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乔迁酒
关于杏花村来了一户从北方来的逃荒人家的事,长水镇的几个村几乎都知道了。
这户姓江的人家不但在杏花村安定落脚,还找来了会烧青砖的人,一跃成为县城里唯一的青砖大户,并给自家人修了一栋在半山腰上占地面积很广的防水防潮的房子。
除此之外他们还带着村里的人把荒山开辟了出来,弄出一种名为梯田的东西,让那些原本不能种地的山坡变成了一层一层平地,可以用来种菜,还可以从山上引水来弄成水田。
杏花村的耕地凭空多出上千亩地,累死累活都种不完,再也不用担心以后的粮食不够吃了。
杏花村的老小们现在出门都挺直了腰杆,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其他村子和镇上的人跑来围观梯田的构造以及参观江家的新房,并试图偷看一下青砖是怎么烧的。
杏花村的很多人都在砖窑干活,保护砖窑他们责无旁贷,怎么可能让外来人得逞,他们非常团结地自发地守在路上,看见有外来人靠近砖窑或是破坏江家的新房,就合伙把人撵走。
杏花村的人修房子可以直接从砖窑买青砖,便宜一半,这可让外来人羡慕坏了,巴不得自己摇身一变也成了杏花村的人。
于是便有其他村村长坐不住了,跑来问杏花村的村长能不能教教自己村里的人,这发家致富的法子藏着掖着可不行啊,那江家人不是县令大人“人才引进”来的吗?那造福的应该是整个县城才对!
杏花村长背地里乐得嘴巴都要笑歪了,但他表面还是一副为难的样子,道:“这事儿我也不能做主啊,还得去问问江家人的意思才行。”
他打着太极,让其他村长三顾茅庐来请求,这才松口愿意让其他村的人来学习梯田和种地。
且说江家人农忙过后,便搬进了新家入住,住在这样崭新又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他们如同在梦境里一般,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们还在逃荒路上风餐露宿呢。
这样来之不易的日子,他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同时要更加努力赚钱,争取以后住上更大的房子。
十月中旬江家人就开始筹办乔迁酒了。
他们新到富阳县,要请的人不多,除了杏花村的村民们,外来的客人就只有清河县的陶家、梧州的陈家以及纪珩等人了,这些人还不一定会来。
但不管对方来不来,江家人自己都做好了准备,给他们送去了信,预留出了他们的座位。
江家院子很大,能够摆下二十几张桌子,因此在院子里办就行了不用再另找空地,桌子板凳也不担心,乡里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帮忙,借桌子借板凳锅碗瓢盆什么的。
但是江家人在跟村里人打听了之后,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竟然是请不到办酒席的席面师傅。
富阳县的百姓都穷,办酒席的少,请得起席面师傅的更少,就算请了席面师傅又怎样,自家根本掏不出那么多食材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多数人家办酒席就是自家人连同亲戚邻居一起炒点菜,打点酒,有鱼有肉就算是丰盛了。
但是放在北方来说,办酒席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是全家乃至于全村的大喜事,要办得热热闹闹的,很多人家为了挣面子,就算是高价,也要请来席面师傅。
江家人以为席面师傅在南方应该也流行,谁知打听了一下,整个富阳县就两三个席面师傅,技术还不怎么样。
村里人劝道:“别花那冤枉钱,你家人多,自己稍微会做点饭就行了,又不要多好吃,再说了我们都可以帮你们,大家伙一起不就把事办成了。”
林氏思考了一下,确实,自己和两个儿媳妇,还有干女儿刘满娘厨艺都不错,宋尧的娘亲做饭也好吃,那些重活就让家里的男人干,加上村里人的帮忙,人肯定够了。
自己办就自己办。
确定下了日期和人手后,江家人就开始准备食材了。
先准备一些好存放的东西,比如大豆、大米、山货等等,村里人还送了很多的山货来江家,大朵大朵的干木耳,干香菇,干果,干笋子,春天采摘的茶叶,还有一篮子一篮子的鸡蛋。
当然江家人也不愿意占人家便宜,硬是让送东西来的人收了银子才走。
江家人平日里为人热情又大方好相处,杏花村的人逐渐都接纳了他们,南方的人虽然民风彪悍,但也淳朴善良,江家人现在很受他们欢迎。
距离办乔迁酒的前三天,江家人就开始忙活起来了,打扫庭院,借桌子板凳锅碗瓢盆,订购鸡鸭鱼肉。
为了办酒席,他们还专门从一户养猪的人家里买来一头大肥猪,因为这个年代的猪品种不是很好,长到一百多斤已经算大肥猪了,把大肥猪杀了,猪肉用来招待客人,猪下水也不浪费,可以做成毛血旺、卤肥肠、灌香肠、猪杂汤等等。
江成山和江成原走街串巷,跑遍长水镇,从农户家里买到了二十只鸡,养在后院里,那几天早上,鸡叫声此起彼伏的,闹得全家都是鸡屎味,终于在乔迁酒开始前一天,被全部杀了。
江成杰和谢春则是把做家具剩下的边角料收集起来,又从山上砍了很多柴火回来,整整齐齐堆了一大堆,足够这次办酒席用。
林氏领着媳妇们到镇上去磨豆子,挑回来后点成豆腐,把黄豆生成豆芽,烙饼子的高粱面和煮小米粥的粮食在厨房里码得高高的。
宋尧也关窑几天,带着徒弟们给江家砌上了四口临时的大柴火灶,江父从山上挑选着最合适的竹子亲手编织出了一个巨大的有五层高的大蒸笼和一堆大大的沥水用的筲箕。
每个人都为这次乔迁酒努力准备着,终于到了十月的某个吉日,一大早村里就热闹起来了。
因为南方的百姓都穷,酒席也不流行吃几顿了,就中午一顿,最多晚上留下来吃点剩菜,所以当天上午是最忙碌的。
江笙天刚亮就睁开了眼,听见院子里传来不小的动静,她起身披上外衣推开门。
初秋的早上已经有点冷,天边蒙蒙亮,她看见启儿和珍儿正在桌前剥鸡蛋。
一个个圆滚滚的白胖煮鸡蛋被他们小心地剥下外壳放在碗里,那大碗里已经躺着七八个鸡蛋了。
按他们老家的习俗,办酒席,早上就吃煮鸡蛋和大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
“小姑你醒啦!马上就可以吃汤圆了。”珍儿用天真无邪的语气说着,江笙默默反思了一下自己,一家人都在干活,自己居然还睡懒觉。
她迅速洗漱完毕进了大灶房,见里面果然热火朝天,林氏几人穿着围裙,在灶房里忙得团团转。
除了江家人外,今天一早来帮忙的村民们也要请他们吃汤圆。
周氏赵氏站在大锅面前,锅里的热水直翻腾,她们迅速地揪起一坨汤圆,搓一搓按扁,放在手里团起来,倒进芝麻香或是花生馅,合拢揉一揉,一个大汤圆就成型了。
热气弥散,灶房里点着大蜡烛还有点迷眼睛。
江笙看了一圈,没什么自己擅长的,索性提了两个桶去后院的水池里打水。
因为他们住在半山坡上,不方便打井,便在后院修了一个水池,引山泉水进来。
后院也非常大,种着几块地,大蒜已经冒出了头,小葱也茁壮生长,这些都是日常随时要吃的配菜,采摘很方便。
此时院子里已经有一个来帮忙的嫂子在弯腰掐小葱。
江笙和她打了一声招呼后打了两桶水轻松提回去,嫂子一边把小葱的屁股掐掉,一边瞪大眼睛,“诶不得了,江家这姑娘力气真大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