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年代新征程010
“爆了!大爆了你知道吗?!”陈梦瑶的责编在电话那头兴奋不已,“在你出国期间联系不上的时候,我们的电话就被经销商打爆,都是要加货的,现在印刷厂正在加班加点进行印刷呢!你真的要火了!”
出国期间陈梦瑶的手机基本处在搁置状态,因为夏令营活动是真的很丰富,半点都不会让人想要玩手机,每天在外面活动完回来洗洗就睡了,哪里想着要去翻看手机。
但是,大爆?
这个是真的有点出乎她的意料,对于青春市场来说,还没听说过随笔会大爆的,哪怕她为了可读性是加一点故事性在里面,可也没想到,这才几天,就到了要加印的地步。
她一时没能很反应过来。
不过,渐渐地,当她去镇上书店买书买杂志什么的时候听见有学生来问《途径你的山川湖海》到货没,她才有些恍然,好像这本书是有点火,连他们这样的偏远小镇都有人找。
但更直观地感受到火爆程度是杂志社那一堆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与各种特产。
之前在杂志上连载旅游随笔的时候,就有读者寄过来当地的特产,当时陈梦瑶还在下一期专栏里表示不要再寄这个,后面寄的就少了。
结果这一回,旅游随笔出版后,杂志社再次收到了大量的特产,牛肉干,奶酪,鲜花饼,榴莲,菠萝蜜,海鲜干货……各种吃的以及衣服饰品甚至有特色的石头,都有读者寄。
再加上那些来信,杂志社都不得不给她租一个小仓库来放。
“没有办法留的水果我们分了吃了,到时候折算进去同稿费一起打给你,但是还有这么多的特产是不能再留在我们这儿了,得寄过去给你。还有读者来信,真的是太多了,我们这些天太忙,还没空给你整理分类,你看要不要也全部寄给你,你自己拆着看?”
责编给她拍了好多张照片,证明租仓库来收并不是夸张,是真的如此。
陈梦瑶看见了,都觉得有些头疼。
这么多寄过来,家里都没地方放。
“加印后我的稿费有多少?”如果可以的话,她想要买个房子。
等杂志社那边给她简单算了之后,陈梦瑶发现,如果不想背房贷,在市里那是买不了。但是如果是在她读初中的县城里买,能全款拿下一百平,且地段很不错的楼盘房子。
而她家的大弟弟和妹妹在今年也考上了县里的私立初中,因为家不在县城,都是住宿,不补课的时候一周学校校车接送一次,补课的时候要两周才能回家一次。
如果在县城里买房,他们平时想要回去住,也很方便。
放假的时候爸妈来县城里玩,或者找工作,也可以。
待在老家压根没有工作机会,在县城还有很多厂子。而且他们县城其实蛮大的,外来人口也多,私立学校更是数不胜数,就算不打工,自己做小生意,也能养活自己。
这么一想,陈梦瑶就觉得这房子该买。
她跟杂志社那边申请先把稿费结算给她,同时打电话给家里人,周末约他们来县里一起看房。
这件事,直接在陈家掀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她爸妈完全没想过在这个阶段能买房。
她家真的是没有家底的,唯一值钱的就是农村的自建房和村里分的田地,能够供养四个孩子长大并念书,完全是靠她妈的心气在撑,她自己受够了没文化的苦,不想孩子也跟着步入后尘,是铁了心要将孩子往念书的道路上送,这并不是一笔小开销,所以她家完全没有大件采购计划,就是房子,也只是先建了一层,刚好够住。
买房这种事,完全是不在他们考量之内的。
在他们的设想中,他们家能再建两层房子,都要等几个孩子先毕业工作。
不然的话,中途就建房子把钱花了,以后上学念书怎么办?
等陈梦瑶考上免费的私校后,还能写写稿子赚钱,也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吃的好些,还是不敢乱花钱的。她们姐弟几个越是考上,越是要把钱攒着,留着以后上大学。现在的大学可没有免学费的说法。
总之就是,完全没有买房的概念。
乍然听到陈梦瑶说要买房,两人震惊得不行。
等知道陈梦瑶出版一本书竟然能赚来那么多钱后,更是刷新了他们的观念。
他们知道她写稿能赚钱,但是想不到能赚这么多啊。
姜娟震惊兴奋过后,第一反应就是有没有耽误陈梦瑶学习。
在这个阶段,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念书是最重要的。
她万分担心陈梦瑶因为写稿子能赚钱,就对学业放松。
毕竟,写稿子再能赚钱,可都是不稳定的,哪里比认真学习这条路更稳妥?
总之,比起这个,她更希望现阶段陈梦瑶把重心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写作上面。
也不太同意陈梦瑶买房,想要让她把钱给她存着,等到以后她大学用。
然而,陈梦瑶却很坚持要买房。
说实话,每次从市里转车回家里,是真的很麻烦很痛苦,根本没有直达的车,她得先坐两小时的火车回到县里,再从县里做客车颠簸着回去,来回一趟都感觉差不多要一天的功夫。
如果家里在县城有房子,那就方便很多。
更何况,县里的医疗教育交通都比老家好太多了,能在县城买房不好吗?
反正,最后在陈梦瑶的坚持和说服下,姜娟还是动摇了,同意了陈梦瑶要买房的决定。
不过有一点,就是买了房也不能往外说,最起码得等到陈梦瑶上大学。
这样免得别人以为他们家的钱是从哪个不正当的地方得来的,以及亲戚来借钱。
陈梦瑶写书一事,直到现在家里都瞒得很好,不让外声张。
这倒是没什么,不声张便不声张呗。
因为想着是给一家人住的,还把大弟和妹妹也叫上一起去看房。
最小的弟弟还是个刚上学的小屁孩,在家里交给叔伯看着呢,没有一起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