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赶在秋季,林薇随袁国栋去了日本。
拿着傅文帆赔的钱,去日本扫货。
傅文帆一下子拿不出2亿,他的资金都买了地,抵押了一部分资产,才凑了一亿多给林薇。
但这一亿多,就足够林薇在日本疯狂消费了。
薄板生产线,新型起重机,轮船发电机,焊接设备,切割机,机加工设备,电缆……
各种设备来一套,各种基础零部件搞批发,单生产线配套的吊车她就买了几十台,一共装了七大船带回来。
只能说现在的钱太禁花了,买这么多,她也没花完,还剩了一小半。
她还谈了几家供货商,作为一家一艘新船都没造出来的造船厂,她是谈不到什么好价格的,但好在是有了渠道。
以后她再来日本,就知道该去哪里找人了。
不过,还有一些零部件和设备需要从欧洲进口,大头的还有澳洲的钢材。
孙沐茵知道她买了造船设备,连夜从美国偷跑回来,本来就已经放假了,教授按着她不让她回来,还扣过一次她的证件。
她回来后就和其他船工一起,同过来指导的日本专家组装生产线。
晚上就缠着林薇,要弄船体设计图,恨不得马上就要搞一艘船出来,不过林薇现在的重点是要搞个工作手册。
要说林薇最大的不便,就是现在没有电脑。
这就像是回到了原始时代,图纸和工作手册离开电脑的精密操控,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现在的计算机功能真是不提也罢。
以前赫姿的设计稿已经让她感觉不便了,之后房地产更甚,现在轮到造船,这种感觉放大了数百倍。
一个小环节出错,大家都要满头大汗的挨个排查。
为了提高效率他们要先把工作手册搞出来,规范所有流程。
孙沐茵每天也跟着一起开会研究。
她现在在船厂的威望很高。
日本的专家听说他们要搞工作手册,很稀奇,毕竟船都没造呢?
经验不都是应该在实践中吸取吗?
他们知道造船步骤吗?
“安全操作的重中之重就是防火,如果有人在生产区域、船坞以及任何明令禁止的场所抽烟,或者使用明火,没有申辩的机会,做劝退处理。”
“电缆需要做颜色区分,不同的电缆代表不同的功能,这样才能方便技术人员的排查……”
他们是没真正造过船,但旧船翻新的经验也足够他们积累一定的经验了。
林薇凭借着上一世的经验,也极尽所能的回忆一些细节内容。
从故障排查顺序,到工作安全操作标准规范,再到下水前的需要做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还有钢板切割的时候会释放毒素,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护具的使用一定要规范,无机硅酸锌底层涂料可以会减少毒素的释放,在喷砂处理后就要对……”
日本专家听了个开头,接着就给自己找了个地方,在后面坐下来听。
原本他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根本不觉得这些人能把造船厂搞起来,生产线的组装,他故意拖慢进度,心情好了才指导一下,接着让他们自己琢磨,打算凑够合同规定的时间就回去。
但是接触下来,发现他们虽然船没造呢,但是一些理念竟然比他们还要先进和规范。
他们甚至连强风天气海上作业的风速测算方法都有。
原本在他看来,这个造船厂过于简陋,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人员配备更是跟不上,好多工种都是赶鸭子上架。
可是看到他们对焊工和吊车操作员的培训计划,重金请国外的专家来指导,还有师徒奖励制度。
他发现可能之前他认为的那些问题都不是问题。
只是会议开到一半,他就受到了精神方面的攻击,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眩晕感。
“困难固然很多,但我们要尽快克服,大家别忘了,我们第一个五年目标是收购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绝不能卡在这第一步……”
高桥卓人觉得自己可能是听错了,他的中文其实还不错,他好像刚听见了一个名字——哈兰德·沃尔夫。
她刚说什么来着?
收购?
一定是他听错了。
怎么可能嘛?
可是他越想越不对,最后实在是没能忍住,问了一下坐在他旁边的人。
“请问你们老板刚才说的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吗?”
那人看了高桥一眼,想到近些日子受到的刁难,不咸不淡地“嗯”了一声,极不耐烦。
高桥卓人觉得可能是他没说清楚,继续和他确认:“她说的是制造泰坦尼克号的那个船厂?”
那个造出六艘航母,还可以造飞机坦克的哈兰德?
对方没好气地道:“不然呢,还有别的造船厂叫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