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 我在大汉搞革命 - 御风流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又一月后,县城东郊晒谷场。

这里本是仓曹的地盘,负责粮食的晾晒、储藏与转运。如果没有紧急情况,那么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就该是八月算民,老百姓缴纳赋税那几天。

其余时间这偌大的仓库是耗子比人多。无论是真耗子,还是披着人皮的耗子。

但如今八月算民都已经快过去十天了,但此地依旧人声鼎沸,热闹得好像过年。

至于原因嘛,就是秦游在这摆了一出大戏。

字面意义上的大戏。

秦游把自己手下八百人,日常绕着城墙拉练了一圈稳定民心之后,带到这块被空置的场地,给他们看刚刚才排练好的《征战为谁》。

《征战为谁》是秦游脑门一拍写出的一出戏,戏的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讲的是某年某月某国的一个轻侠,为了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毅然决然抛下家中的老母妻儿,从军入伍征战。

结果没等他跟着军队前往边境平叛,县内就闹起了贼匪,因为贼人是本地人,有人里应外合之故,不到一天县城就失守了。

他没奈何,只能跟着上官奔逃,亡命价的奔逃。路上遇到逃难的乡人,告诉他说他的妻因为貌美被贼匪霸占,老母为护着他妻,被一刀杀死,儿子女儿也因为受到巨大的惊吓,而变成了哑巴。

他本欲携了刀离队出逃,好连夜回乡剁翻了害得他家破人亡的贼匪,却被同伍的兵卒劝住,说他仅凭一人之力,必定不能成事,只是去徒送性命,还是等着与朝廷天兵混合,一同去平叛讨逆。

好消息,朝廷派出来的讨逆大军等到了,也的确成功收复了失地。

坏消息,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要被安上了从贼的罪名,要被出斩。

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天兵到这就是为了捞钱,只要能凑够钱,什么罪名都好说。

为国征战,几历生死,性命几乎都要搭上,却还要花钱才能保住妻儿的性命?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好在有同伍的兄弟支持,凑上了一笔钱,上官在知道他的悲惨遭遇后也特地给打了招呼,替他把赎金往下压了压,结果等到的却是三具尸体……

于是曾经一腔热血想报效国家的男儿彻底变了,他纠集了十余个同样不忿天兵的乡人,趁夜攻袭了大营。

一切都很顺利,天还没亮,属于他的旗帜就插到了城头上。

但就在那天中午,他见到了一个与他妻子长得很像的女人,但打听之后发现,那已经是一个有夫之妇……

这出戏的故事内容在秦游这个经受过海量网文冲击的人看来,属实是平平无奇了,甚至能被称得上一句充文字库的垃圾。但在这个识字都能被尊称一句读书人的时代,简直是被惊为天人。

至少在秦游把故事梗概抛出去,由着手底下百花戏班那些姑娘去填充具体的戏词时,燕芸看他的眼神那是相当炽烈。

燕芸很喜欢这个故事,所以这台戏是她全程监制的,秦游听到现在感觉完全是越级表现。

汉中泰半之地,连同成固在内,都受蜀地影响颇深。然则而今在这戏曲唱腔方面,却偏向于关中的秦腔。

而且兴许有成固是博望侯张骞故乡的原因在内,本地戏曲还善用胡笳、琵琶与羌笛等外来乐器。

秦游若不仔细听,都怀疑自己仍在前世,处在某个秦地的婚宴上,听着人吼秦腔呢。

只是如今这气氛稍稍有点不对。

按说这听戏最高的形容该是如痴如醉,至不济得保持安静,不要搅了他人的兴趣。

而且秦腔本就以语调高亢激昂,风格朴实硬朗著称。

但是这唱着唱着,台上的唱腔逐渐压不住台下的骚动了。

“呛啷啷。”不知是谁第一个按捺不住拔出了刀,然后就就像是起了连锁反应,拔刀声连绵不绝。

秦游坐在最前排,听着背后的各种响动,看着有些晃眼的细碎光斑,笑着叹了一口气。

前人故事,果非虚妄。

各种文艺形式的确能教育人,包括但不限于戏剧,歌曲,电影,书籍。

观众在入戏共情之后也真的有可能会做出把演员当成真实存在过的人,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杀了他!”

“杀了他!!”

“杀了他!!!”

又不知是谁第一个起了头,举刀高呼。

至于他们口中要杀的人,无外乎是欺压“主角”的一众恶人。

毕竟这个主角的身份太有代入感了,上演的也的确是他们极有可能遇到的事情。

于是这个呼声从一个人,到十几个人,再到几百号人一齐高呼,几要将天给掀翻,地给捅漏。

台上的演员也抵不住台下如此汹涌澎湃的恶意,渐渐停了表演,眨巴着眼睛看着秦游,希望他这个带头大哥能够拿个主意。

没错,县尉的确是事先就再三提醒过,演出的时候台下可能会有骚动,让她们提前做好准备。

她们在排练的时候也对会引起骚动这件事有预感。

可任她们把脑袋想破了都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骚动啊!瞧这阵势,是真能冲上台把他们给砍了。

常言道法不责众,到时候说不得她们就白死了,抚恤还得送回到那个吸血的家中。

她们也不过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十五六的小姑娘,在秦游前世,还是一群天真的,只会眨巴着眼睛读书的小姑娘。

哪里见过这场面,强忍着没有直接哭出声来就是对坚强两个字最好的诠释。

“杀了他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