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久别重逢(一)
久安怎么也没想到,多年后再遇到程叙,会是在一场葬礼上。
那是永城首次举办海葬仪式,当晚永城新闻定好的头条。
不知怎么的,这么重大的活儿就落到了久安这个新记者头上。
提早一天,责编闫琳就把久安和葛超叫到了跟前儿,交待注意事项。
“你俩明天早上四点半就得出发,用车已经跟台里说了。开车到舟山码头要两个半小时,还得坐船到普陀山那边,时间很紧。”
闫琳说着把一份日程安排递给他俩。
葛超漫不经心地接了过去,他是老摄像了,这活儿除了需要早起,对他应该没什么难度。
闫琳又把目光投向久安:“还没出过镜吧?”
久安点点头。
“这次试试,不凑巧,第一次出镜就是头条,压力很大啊。”闫琳呷了口茶,又放下杯子,“明天海葬九点开始,一切结束你们再回到台里,怎么也要五六点了。7点半新闻播出,有什么好想法吗?”
久安一哆嗦:“我返程路上抓紧写稿,回来就马上剪片子,应该……应该……”闫琳摇了摇头:“来不及的,你们这可是头条,写稿、配音、剪辑、审核,这么多流程呢,我担不起这个风险。”
“那……”久安有些犹豫。
“全口播。”闫琳斩钉截铁地说,“明天拍的时候,就把新闻拍完整了,减轻剪辑的任务量,七点之前必须送审。”
久安一听,吓了一跳,连忙摆手:“闫姐,我经验还不足,您看还有没有别人……”
话没说完,就被闫琳打断了:“就是没人了,这段时间不是在做‘浙商在中国’的专题么,几个老记者都被派到全国各地去了,新记者里面,我看你比其他人还强点儿,试试吧。”
“行吧,没问题,毕竟f大新闻系的高材生呢是吧?”葛超揶揄地朝久安挤挤眼,接下了这个活儿。
闫琳点点头,又把一堆资料递给久安:“今晚好好准备下吧,打好腹稿。也别太晚睡了,不然上镜不好看。”
久安懵懂地接过一堆资料,跟着葛超走出了闫琳办公室。
粗略一翻,第一页是仪式流程,第二页是参加仪式的市领导,第三页是首次参加海葬仪式的12个家庭……
“欸,有什么好建议吗?”久安叫住前面走得懒懒散散的葛超。
“建议?”葛超回头,反问一句,“没啥建议,你好好准备,明天我负责把你拍得美美的就是。”
久安看着葛超大步流星离开的背影,一阵无语。
来电视台三个月,葛超是跟他搭档最多的了。
一开始还能费心指点两句,后来也许是发觉久安学得快、人又靠谱,渐渐当起甩手掌柜来,除了摄像,写稿剪辑送审一律不管,不是闲着无聊拿她打趣儿,就是天天神见首不见尾的。
要不是女孩子扛不动那沉重的摄像机,久安相信,连摄像葛超都会让她试试的。
不知道人工作久了是不是就变疲沓了,也不过三十啷当岁,就混得跟老油条一样。
久安叹了口气,摇摇头,抱着资料回到工位。
这个晚上,久安当然没睡好,光研究资料、准备稿子就熬到了晚上12点。
不光因为它是头条,或是自己第一次出镜,更因为这条新闻意义重大。
这是12个家庭对自己至爱之人的最后一次告别,是骨灰撒海这一新型生态葬法第一次实践,久安知道自己必须认真对待。
又背诵了一遍初稿,久安思索一番,在几个地方画上红线,准备根据现场情况随机应变、适当调整。
出席这种庄重的仪式,衣着当然不能忽略,准备完稿子,久安又翻箱倒柜找起了衣服。幸亏她平时的衣服色调就以黑白灰为主,找到一套合适的衣服倒并不难。
久安拿着一件黑色针织外套和一条灰色长裤,来到卫生间对着镜子比划,确定就是这套了。
再仔细一瞅,卫生间的灯映得她脸惨白惨白的,眼睛下面的黑眼圈呼之欲出,吓得她赶紧挂好衣服,匆匆洗漱完钻进被窝。
一晚都睡不踏实。
像是自动上了发条似的,四点的闹钟还没响,久安就清醒了过来。
在黑暗中闭眼躺了五分钟,久安缓缓坐起——
好奇怪,虽说是第一次出镜,但也不至于反应这么大吧?
电视台是个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的地方,她名义上是个新记者,但早参与了好几个重大专题报道了,老记者根本不会跟她客气。
可这一次,她莫名感觉不安,从醒来到现在,心脏突突突地跳,好像就没在正常频率过。
闹钟响了,久安爬起来匆匆洗漱,镜子中的自己还是一脸惨白,显得气色很差。
可也管不了那么多,久安拢了拢头发,梳了个标准利落的马尾,拎着包就出了门——
包里的资料和面包牛奶是昨晚就准备好的,这是她的习惯,绝不会在临出门时才抓瞎。
“哟,挺准时啊?”
久安到的时候,葛超已经坐在了采访车里。
“你也是。”久安心想,幸亏这人时间观念还是有的。
葛超笑笑,递过来一个面包:“先吃点儿?”
久安摇摇头:“不了,现在没胃口,我也带了,晚点再吃。”
“毛病还挺多。”葛超瞟了她一眼,不再管她,转头和司机师傅聊了起来。
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又坐了半小时轮渡,久安终于到达了嘉陵古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