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倭寇会不会来
梅长丰望着战北辰那身装扮,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之情,只觉得其威风凛凛,气势非凡。
这份敬畏,悄然间促使他恭敬地抱拳行礼,低声道:“草民梅长丰,见过王爷。”
随后,姚启林亦紧随其后,毕恭毕敬地行礼:“下官姚启林,参见王爷。”
战北辰微微抬手,示意二人不必多礼,他的目光扫过二人,深知此刻身处战场,无论平日有何嫌隙,都需暂且放下,共同应对眼前的局势。
他也能感觉到梅长丰虽是他的情敌,但是面对大义时,他会放下一切儿女情长。
战北辰也从心里很敬重这个对手,如果是中间横亘着沈兰馨,他想,他们二人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你二人在此,所为何事?莫非是欣赏这海上日出之美景?”战北辰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几分询问的意味。
沈兰馨闻言,轻启朱唇,替他们解释道:“我看他们二人,实则是在观察海面是否会有雾气升起。至于我个人的看法,虽不敢断言海上何时起雾,但依天气变化之理,由冷转暖之际,雾气易生。近几日天气偏寒,若此刻海上能现日出,那么雾气很可能随后而至。”
姚启林听后,眉头微蹙,既是对沈兰馨见解的认可,又带着一丝疑虑:
“沈姑娘所言极是,但老夫心中仍有顾虑,此计策是否真的稳妥?若真能奏效,今日再战,我们便能将敌人团团围住,以火攻之,一雪前耻,为无辜百姓报仇雪恨。”
他边说边望向近海处,那里一排排竹排上,稻草人随风轻轻摇曳,初时他以为这只是沈兰馨用以迷惑敌人的伎俩,毕竟倭寇人数众多,远超他们所能调动的兵力。
然而,此刻他意识到,这些稻草人不仅仅是迷惑那么简单,它们将是点燃战火、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就好似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术武器,正静静地等待着被赋予生命与力量的那一刻。
姚启林当军师多年,却从未想到海上的战争还可以这么打,还可以用火攻之。
就在那一刻,海平线上仿佛被一抹温柔的绯红轻轻勾勒,渐渐地,一轮红日悠然自水面下升起,如同羞涩的佳人缓缓揭开面纱。
众人面面相觑,眼中皆闪烁着不解之光,眼看着那红日即将完全挣脱水面的束缚,而周遭却依然未见雾霭的踪迹。
尤其是梅长丰,心绪难宁,焦急之情溢于言表:
“怎的雾气还未显现?这日光已盛,只怕今日难以盼得雾来。”
沈兰馨心中却如明镜般清晰,她回忆起梦中的景象,那份记忆深刻而确信无疑。
她深知今日之战事,战报所述,正因浓雾蔽日,方使倭寇得以悄无声息地逼近临海,造成无数无辜渔民的惨剧。
于是,她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地说:
“雾,定会来的,它一定会来。”
这句话,如同定海神针,让在场众人的心绪稍安。
三人听后,精神为之一振,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战北辰深知沈兰馨此刻或许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他更不愿看到她因此失落,于是温柔地宽慰道:
“即便无雾,我们亦已做好万全准备,立于不败之地。有备无患,总比措手不及要好。”
这番话,如同春风化雨,温暖了每个人的心房。
就在战北辰话语落音之际,海面上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清澈见底的海面,仿佛被一层轻纱缓缓覆盖,光线在水汽中变得柔和而朦胧。
起初,这只是零星几点白雾,在晨光中轻轻摇曳,如同害羞的少女在晨曦中翩翩起舞。
渐渐地,这些白雾开始汇聚成流,它们相互缠绕,彼此融合,最终在海平面上编织出一张巨大的白色纱幔。
阳光透过这层薄雾,变得斑驳陆离,金色的光斑在海面上跳跃,与周围的景色交织成一幅梦幻般的画卷。
梅长丰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看,雾真的来了!”
他激动地喊道,仿佛这一刻的等待与焦虑都化为了乌有。
沈兰馨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的预测得到了验证,这不仅是对她梦境的肯定,更是对即将来临战斗的一份信心。
她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中默念:
“这次,我们不会再让梦里的悲剧重演。”
战北辰则是默默地站在一旁,他深知这场战斗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但他同样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随着雾气的不断加浓,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远处的海岛都隐没在了这片白茫茫之中,只有偶尔传来的海鸥叫声和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提醒着人们这并非虚无的梦境。
沈兰馨沉声问道:“我们的队伍是否都已妥善隐蔽?”
战北辰自信满满地回答:
“请放心,他们已分散隐匿于四周的海岛之中,一旦倭寇胆敢靠近临海地带,定能让他们自投罗网,无处可逃。”
沈兰馨的目光掠过那一列列紧密相连的竹排,眉头微蹙:
“务必加强防护措施,确保这些竹排不会因风浪或意外穿过铁链,靠近岸边。”
闻言,战北辰迅速传唤副官前来,吩咐道:
“即刻再行检查各处部署,确保万无一失。特别要关注铁路的稳固性,不容丝毫差错。”
梅长丰此时满脸振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师妹,你真是料事如神,雾气果然如约而至。这简直是天赐良机,倭寇的末日不远了!”他仿佛已能预见倭寇大船在迷雾中迷失方向的情景。
沈兰馨却保持着冷静,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