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好不容易送走了凑热闹的战友,又把剩下的东西收起来之后,那年才把信拿出来看。
这一次的信是那颜写的,看着信纸上的草书那年就觉得眼睛疼,不是那颜写的不好,而是怎么都没想到那颜居然会学草书,最关键的是,她上次写信的时候明明写的就是楷书!
据说是因为冬天闲的没事儿的时候练的。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信里说荣兴蔬菜大队现在建了一个鹌鹑养殖场,虽然现在鹌鹑养殖场还很小,里面公公母母的鹌鹑只有不到两百只,想要靠鹌鹑养殖场挣钱还得再等等。但荣兴蔬菜大队运气比较好,不到两百只的鹌鹑里面有一百二十多只都是母鹌鹑,养个三四十天就能下蛋了,等到来年鹌鹑抱窝的时候,荣兴蔬菜大队将会有一千多只鹌鹑,等到那个时候荣兴蔬菜大队的鹌鹑养殖场就能正式走上正轨。
看到信里说那玥成功入职了鹌鹑养殖场的食品加工技术员,但因为现在鹌鹑少还得帮助一起养鹌鹑,做一个被鹌鹑绑住的饲养员时那年没忍住笑了。
知道妹妹过的好,对那年来说比什么都高兴。
信的前五分之二都是讲那颜那玥的近况,中间的五分之二说的是这次为什么寄了那么多的东西过来,主要是刚好秋收,队里分了秋粮,这也是她们俩的劳动成果,想着寄大米好像不好处理,所以特地做成了炒米炒面寄过来。蔬果干是自己自留地里种的蔬菜和山上找的野果做的,松子榛子板栗和各种菌子干有自己捡的也有跟队员们换的。熏兔子和熏鸡是那颜带着三个蛋蛋在不咸山上找到拿回来给那玥做的,还有下饭菜都是那玥精心准备的。
最后的五分之一,照例是叮嘱那年要吃饱喝好,出任务的时候注意安全,平时训练的时候也要刻苦,平时多流汗,出任务的时候就少流血。
那年看着有些哭笑不得,但心里却满满的。
他又把信重新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这才把信折好收起来。在他装信的话盒子里,除了有延边寄过来的信之外,还装着从首都寄过来的。
那年又看了眼全家福,这才关上了装信的盒子。
他拿上一半蔬果干,还有他战友们贴心没动的肉脯去给相熟的战友和直系领导送了送,回来的时候带回来一些乱七八糟但很有用的军用票据和一身淘换来的绿军装,他把这些连带着之前攒的一些罐头装在一起,又把大半的熏兔子熏鸡熏肉带上,大步朝后勤部走去。
**
同样忙忙碌碌的还有首都的那莳,她也收到了那颜那玥寄过来的包裹,为了掩人耳目,延边这边寄过去的包裹也不小,但是里面装的都是比较轻的东西,像是熏肉熏兔子熏鸡和腊肉这些都是那玥直接从空间别墅里转交给她的。
包裹单是直接送到首钢门卫室的,那莳下了班就骑着自行车去邮局把大包裹拉了回来,几乎是她刚把包裹搬回家拆开,又往里面添了不少东西之后她家的门就让人敲响了。
那莳磨蹭了一下,装出收拾包裹的模样,墨迹了一会儿之后才去开门。
门一打开,那莳就看到了外面挨挨挤挤站着的不少同一栋筒子楼的妇女老人,甚至还有别的楼的人也过来。所有的人脸上都带着笑脸,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
那莳:“……。”
其实也不用那么着急。
“小莳啊,你姐姐她们给你寄东西了?”
那莳:“是啊。”
她打开门请大家进来,等人都进来之后就把门关上。进来的人都很懂,一个个的拿东西换了自己想要的物资之后才离开,全程连个大声说话的人都没有。
很快来换东西的人就心满意足的走了。
那莳把她们拿来的东西收拾了一下,其实那些人拿来换的东西都是明面上的,重要的是对方跟着东西一起拿过来的钱和票。她把收到的钱票和出售出去的山货登记了一下,又把提前准备好的熏鸡熏兔子还有各种山货收拾收拾,拿篮子一装就出门了。
她还得给那些照顾她照顾她们家的叔叔伯伯们送东西呢,哪怕首都是国家中枢,该缺物资还是照样缺物资,工资再高也架不住买不到东西东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莳也不是要讨好谁,只不过人情往来还是要维系的,这些照顾她照顾她们家的人大多都是那家父母的朋友,现在对她好也是那家父母的香火情,做人不能不知道感恩。
陆陆续续走了好几户人家,最后那莳才拎着篮子回到家。
她刚关上门,住她隔壁的邻居也羡慕的关上门,之前还说那家两姐妹下乡是傻,现在看看人家在乡下挣工分证口粮,还能上山捡榛子松子捡蘑菇,这日子过的真是美得很。
没有商品粮,可人家吃的说不定比她们还更饱,听说是去的蔬菜大队,也是拿工资的呢。虽然得下地干活,可她们厂里的人不也更多的是要下车间吗?现在哪怕是留在城里,家里的住房条件可能也没有乡下好,别的不说,就说那家姐妹俩她们在延边那里可是一人住一间屋,哪怕只有八平,可也是单人间,整个首钢也没多少孩子有这个待遇的,谁家不是男孩一个屋女孩一个屋啊。
“那家的日子过得是真好,寄的山货和熏肉熏鸡熏兔子都能吃好久了,这可都是好东西。”
女人刚感慨了一声,她老公就笑了:“你就单看那颜和那玥往家里寄东西,就没看到每个月那莳都要给她们寄钱?那玥在乡下再能干也得拖着一个那颜,就那颜那身体,不单单那莳和那年每个月要给她寄钱寄营养品,就连那玥挣的工分怕是大头都用来养她了。”
“不是说乡下养人?”
“那那颜在乡下养了十来年了,不也还是病怏怏的。”男人说完想到家里的六个孩子也叹了口气,现在高考停了,家里老二老三都不能考学了,这么久了也没有找到工作,现在还在家里糊火柴盒子呢。
女人也想到了这里,她沉默许久,突然道:“要是再找不到工作,就让老二老三也去下乡吧。”
“你疯了?”
“我疯了?我是疯了。”女人瞬间炸了,她眼泪瞬间就掉了下来,抹着眼泪道:“那你还有别的办法?现在不能考学,有门路的都给家里的孩子找了工作,咱们没本事,没法儿给老二老三找到活干,她俩在家糊火柴盒子挣的那点钱还不够伙食费呢,还不如下乡去。听说现在主动下乡的还能挑地方,我寻思着跟那家姐妹俩一样去延边那地儿也行,去黑省也行,那边物资多干活还只用干半年,比去南方要轻松的多。”
她们家六个孩子,有工作的只有她们两口子和老大,老二老三高中才毕业,老四还在上初中,老五老六在上小学。原本日子过的是拮据了一些,但好歹也能过得去,但现在看了隔壁的情况,她觉得过不下去了。
对比太明显了,都是两个姑娘,都是钢厂子弟,她闺女还都是健健康康的,怎么就不能下乡了?怎么就不能比过那家姐妹了?又不是不能回城。
现在去下乡,在乡下待两年就能回来了,到时候有工作还能优先给安排,这没什么不好的。
“要是可以的话,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老二老三安排到那家姐妹那里去,都是钢厂子弟,说不定到时候相互还有个照应。而且那边也富裕,老二老三去了也不会吃苦。”
“去哪里能不吃苦?”男人捂着脸:“再看看吧,看看能不能找到工作,哪怕是找到临时工也好。”
他舍不得让闺女去下乡,舍不得让闺女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家里一间隔出来的房间里,长相相似的姐妹俩沉默的坐在床上不说话,在房间空余的地方堆满了糊好的和还没有开始糊的纸盒。
第二天,姐妹俩都各自带回来了一张下乡通知单和一笔下乡安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