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盛玉把崔玦叫来,所为还有一事——
去朝城,开书舍。
这个想法在盛玉脑海中盘亘已久,在造纸厂和印刷厂逐渐步入正轨时终于得以实现。
《常见菌菇识别手册》乃是由盛玉集合现代知识与几位菇农毕生经验所成,历经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呈现出较为完整的第一版资料。
后经不断修改完善,终于敲定了用词严谨,更加符合当朝实际的最终版本。
由崔玦抄写,盛玉检阅,最终成为范本送入印刷厂。
待字模镌刻完成,即可印刷装订成册。
《手册》制作完成后,除边关几位高层外,消息可谓瞒得密不透风。
纸制品价格昂贵,以边关市场目前的购买力根本消费不起,盛玉认为目前并不是透露这个消息的好时机。
她的打算是将《手册》售往其他城都,作为都城的朝城便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朝城位于天子脚下,权贵遍地走,有钱人多得数不胜数。
盛玉的商业版图势必会扩张到朝城,不如由清风书舍打响第一枪。
书舍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它入侵原有的商业结构时不像其他牟利性产业那样强势,早已占据朝城商业板块的商贾便不至于对此太过排斥,可以让它有喘息的时间在朝城站稳脚跟。
而清风书舍若是能成功入驻朝城,将会给往后其他种类的商品在朝城发展销售提供助力。
清风书舍在朝城的建立势在必行,让盛玉头疼的是书舍老板的人选。
清风书舍在朝城的创办意义重大,《手册》的秘密也暂时不能外泄,是以这个人选须得慎之又慎。
目前边关之中,既得盛玉信任、又有商业头脑的,不外乎谢迩、谢司两人。
东街各厂的运转离不开谢迩的管理,谢司尚还奔波在其他城都之间贩卖土豆,两人的职务在当前来说短时间内不会有变化。
可又要从哪去找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呢?就在盛玉烦恼之际,崔玦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单看崔玦的外表,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一眼看过去便是个读书人模样,充当书舍老板再合适不过;再者《手册》由他抄写而成,崔玦对此内容的熟悉程度自不用多说。
以盛玉和他寥寥几次的接触来看,崔玦这人虽从不显山露水,但相处下来,却总能让人感觉舒适得体。情商高,做一个书舍老板应该也没什么大问题。
经过几次考察,盛玉和谢迩一致拍板决定——由崔玦前往朝城,担任清风书舍的书舍老板。
.
柳永曾在《望海潮》中以一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描绘钱塘的繁华之景。
初入朝城,顿觉论起繁华,眼前之景尤甚。
满眼皆是绿瓦红墙,商铺旗号高高飘扬,车马粼粼而来;行人川流不息,街边小摊上叫卖声不绝于耳。
崔玦不禁轻叹一声。
他是见过平城之繁华的,可那样热闹的景象,在如今看来却远不及朝城。
随着人群方向朝城内走去,衣着朴素,背着一个大竹筐的崔玦并未引起旁人的注意。
在他一旁,有个小厮模样打扮的人正推着一个推车慢悠悠走着。推车上盖着粗布,隐隐约约显露出的形状并不足以判断出车上所放着的是何物,这份神秘倒引得身侧的路人看了好几眼。
不过像他一样推着推车进城的人不在少数,以周边运来农产品售卖的农户居多,那人便也作此猜测,不再多看。
“崔老板,少夫人所说的商铺位于何处?”
推着推车的那人抬起头来,面容稚嫩,看起来不过十六、七岁的模样,汗从额角滑落,一双眼却亮晶晶的。
这是小六子第一次被外派做任务,没想到首次出边关就来到了朝城。
从未见过的繁华景象在他眼里却似平常之物,引不起半点波澜,见他一心只记挂着盛玉所交代的任务一事,崔玦不禁多看了他几眼。
从怀里掏出一张简易地图来,这是租下商铺之人手绘的,上面只有几道弯弯曲曲的折线,实在是粗略得很,崔玦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也没看太明白。
被小六子一问,崔玦顿时语塞:“呃……”
迎上小六子信任的眼神,崔玦将地图往怀里一塞:“找到丰乐楼便是了。”
——反正整张地图也只认得出这三个字。
俩人都是第一次踏足朝城的地界,对于“丰乐楼”的位置所在可谓是一头雾水。
好在俗话有言——路是问出来的,于是便找了路边的小摊贩打探消息。
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蹲在屋檐下,大概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不热的天气,这人却仅身穿一件背心,脚上的布鞋破了个洞,露出一个脚趾头来,竹条编成的一担竹筐便放在脚边。
他的一张脸晒得黝黑,正迎着光眯着眼,看起来老实中又带了一丝精明。
崔玦抬脚走了过去:“敢问阁下,可知丰乐楼在何处?”
那人睁开眼,狐疑地看过来:“你们是第一次来朝城?”
想了想,崔玦还是点了点头。
便见那小贩了然道:“难怪,听你的口音也不像是朝城本地人。”
崔玦顿了下,回道:“我等自晋城而来,此次前来朝城便是为了寻亲。”听崔玦这么说,那黑小伙儿不知想到什么,突然激动起来:“丰乐楼?寻亲?走,我带你们去!”
在崔玦找人问路的时候,小六子就蹲在路边的推车旁,此时见那小伙子挑起竹筐急冲冲就往外走,不免疑惑地看向了崔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