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全嬷嬷,中饭我和哥哥回来吃,记得叫娘等我们。”五岁的赵长乐手里拿个包子就要出门,“哥哥你先走,要迟到了。”
全嬷嬷应了声“喏”,小公主这是又起晚了。
周琚提着妹妹的小书箱,“长乐你别急,先吃完再走,当心噎着了。”
赵长乐放慢了脚步,挥挥手,“哥哥先走吧。”
周琚这才转身,“那哥哥先走了。”
赵长乐再次挥手,周琚拔腿就跑。他虽然是太子,但若是上学迟到了,夫子一样会罚的。
赵长乐就不一样了。她是旁听生,上午想什么时候去听课就什么时候去,下午还会经常缺席诗词、琴棋的课去习武。
总之,所有课在赵长乐这里都是选修,上不上全凭她喜好。
夫子们对这个特别的学生喜爱得紧,就算是课上到一半,长乐公主慢悠悠进来了,也舍不得说她两句。
长乐公主年纪小,嗜睡,来晚了是应当的。
晚来一会有什么关系?长乐公主她天资卓绝啊。几乎是过目不忘,夫子讲的听一遍就记住了。虽然比同窗们小三四岁,天天迟到早退,但每次考试都能在前几名。
可能是长乐公主自小习武的缘故,胳膊有劲,这么大点,一笔字就越来越见风骨。
有这么个“小神童”在上书房,其余孩子们都铆足了劲学习。
赵长乐自己,其实是更喜欢跑马习武的。不过,她娘交给了她一个“伟大”的目标:十岁的时候,和上书房的同窗们一起科举。
娘说,“你哥哥可以带着男孩儿去考童生试,上书房的小姐姐们想考也没有机会。但若是长乐你也要去考,她们就能跟着一起。开了这个口子,往后许许多多的女孩儿都可以考科举。长乐你可以给全天下的女孩儿挣出一条路来。”
“为什么?为什么我能去考,姐姐们不行?”赵长乐问道。
“因为你除了是长乐公主,还是安乐王。王者,不分男女,该有的权利一样有。因为只要你想考,你父皇就一定会让你可以考。”
“为了显示你安乐王的威严,不是任性玩闹,你父皇会让女子科考名正言顺。”
你太子哥哥明面上都没有专门的护卫,你已经有护身武婢,有女兵了。
你这个幺女,是他放在心尖尖上的明珠。
赵长乐不是很明白,但她知道,她想干什么,父皇一定会帮她。
自己带着人去考试,考了个末等多没脸?所以赵长乐虽然对上学兴趣不是很大,还是每天去上书房认真听课学习。
琴棋不用考,她不学。诗词自从她学会了娘的“模仿改字”诀窍后,也能做出“匠气十足”的来了。所以,下午就可以不上课,去跑马射箭习武了。
但今天下午有点不一样,今天下午哥哥也请假了,他们要和娘跟奶奶一起去接大舅舅。
二舅,三舅,四舅,五舅,赵长乐都见过了,都是喜欢她的长辈。大舅舅据说是她出生前就去了凉州。
凉州是无忧哥哥的封地,无忧哥哥说大舅舅是跟在娘身边最久的舅舅,替娘去凉州做事去了。
其他舅舅来京的时候,娘和祖母都没有去接。大舅舅一家回京,祖母早十多天就出了宫,去安平侯府归置。
赵长乐也跟着去住了几天。她姓赵,每年除了祭祀父皇这边周家的祖宗,还和娘一起去安平侯府祭祀赵家的大虎爷爷。
大舅舅的安平侯府里也有她的院子,娘说她长大了就是赵家的家主。
御前街的青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马车走在上面更加平稳了。
周麒非要去接大舅兄回京,赵明月让他去后面和孩子们一辆马车。
“大金可算是回来了。”慧娘感慨道,“这一晃都有六年多了,常康肯定不记得我了,文轩应该不会忘吧?”
赵明月笑道,“娘多回侯府几趟,很快就熟悉了。”
五月的天气不热不燥,今天是阴天,还有些凉风。
慧娘掀开车帘,打量沿途的铺子,“这都要入夏了,凉州的羊毛铺子生意还挺好呢。”
牌匾上写着“凉州羊毛”的成衣布匹铺子,是前年年节突然出现在御前街的。
御前街不短,但这一开就是三家一模一样的铺子,还相隔不远,同一天开业,一下子就吸引了京城百姓的视线。
里头全是羊毛羊皮制品。厚度不同的布匹,有的粗糙些,有的很是柔顺。毯子,褥子,靴子,各式衣裳,无一例外,都格外暖和,有便宜的,也有贵的。
宫里来采买了好几次,听说皇贵妃冬日里盖在膝头的就是这“凉州羊毛”里的毯子。
齐王府的小世子还亲自来买过羊毛大衣和靴子,说是送给齐王的生辰礼。
“凉州羊毛”的布匹是比一般的粗布要贵不少,但也是真暖和。褥子盖在身上,老寒腿都不疼了。
羊毛大衣厚厚的,寒风都能挡住了,比起旁的皮毛衣裳可是便宜了不少。
因此,哪怕是御前街上一下子就开了三家,每天上门的客人都是络绎不绝。
慧娘格外关心,是因为这三家铺子都是少府开的。少府挣的银子现在都归赵明月调配。
虽然赵明月转手又都花出去了,但慧娘还是觉得这就是自家生意。
赵明月给她解惑,“现在是做反季节销售,去年没卖完的,现在低价卖呢。”
“那冬日里买的人不觉得亏了?”慧娘不是很理解这种销售模式。
“现在买回去也用不上,算起来就是放了一年的。”赵明月道,“这羊毛不比麻布,放时间长了没有之前的颜色鲜亮。这会买,价钱是便宜了些,也不送各种小礼物了。”
“价格相差得不大,有钱人家要买最好的,会过日子的就图这点便宜。”赵明月笑笑,“若是娘去买,这会也是挑好的买吧?”
慧娘点点头:“换了从前肯定是要买便宜好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