真切,也发现了其中端倪——
这个村子怎的动作比另外几个村子都快些呢,莫不是早早地就开始耕作了?
可他转念一想便知不大可能,北地深寒,霜冻都是一并解的,在此之前那土被冻得拿上锄头挖都要将虎口给震烈。农人也不是全然愚昧,靠天靠土吃饭,他们自己还能不知道何时耕作么。
若是畜力之功也不尽然,他早些时候来了封陵县,仔仔细细地检阅了县务,每地的耕牛都是有限的。若是分的不均,极有可能引发民怨,所以与此事干系不大。
他仔细地观望着,这一留心便瞧出了分晓。
杨松云问自家老仆:“你看看那农具?”
老仆年迈,这眼神儿不似他那般好,眯起眼睛,抓耳挠腮地要看个分明。
杨松云却带着他走近了耕种的农人,道:“这些农具和往日里的不大一样,似是让人改良过的。”
村里头忽地来了外人,村人们虽是一言未发,却也是警惕不少。
还是一位大娘喊住他:“这位官人,你来我们村里是作甚?”
杨松云周身气度不凡,且身着那布衣也并非寻常人家所着,一旁还跟着仆从,绝非一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