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召役山河,缩地成寸 - 洪荒:捡到东皇钟,重铸妖天庭! - 点墨金蝉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第472章召役山河,缩地成寸

第472章召役山河,缩地成寸

人界。

南赡部洲,灌江口杨宅之内。

那位有夏皇祖、治水圣王——上古人皇大禹现身其间,正将毕生绝学倾囊相授于杨戬。

“这,禹王伯伯……”

杨戬只觉神魂震颤,似有惊雷在识海炸响,掀起滔天巨浪。

大禹一生所创之诸般术法,如洪流般汹涌灌入杨戬的脑海。

大禹这一生,创法术神通无数,法宝亦多。

如定海神珍铁,能定四海狂澜,后化为如意金箍棒,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证道之兵器。

大禹还有那开山斧,可劈山断岳;驱山铎,摇动间群山皆动;避水剑,出鞘时江河让道;息壤,遇水则涨,可填无尽汪洋;九州鼎,镇压九州气运,威严无匹……

大禹的神通法术更是繁多,操控水流,如臂使指;移山填海,只在翻掌之间;功德金身,万法不侵;化身之术,可化巨人……

其“勘测水脉”之术,化作九条栩栩如生的水龙,在杨戬的识海中翻腾游弋,诉说着九州水脉的奥秘;“斩蛟定波”之法,凝成金色符箓,散发着强大的威压;“移山填海”之术,化作三十六座神山虚影,巍峨壮观……

这些兵器法宝的所在之处,和大禹的法术神通……尽数灌入杨戬的脑海之内。

而最精妙绝伦者,当属大禹的“禹步”,此乃昔日“禹王巡九州”所用之步法,蕴含着无尽的玄机。

……

《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有载,以“禹步”配合服气,可灭三尸。其法诀为:“闭气凝神,先前左足,次前右足,再以左足并右足,此乃三步之妙……”

《云笈七签》卷六十一《服五方灵气法》亦记有服气时所行之“禹步”,云:“诸步纲领,起于三步九迹,此乃禹步之真谛……其法先举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而合,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此乃象阴阳之会也……”

……

足见禹步之神妙,实乃夺天地之造化,窃阴阳之玄机。

禹步,此步法溯其根源,乃是大禹感念苍生疾苦,观天地万物之变,妙悟乾坤至理。借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之方位,融中宫枢机之妙,暗合天下九州之名,仿若将九州山河皆纳于足下,一步踏出,便是天地浩渺尽在掌控。

古有“登坛召神咒”,道尽禹步之威,正是:

“白气混沌灌吾形,禹步相催登阳明。”

“天回地转步七星,摄罡布斗跻九灵。”

当此步法催动,周身白气氤氲,仿若混沌初开,灵力灌注全身,引动天地之力相随。每一步踏出,都似蕴含着天地至理,阴阳交汇,乾坤倒转。

这禹步一步踏出,可缩九州之距,瞬息万里,避兵解厄,宛如神游太虚,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这“禹王巡天步”,正是:“禹王巡九州,一步一乾坤。”

其已经到了“空间大神通”的范畴。

“杨二郎,且看仔细了!”

大禹神色一凛。

“天回地转,步罡踏斗。”

“召役山河,缩地成寸!”

大禹轻喝一声。

随后,但见大禹跛足轻移,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每一步都暗藏玄机,似缓实疾。每一步落下,身后八卦虚影便骤然浮现,光芒流转,玄奥非常。

大禹于乾位起势,其左足虚点,若蜻蜓点水般轻盈,空间霎时泛起层层涟漪,似有虚空之门隐隐开启;坎位承转,右足单跳,仿若蛟龙摆尾,气势磅礴,地脉深处隐隐传来龙吟之声,似有神龙在地底翻腾。

随后,大禹于艮位收势,双足并立,稳如山岳镇岳,万里山河竟在脚下急剧收缩,化作方寸棋盘,尽收眼底……

这数步踏完,大禹的身形已出现在万里之外的华山之山巅。

华山之巅,云雾缭绕,大禹负手而立,衣袂随风飘动,尽显大神通者之风采。

正是:“万里江山,尽在脚下,任其遨游。”

再几步踏出,大禹的身形已经从华山之山巅,返回到了灌江口杨宅之中。

“人族不比飞禽一族,天生便有翱翔天际之能,速度上多有欠缺,在天地间行路,难免多有掣肘。”

大禹目光深邃,望向杨戬,缓缓言道:

“此乃我所创之‘禹步’,有‘三步九迹’,蕴含步罡踏斗之真意,专为人族所创,可召役山河,缩地成寸,令尔等也能瞬息万里,纵横天地,不再受速度之困。”

言罢,大禹身影忽在杨戬身侧凝实,手掌重重拍在其肩头,眼中满是期许:

“杨二郎,你且试来,让吾看看你的悟性。”

杨戬身为道门三代第一人,其悟性,自然不用多说。

得法之后,杨戬深吸一口气,抬足踏出第一步,刹那间,杨宅内骤起罡风,风声呼啸,风中隐有八卦方位的清鸣之声。

杨戬第二步踏下,地脉轰鸣,山川走势竟随足尖流转,仿若整个天地都在他的脚下臣服。

第三步踏完,杨戬已出现在万里外的华山之巅,衣襟上还沾着杨宅内的烟火之气,却已跨越千山万水……速度快得令人咋舌,仿佛时间与空间都在他的禹步下失去了意义。

这“禹步”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华山之巅,大禹与杨戬并肩而立,俯瞰着九州大地,山川河流尽收眼底。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