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就算不死,也得让她毁容
赏菊之际,自然免不了贵女们轻启朱唇,提及往昔风雅的聚会,尤其是那场令人难忘的诗会。
上次诗会,长孙依熙心中微有不忿,对于上次诗会上仅获“探花”之誉耿耿于怀。
于是悄然在旁以温婉之态,鼓动着一位伴侧的贵女发起新的雅集倡议。
这位贵女,正是当朝正三品中书令刘渝州之掌上明珠,刘可怡。
其家族因朝堂风云变幻而暗自筹谋,尤其是这几日太子变故之后,一席要职空缺,令刘渝州的目光紧紧锁定了从二品尚书左仆射的显赫之位。
为达成此愿,刘大人暗自筹谋,期望借由长孙丞相之力,为家族再添荣耀。
故而,他巧妙地安排爱女刘可怡与长孙丞相的长女相交甚笃,意图在不经意间展现两家交好之态,希冀长孙丞相能在适当时机予以援手,助其一臂之力,攀上那尚书左仆射的高位。
此次太子府延期众贵女赏菊,刘渝州便一再叮嘱刘可怡,定要借此机会与长孙依熙搞好关系。
自然,现在长孙依熙的话,她自然是明白的。
于是,她便提议,如常良辰美景,不如来个诗词比赛,也就是纯粹图个乐子,众位觉得可好。
她这一提议,李如云自然看向了沈兰馨。
沈兰馨在诗会上大放异彩之事在京城可是家喻户晓了.
只怕是有人嫉妒她的才华,故意设局?又或许是试探。
李如云自知有人要针对沈兰馨,心中明了,不由得为她捏了把汗。
沈兰馨看向出声的女子,只见一女子,约莫二八年华,面容皎洁,宛如银盘般清丽脱俗,眉宇间仿佛蕴含着远山般的淡雅与清秀。
身着一袭淡绿色的苏绣月华锦衫,那细腻的绣工与月华般流转的光泽交相辉映,更添了几分温婉与雅致。
整体形象宛若春日里初绽的绿萼,清新脱俗,令人眼前一亮。
至于头饰,则是一支与锦衫相得益彰的银镀金玺花卉簪,金色与银色的巧妙融合,在光线下闪烁着柔和而高贵的光泽,与锦衫上的苏绣图案遥相呼应。
女子见沈兰馨看她,便回以微笑,丝毫看不出其对沈兰馨有针对之意。
沈兰馨一直面带微笑,故而给她一种沈兰馨在与她打招呼的感觉。
沈兰馨知道此女子乃刘渝州之女刘可怡,她头脑飞速运转,将京中各种关系联系了起来,心中明白刘可怡八成是与长孙依熙早就谋算好了。
她微微颔首,算是回应了对方的微笑。
刘可怡温婉地续言道:“昔日诗会之上,小女子有幸目睹了景王妃才情横溢,出口成章之绝妙,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今日,不知是否有此殊荣,能再次领略王妃风华,共赏诗韵之美。”
这很明显是针对沈兰馨而来。
这明显是针对沈兰馨的特意之举。
沈兰馨神色自若,缓缓回应道:“刘小姐言之有理,若不能满足尔之雅兴,今日赏菊之会定失色不少。那么,请尔出题。”
刘可怡笑容温婉,应声而道:“既如此,便依你所言。今日我们齐聚赏菊,便以这满园秋菊为题,七步之内赋七言七情之绝句,以增雅趣。如何?”
一首诗要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在场的贵女们心中暗暗心惊。
参加过上次诗会的贵女心中明了,这孔夫子所出之题还要难,不是有意为难又是什么。
沈兰馨浅笑:“好,无需七步,你且听来。”
众人大惊,这沈兰馨是多聪明?哪怕是背诵一首别人所作之诗,也不能七步就想起。
众贵女尚未从大惊中醒过来,就只听沈兰馨念道:
《秋菊吟》
秋风瑟瑟菊初开,喜看金黄满园栽。
怒对寒霜无所惧,枝头昂首笑颜来。
忧思绵绵随云去,月下独酌影徘徊。
悲秋常叹时光短,恐见花残满地哀。
惊觉年华如梦境,菊香依旧沁心怀。
不畏世间风雨骤,秋菊傲立展英才。
霎那间,庭院内陷入了一种静谧,静得只能听见落叶轻触地面的细碎声响,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
沈兰馨所带来的震撼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那份震撼之中,久久不能回神,连最细微的反应都显得迟缓而沉重。
首先,是李如云那温婉而又不失赞叹的声音,如同清泉般划破了这份沉静的氛围:
“妙哉!未曾想景王妃竟拥有如此非凡之才情,真乃惊世骇俗,令人叹为观止。”
随后,贵女们之间开始流传起低语细语,如同春日里微风轻拂过的树梢,带着几分惊喜与议论。
刘可怡亦是难掩心中的震撼,她未曾料到沈兰馨能如此迅速地创作出佳作,震惊之余,不禁由衷赞道:
“好诗!当真是好诗!”
然而,这份赞誉之中却夹杂着一丝谨慎,她不由自主地眼角余光瞥向长孙依熙,生怕自己的言辞过于张扬,会触动了对方敏感的神经。
见长孙依熙面色显平静,眼神中似乎并无不悦之色,刘可怡这才暗暗松了口气,心中那份忐忑也随之消散了几分。
长孙依熙的面上虽维持着一片平静,但内心却如同狂风骤雨,波涛汹涌。
原来沈兰馨真不是传言那般不堪,看来自己错估了对方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