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京城百姓们的生活日复一日,仿佛什么都没变,又好像有什么在慢慢变化。
具体是什么他们感觉不到,只觉得这月热闹的事格外多。
“皇帝拍卖私藏换奴仆”,“后宫开幼儿园”,“送宫女去凉州”,“礼部要建一个技艺学堂”件件都值得说道。
传来传去,大家都有了共识:凉州和云州缺人了!
听说安平侯家的下人,除了几个主家赐了姓的,都跟着宫女们一起送到凉州去了。
府里做不完的活计雇人来做,给的工钱还不低。这么好的差事,大伙都抢着去毛遂自荐。
眼下京中牙人手里都没人了!
也不能说眼下,京里不让牙人买卖人了,有个“扶贫司”,买人的,卖人的都上那去。
扶贫司会先帮着找活计,着急用钱的,也能上那借,利钱比钱庄低多了。
听说从那卖出去的人都要登记,主家不能轻易对仆从动手,会有人暗中查探。
主家要在扶贫司签字,非正常死一个下人,罚银二百两,非正常伤一个下人,罚银十两到一百两不等。
啥叫“非正常”?不懂。但主子打死打伤下人要罚银子,这是明摆着的。
赫,买个下人,还成“祖宗”了?
京里各家都不买人了,缺人手的人家,暂时改为雇人干活了。
嗐,反正他们老百姓也不买人,这事儿就说说稀奇。
他们更关心那个技艺学堂。
“我家二丫头过两年能相看人家了,送去学学绣技正好,听说是少府那边的绣娘来教呢?专给宫里做衣裳的。”
“那还得耽误半天功夫学字呢,大点的丫头去了学堂,家里的活计谁做?小的谁来看?”
“束修是不多,也耽误事,丫头反正也要嫁人了,我家还是送小子去试试。”
“也不是送去人就收啊,听说还有考核呢。”
“我家里头娃儿少,爹娘也能帮着看,我家是都送去试试。”
“要我说,丫头学了识字算术也不错,好找人家啊,聘礼都能多要点。”
“嗤,咱老百姓又没有多大的家财要理,学了作甚?”
“换了我家,才不会因为新媳妇识字就多给聘礼,这个多给了,前头的不得闹?后头的还能少了?”
“我也是琢磨不透朝廷是怎么想的,女娃儿学识字了是能科举做官还是咋地?把那人数拿来收男娃儿多好。”
“我听说是宫里那位的意思,这办学堂的银子也是那位拿出来的。”
“那就说得通了。那位不会以为女娃儿都跟她一样天资不凡吧?”
“要真跟那位一样,我全家老小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去。”
“想啥美事呢,祖坟冒青烟了?”
……
早朝,勤政殿都对“扶贫司”没有异议。
当着同僚的面,也不好说那些下人就是“命贱”,死了就死了。
这罚“天价银子”的做法,也只能管得了公契,主家私下里签的,不到衙门里过契的,谁知道?
这段时日家里先不买人就是了,日后看看风声再做打算。
反对的折子如雪花一样飞来。
“这消息传得倒是挺快啊,州府的折子都来了。”赵明月一脸兴味,“我来看看除了‘坏了祖宗礼法’‘尊卑不分,必将出大乱子’‘防君子不妨小人’外还有什么说辞。”
“这西江州府是个伪君子啊!说什么‘自卖自身是百姓的最后一条退路’?”赵明月嗤道,“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难道不是他这官儿当得不合格?”
周麒:“这法子应该罚不来银子。”
赵明月:“若是把之前的仆从也算进去呢?所有的仆从都不许随意打杀?”
周麒漫不经心,“那明月又能有大笔银子花了。”
“这新买来的暂且可以先试行,之前的也算上?那可就多了。谁能确定这人是不是非正常死呢?伤得多重怎么定?”周麒道,“明月确实有些想当然了。”
赵明月:“大理寺来定,各地衙门来定。总有人会在风口浪尖跳出来,杀鸡儆猴,多少也能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动手时犹豫几分。”
政令出了京城的范围,谁知道各州府能遵守几分呢。
仆从那么多,她也不可能一下子都给放籍了。
卖身为奴,主家要打要杀都没地说理去。
律法里禁止了又怎样?有人来闹,陪些银钱就够了,甚至都不用赔多少。
一匹好点的布,一顿酒菜的花销就够了。
人命就是这么贱。
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若是从现在开始买卖的数量陡降,之后一点一点放籍,两三代之后,百姓们习惯了雇佣,奴仆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