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小满即安(一)
今天的主菜是菠萝,菠萝上市后叶泉没有追新鲜,等最佳的果实挂了枝头,专门找旅行时认识的相熟果农订了几箱。
空运快递刚送到,叶泉打着哈欠从楼上下来,就看到三个鬼在柜台边围成一圈。
陈金宝第一个回头,“老板早。”
“在看电视?”叶泉把新员工带来,就没管他们的相处,看来熟悉得还挺快。
方望娣不安地站起来,为躺平王俞素素解释,“大家在教我怎么用电话!都好厉害啊,我还有好多要学。”
她身上的阴气都高兴得波动起来。
俞素素本来觉得自己只是带小孩一起躺平,没干什么好事。被方望娣一说,又觉得自己确实很厉害,愉快地把平板又拿了起来。
“没错,我就是现代科技代言人哒!你已经学会了怎么用平板,现在我教你怎么接打电话操作wx,这可是生活必备技能!”
“你好,这里是夜宵店……”方望娣跟着学操作,细声细气地假装接电话。
她记忆里的电话还是翻盖按键,有一台的人就已经很了不起,平板更是见都没有见过。托起平板,方望娣不由自主声音更小了几分。
细细的声音瞬间带上幽幽诡异的鬼里鬼气。
“停!”俞素素虽然知道方望娣不是故意的,还是忍不住汗毛都炸起来了。
“你你你声音大一点……”
俞素素找出播音视频,努力把阴森女鬼腔拉回正常说话。
方望娣乖乖跟着,字正腔圆地念出来,很快校准了发音。
叶泉推着水果回来,看着一教一学的他们,目光柔和下来。
货车在夜宵店门前停下,不大的电视屏幕挂在了柜台对面。安装完,连带着新书架一起摆好,有些空的柜台就有了独属于夜宵店的气息。
刚下过雨,地上湿漉漉的。快要立夏,中午才出来的太阳蒸发着水汽,显得有些闷热。
重新把阳光关在大门外,只留下二楼的窗户,晒得被单都暖洋洋的。
新买的是海岛金钻凤梨,不必削皮剜洞,直接拔出一牙吃,酸甜清爽的果香就满当当呈现。在有些闷热的天气里,吃起来刚刚好。
叶泉和陈金宝一起清点了箱子里的菠萝,仔细打包过的小胖子们刚从枝头摘下不久,就送到了她手中,没有碰坏一点。
做果盘的,炒菜的,炒饭的。叶泉看了一眼,就把它们安排得明明白白,避免压坏错落分开,统统放进筐里,成为美味佳肴的原料。
午饭的槐花糕和槐花饺子用掉了不少槐花,想到下次吃就是明年了,叶泉留出半袋子,拿来泡酒。
米酒和白酒各泡一些,最早一周后就能喝了。叶泉不嗜酒,但乐于品尝。酒也是各种滋味之一,自然不可或缺。
“不知道老夫那几坛杨梅酒便宜了哪个孙子。”老陈撸着袖子把放好槐花的酒瓶码进冷藏室,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透明玻璃酒瓶里,小白花簇在一起,留住春日的尾巴。
这是时间才能带来的美味,酿入期待,酿入欣喜,酿入遗憾,汇成一杯。
傍晚夜宵店开门,七点多正是晚饭时间,刚开门夜宵店里已经涌入不少人,熟客们互相闲聊,热闹极了。
方望娣换了身白裙子,站在柜台边,担心自己反应不过来,有些局促地低着头一遍遍念着问候语。
叶泉递给她一碗菠萝炒饭,“我记得你说你还学了方言?海市方言还记得怎么说吧?这碗是3号桌黄奶奶的,去用海市方言问候一下。”
“好、好的!”方望娣立刻站直,紧张地端着碗走过去。“阿呐……”
一张口,黄奶奶就忍不住惊喜地笑开了,眼角的鱼尾纹扬起,像开出的一朵小花,“谢谢侬。”
“啊呀,家乡话我好多年没听过啦。小姑娘你是海市来的?口音很正呀。”黄奶奶拉住方望娣的手,愣了一下,嗔道,“怎么这么冰呀,小姑娘家家要多注意身体。”
方望娣被拉着说话,想抽出手,又不敢动。
邻居们听着一回头,“喔,小姑娘会说海市话啊,还会不会说别的?百川话会不会?”
离开家乡后还能听到家乡话,令人发自内心地感到亲切。
“会、会的。”方望娣紧张地随着点名,说出一句句自己学过的方言。
放眼看去,没有嘲笑和讥讽,一张张笑着的期待的面孔,如温柔的水流将她包裹。
学生们曾说不准确的、没有参考的句子,方望娣说错了的时候,邻居们也不生气,笑眯眯的一句句教她,学会了的时候开心大笑。
“小姑娘不得了噢,说话灵的很呀。”黄奶奶拍拍她的手,“好好学,以后没准能当翻译官呢。”
热闹的善意温柔包裹住方望娣,突然成为人群中心,一时手足无措。
叶泉炒完一份菠萝咕咾肉,顺便端着送出来,按着方望娣的肩膀,笑着和黄奶奶打了个招呼。
“小叶啊,这是你家亲戚?有空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啊,年轻人不能不把身体当回事的。”黄奶奶叮嘱。
叶泉点头,“嗯,小孩来这边住一阵子。对了,以后可以打电话来问店里吃什么了。小方,名片送给黄奶奶一张。”
“哦哦。”方望娣连忙掏出新印的名片,“电话24小时接通,夜宵店欢迎您的咨询~”
反复念了上百遍的介绍语之一,相当字正腔圆。
“什么什么?可以电话预约了吗?可以提前知道晚餐,提前来抢位——啊不,不对,这岂不是来抢的人更多了?!”有人兴奋中带着晴天霹雳。
五一假期刚开始,老城区的租户年轻人们总算能休息休息。不出去玩的,大多在第一天聚在了夜宵店,准备从晚饭吃到夜宵,吃个尽兴。
更兴奋的声音响起:“老板,是不是能订外卖了!”
叶泉被喊了好些天想要外卖的惊喜呼声淹没,失笑,“就我们几个人,不送外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