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他不是个好人
三月冬雪消融,春雨连绵万物复苏。
种在江家院子里的小树都抽了条,各种花也打上了花苞。
田野里多了劳种的人,今年不光是杏花村,几乎整个富阳县的百姓,都比往年更加积极。
还未到播种时候,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扛着锄头下地了,家底好的还带上了江家人改良过的新型农具。
他们要赶在清明前把刚解冻的荒地开荒出来,修成梯田,这样的话今年准能收获比往年多数倍的粮食。
纪珩手下的土匪大营也没闲着,到处开荒,整个富阳县的人都出动了,往年里无人问津的一些偏僻地方和大山沟里,都被人争抢,除了地势险峻的原始森林,几乎没什么人类到不了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能种地。
种地基因是刻在人类骨子里的。
另外,在过年的时候纪珩还颁布了诏令,干活踏实的土匪攒够了一定的劳功,就可以凭借劳功换取生活物资和建房的物资,就可以搬出大通铺建自己的房子,还可以把自己曾经的家人接来一起住,从此摆脱土匪的身份,当然了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没有个三五年完不成,却大大地提升了土匪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了生活的奔头。
而劳功这东西是从军功借鉴而来的,有点类似于七八十年代的挣工分。
江父江成山江成原是种地好手,江成杰是全能木匠,做家具顶顶好,做农具也不在话下,江笙还在位面商店买了农具制作的书给江成杰,照着书上写的,两个人捣鼓了一个冬天,终于制作和改良了很多后世才出现的农具。
靠着卖农具,他们就狠狠赚了一笔钱,但这并不是卖得贵,而是卖得多,和普通农具价钱差不多,寻常家庭都是负担得起的。
此外,宋尧的青砖生意也好得不得了,单子都排到年底了,他并不吝啬自己的技术,将自己的手艺对徒弟倾囊相授,也不要求徒弟七八年才能出师,只需一年就够了,出师后的收入分成不需要五成,两成即可。
他并不打算垄断富阳县的青砖市场,毕竟自己精力有限,而是在江笙的指点下,尝试弄连锁企业,把自己的徒弟派出去在各地建砖窑,自己收分红,这样的话既能减轻他的压力,又能让更多的百姓能买到青砖。
过年后,陶家就带着自己的同村人和亲戚朋友逃来了富阳县,落户在杏花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
在江笙和官府的帮助下建房和开荒,只不过户籍还在清河县,类似于外来务工人员。
如今南方也不太平了,梧州下面的好多县城以及其他的省都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大家都不是傻子,这时候能做的第一是提升自己的力量,第二就是做个墙头草哪里风大往哪倒,各地隐约有了割据的雏形。
清河县是第一个爆发农民起义的南方县城,在二月末,整个梧州都迎来了倒春寒,冻死的人和牲畜不计其数,清河县令却还要强制劳役去修城墙,导致死伤加重,百姓暴动。
趁此,更多的百姓往外跑,来得最多的就是富阳县。
富阳县本来的面积并不小,只是人迹罕至,除了县城和宜居的村落,更多的地方都是荒山野岭,哪怕再来几十万人都住得下。
上面的官员已经自顾不暇,来不及管清河县的事,反而还褒奖纪珩,说他安抚了暴动的百姓。
去年过年前江家承诺过,今年会开一场大会,讲解种地的各种事,包括梯田,育种,种植,施肥,除草,除虫,储存等等,只要愿意学的都可以来听,这些知识既包括了江家人从北方带来的祖辈积累的东西,还包括江笙从位面商店买来的农书上讲授的一些先进理念。
本来这事儿是定在杏花村的,但后来官府的人通过走访了解到,想来听课的百姓实在太多,便改了个法子,由官府出面组织,每个村派一个人来县城学习,学习之后再回去教村里人。
为此,官府还特地将江家父子几个聘为“编外人员”,每月发放一些银钱。
江成杰和陈秀云的婚事定在三月底,婚事忙完后就该正式农忙了。
林氏给自己的大儿子二儿子都操办过婚事,有经验,且江成杰是入赘的,比娶媳妇要简易一点,只需要办一场酒席即可。
婚礼的事儿江家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江笙则是去土匪大营继续当自己的顾问身份。
今年地多,要种的东西也多,土豆水稻小麦红薯玉米是必备的,除了水稻小麦,其他三样都是从位面商店买来的种,除此之外江笙还打算种点辣椒茄子一类的蔬菜和佐料。
而一些地势实在太险峻不适合修梯田的山坡,也不要浪费,可以种果树,既可以收获果子,还能巩固水土,防止水土流失,预防滑坡泥石流啥的。
总之富阳县一整个兴兴向荣的好景象,就连县城里的一些富贵人家,包括李家在内都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开荒大军,谁会嫌地多呢。
但开荒虽然自由,也不是完全自由,官府会派人专门管控每个地方新开的荒地,及时登记造册,免得出现为了抢地大打出手的事,霸占着地不开荒也是不行的,只有开荒出来了这地才算是你的。
这日天气终于暖和起来了,江笙把自己换下来的厚衣服洗了晾晒在竹竿上,又把春天的衣服找出来晒晒。
距离婚期已经很近了,院子到处都开始贴囍字,挂红绸,林氏也是忙得脚不沾地。
刘满娘帮江笙把衣服晒好后道:“工坊快要完工了,要去看看不?”
江笙闻言笑道:“成,走啊,等三哥的婚事结束后就可以通知大家来卖桑叶了。”
两人说说笑笑地出了院子后往屋后的山坡走去,此处修了很大一片工坊,分别有养蚕织布的,酿酒的,制糖的,培育蘑菇的。
每个工坊都很大,等正式投入使用后,江笙还准备招工人来帮忙。
桑叶就靠从村民那儿收购,甘蔗既靠自己种植,也可以从外面收购来,总之原材料是不缺的。
养蚕织布和酿酒都交给刘满娘管理,制糖的话还早,要等甘蔗收获,不过蘑菇倒是可以开始培育了,这部分由江笙自己负责。
她还准备和官府合作开办养猪场,养鸡场,实现规模化养殖,降低肉的价格,让百姓能有更多的机会吃肉,自己也能从中赚钱。
她已经把那本《母猪产后护理》和《养猪十八式》交给纪珩了,让他派人先学习着。
“太好了,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能够有这么大一片工坊。”
刘满娘看着看着,眼睛有点湿润。
如今江家赚的钱,五成上交充公,五成则被林氏拿来分给大家,每个人都可以攒钱买自己的东西了,不管赚多赚少,都按劳动力人数来分,小孩子分得要少些,当然了家里也没人偷懒,大家都很努力。
江笙笑道:“我看你从过年后就有点郁郁寡欢,可是因为林家的事?”
刘满娘一愣,摸了摸自己的脸,“有,有这么明显吗?”
“有。那吕氏给你脸色看了?”
刘满娘闻言垂眸,“也没……她毕竟是孩子的亲娘。”
吕氏没来杏花村时,刘满娘经常去找林浩和林月,给他们带吃的,帮他们干活,梳头发,缝衣服。
吕氏来了后,她也去过几次,都被吕氏夹枪带棒的话惹得很不开心,渐渐地也就不去了。
但她真心喜欢那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也和她亲近,但不管如何,人家亲娘在,她确实不能去得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