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落籍
第二天一早,许双年去城门口拿了虾粉回来,就听说封城要解除了。
周氏给人分盒饭的时候听侍卫说起这消息,还有些没反应过来:“怎么突然就解封了?”
“危机解除,自然就解封了,安抚流民的政策也快下来了,你们后面搬到村子里了,饭食的生意还做吗?”
周氏回过神来,没主意的看着自家女儿,许双年笑笑,道:“应该不做了,来回跑一趟太过折腾。现在陶记酒楼也出了早食,味道和我们卖的没什么差别,你们后面想吃了可以去酒楼那里看看。”
有侍卫叹息:“陶记酒楼是不错,听说最近还换厨师了,味道更好,就是价格太贵了。”
早食送完后,周氏拉着许双年回屋里,很激动:“年年,解封后我们真的能去村子里落籍了吗?”
许双年拍拍她的手,“放心,蝗灾发生这么久,出现那么多流民,官府肯定要尽快安置的。”
许双年所说不假,晌午时候,开城门的通知和安抚流民的措施一起下来了。
每两个巷口都会有侍卫进行宣传,许双年挤进去仔细听着。
“城门已经打开,一切行事如常。”
“附近居住有流民的,你们回去相互转告一下:现在蝗灾已经消退,如果有愿意回去原籍的,官府会派人护送回去,免除徭役赋税三年。如果不愿回去原籍的,则就近落户。从今天下午开始,想好了去府衙那边进行登记。”
许双年是不想回去了,但是要问一下周氏的意见。
“娘,你是想回去,还是想留在这里?”
周氏正在缝衣服,闻言动作一顿,面色愁苦叹口气:“虽说是免税三年,但是那些蝗虫留下的虫卵都在草根和土里,烧都烧不完,后面如果再旱,它们就又要成灾,回去又有什么用呢。再说了,许家他们肯定也是要回去的,我们已经跟他们闹成这样,回去了也讨不到好处。”
许双年心下定了,“那我下午就去府衙那边登记一下。”
“好。”周氏低头缝了几针,没忍住,说道,“就是这个卖吃食的生意咱们真不做了?难得有个进项,说不做就不做了,我这心里……”
许双年想了想,道:“落籍在村里肯定是要分地盖房子的,盖房子应该要一两个月?你如果舍不得的话,就带着小东和小溪继续在这里住着。但是解封后,巡逻的士兵会少很多,这个生意肯定是有回落的。”
“盖房子哪用这么久,泥土房子找人帮忙的话,几天就盖好了。”周氏忍不住乐了,“在这里租两个月的房子钱都够请人盖好几间房了,等落籍后,我们就把这里的房子退掉回去吧。”
许双年点点头,下午去了府衙。
府衙门口站了两个士兵,听说是流民来办落籍的,就指了个方向,“进去左转,人最多的那一间。”
许双年进了院子,就看到那边站了一院子的人,都是来办理户籍的。
这么热的天,这要排到什么时候去?
许双年四处看了下,看到一个腰间挂刀,懒洋洋坐在院角,官差模样的人,像是在这里维持秩序的,她走过去打听道:“这位大哥,麻烦问一下如果要落籍的话,有没有什么法子能办理的快一点?”
那人看她一眼,许双年这才发现这人脸上有一条很长的疤,从右眼角斜着划到左下颌,当时受伤的时候伤口应该没有妥善处理,如今看着有些狰狞。
那人懒洋洋道:“有啊,二两银子。”
“二两?快抵得上府城一个月的房租了。”
“嫌贵就去那边排队。”
就两人对话的功夫,院子里又进来了几个人,排队的人数更多了。
许双年不耐烦在这种琐碎的事情上耽误时间,问道:“如果交钱了,落籍什么时候能办下来?”
“马上就能。”
许双年当即掏出二两银子过去,这人上下掂量了下,脸上露出一丝笑模样。
他起身往办理户籍的地方走,路过许双年时候说了句,“跟着我就行。”
那人从排满了人的院子里往前走,时不时用刀鞘拍拍前面的人,态度十分嚣张:“都让让,官差办事,别挡路。”
排队的人不敢有异议,纷纷朝两边让开,挤得满满的走廊硬是分出一条路来。
饶是许双年心理素质再强大,此时也忍不住脸颊发红,眼观鼻鼻观心的走在那人后面。
那人进了屋子,里面有三张桌子,每张桌子后面坐了一个穿着儒袍的文人。他们正在登记那些流民的信息,如果流民要返回原籍,需要核对户籍证明和人口,确认没问题后,登记上报,等凑齐一队后出发送回。如果流民要就近落籍,那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村子,人少,田少的村子肯定要优先安排。
一时间核对户籍,登记信息还要翻找县志,这三人忙得不可开交,衣领都被汗水浸湿了些。
领许双年插队的人大摇大摆走到最中间那张桌子处,刀鞘往桌子上一放,发出砰的一声。
原本正在排队的人吓得一激灵,那人粗声道:“公差办案,你先等一会儿。”
流民连忙道:“好好、好的官爷,您先忙。”
那人指指跟在后面的许双年,似模似样道:“上面吩咐了,她的落籍要尽快处理,文先生,你先给她办理了吧?”
文先生放下笔,擦把额头上的汗,终于能喘口气。
“把户籍证明拿来我看看。”
许双年递过去,文先生看了眼,“顺山县许家村的啊,我记得顺山县的受灾影响是最小的,蝗灾到那里的时候已经没剩多少了。你们不返回原籍吗?”
许双年对蝗灾还有印象:“虽然受灾很小,但是地里面的粮食还是被吃完了,我们逃荒一个多月才到这里,难得安顿下来,不想再折腾了。”
文先生叹口气,“世道艰难啊,不回去也好。我们宁同府这边良田虽少,但是山多海多,只要勤奋,总能填饱肚子。”
文先生打开县志,在上面一排排看着,“你们一家四口,又没个成年男丁,我看给你们找个杂居的村子吧。”
许双年来之前已经想好了,“就按您说的来,麻烦尽量找个离镇上和县城都比较近,村长又好说话的那种。”
文先生思索了下,在县志上翻到其中一页,“这种村子倒还真有一个,只是村里不富裕,能耕种的上田也少,田地多是中田和下田,只是靠近官道,赶路比较方便。”
田地这个许双年不是特别在意,她来之前也了解过,整个宁同府的上田数量都不多,一个富裕的村子里,一家能分到的上田也就一两亩,这种不太富裕的村子,分的上田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