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 长安谣 - 南霂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长安谣 >

第二十三章

李律走过去坐到了中间正坐上,他脸上未有太多表情,也不知该用何种情绪去面对。

“臣参见陛下。”李念半跪下行礼,低着头态度恭谦,声音中没了惯常的风流轻佻意味,是一种特有的低沉感。

对于如此正式的行礼,李律多少是有些不适应的,这是他第一次与兄弟单独相处,反倒比李念还要不自在。对于他而言的兄弟关系,年幼时不是欺辱,就是躲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唯有八弟出言劝阻为他说话,十弟会凑到他面前笑得天真。

后来他踏上王位,兄弟们更是与他鲜有接触,仿佛他是注定被忽略在外之人。宫宴时看到各位亲王相谈甚欢,这些是他不曾拥有的,他有的只是坐上这个王位才换回的该有的尊重。

想到这些李律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冰冷,声音中也就带出了疏离感,“淳王不必如此多礼,赐座。”

“谢陛下。”李念站起身,低头退步坐到了座位上,所有礼数堪称完美,让人挑不出任何的问题。坐下后他并未说明来意,而是喝了口侍女端上的养心茶。

李律也不急,就这么注视着李念的一举一动,兄弟间难得地有了默契,谁都未曾打破此刻的安宁,他甚至有了李念只是来喝茶的错觉。

茶杯中茶水喝了过半,李念才把茶杯放回桌子上,清了清嗓子开口道,“陛下殿中的茶果然品质上乘。”他抬头看过去,弯起的眉眼透着柔和,可双眸中的深邃,让人看不出真正的意图。

这是李念搬到王府后,难得有机会认认真真的观察李律,幼时他对这个从未见过的六弟,一直都很好奇。

李念的母妃是虞妃,母妃身份尊贵,他在宫中是受尽宠爱的皇子,自然也就不懂得李律的日子艰辛。他曾问及母妃为何六弟从不出现,母妃的脸色会变得很难看,还会严厉斥责他不要总是问及不该问之人,更不要在父皇面前提起,次数多了他也就不问了。

第一次见到李律时他十二岁,在除夕宫宴,李律跟着侍女前来,眼中满是茫然无措。

大概血缘关系总归是割舍不掉的,他们有着相似的唇形,和笑起来嘴角扬起的相同弧度。只不过时过经年,一个早已不露真心笑容,一个却嘴角轻扬道不尽的风流。

李律的出现打破了晚宴的氛围,每个人脸上都是厌恶,仿佛这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可饶恕。身旁的母妃提醒着李念,不要在父皇面前失了规矩,更不要去做有失身份之事。

那时的李念听话乖巧,他不敢违抗母妃的命令,就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从未谋面的弟弟。再后来,从旁人口中知道了有关李律的一切传言,他们也曾有过眼神触碰,李律倔强冷漠的眼神让他不知该如何应对,又或许是他内疚于自己冷眼旁观的态度。

多年之后,他们之间的身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人人敬仰的五皇子,变成了别人口中风流快活的闲散王爷,那个倔强的少年,踏上了皇兄们不惜任何代价都想要夺取的皇位。

如今再注视着李律,李念心中多了一份坦然,他看过人情冷漠,却未曾亲身经历人间风雨,他们终究不会走向同一个方向。小时候因为畏惧不敢靠近的那个小小身影,已渐渐越来越遥远。

李念嘴角弯了弯,终究还是收回了,看向李律的目光。

李律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弄得不明所以,对这个五哥他并没有多少怨恨之情,人情冷漠也好过随意践踏,他眼神平和下来,“这是皇后配制的养心茶,淳王若喜欢,朕让侍女送些去淳王府。”

“谢陛下,只是这个时候万不敢劳烦皇后娘娘。”褪去了放荡不羁的公子哥表象,李念自带很强的压迫感,“臣今日前来,是有事情要禀报。”说完他看了一眼站在身侧的侍女。

“你们都退下吧。”李律屏退了殿内侍女,垂眸看向坐在下方的李念。

李念从衣襟中拿出一张残破的碎纸,走上前双手递给李律,“这是臣端午节进宫时捡到的。”

那是一张不完整的奏折封签,是红色却又不是正红,封签上有污渍看得不是太真切,但还是隐隐约约的能看出其中暗红色镂金暗纹,李律的眉头微皱,“这封签是在哪里捡到的?”

“回陛下,淳王府与皇宫北门相近,端午节进宫时,臣就取巧从北门进入,北门到羲和殿需经过玉銮殿侧面的一个廊道,从廊道绕去羲和殿后花园,这个是在廊道旁的一棵树下捡到的。”李念退回去坐下,“臣好奇便捡了起来,上面沾了泥土,臣本以为是沐国封签,恰好在阳光照射下反出了底下的暗纹。”

“这确是奏折封签,但不是沐国的,”李律眼神锐利地扫过李念的方向,“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来源,不然也不会拿一张残缺的封签就贸然进宫。”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陛下。”李念轻笑了一声,“臣虽闲散逍遥,但很多事情还是心中有数的,沐国封签是正红色且无任何暗纹,只在右下角有细小的沐国符号,这是作为皇子必须牢记在心的。”他站起身走到正殿中央,“此事事关重大,不提前了解情况,必不敢进宫传递错误情报扰乱君心,所以臣和叶敬卿交流了意见,还望不会因此对他有所牵连。”

李律起身走到李念身前,带着李念坐回了座位上,他也顺势坐到了李念身旁,“你的外公桃李满天下,叶敬卿也是老人家的学生,与你交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群臣之间意见交流也是常有之事,你们替朕分忧,也是朕的幸事。”

中书令叶敬卿是李律提拔上来的,人品他是信得过的,且叶敬卿与李念交好,也不是秘密。他不多疑排外,李念完全可以置身事外,把这件事说出来,就不可避免地参与进未知的纷争中,能做到如此果决,李念绝不是表面看起来的这般简单。

“这是臣应该做的。”李念目光微转,“只是有件事情还需向陛下求证,臣和叶敬卿认为封签上暗纹与瑞国图腾有些相似,但太过残缺不全无法准确辨认。”

拿起毛笔在纸上写了‘瑞雪封年’四个字后,李律唤来守在殿外的侍女,“把这个交给舒青漓,现在就去不可耽搁。”

见李律在宫中竟如此谨慎,李念心中一沉,事情可能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复杂。

等侍女走后,李律端起手边的茶杯,“你在怀疑瑞国?”

“是,一开始并未觉得有何不妥,和亲之事不在少数,可如果在舒才人进宫前就有人与瑞国私通,这个时间点太过于巧合了。玉銮殿后方廊道位置幽静,里面植物繁茂,能起到很好的遮掩效果,若是有人藏在此处,很难被发觉的。”

“谁都不会想到,有人胆敢在宫内做见不得人的勾当,最危险的地方,反倒最安全。”李念端起茶壶,给李律茶杯中倒上茶水,“臣那日进宫时辰并不早,其他亲王已经入宫,所以不能确定掉落封签的是文武百官还是亲王。”

“不管是谁,卖国通敌是坐实的。”李律语气冰冷,眼中闪过寒光。

不多时,舒青漓就到了光华殿,看到坐在殿中的李念,他略有些吃惊,却是面不改色地上前去行礼。走到李律面前,从衣襟中取出了瑞国密信,李律的隐晦说辞他是明白的。

李律接过密信,把残缺封签与密信上的封签做了对比,“果然。”

见李律面色阴沉,舒青漓就明白此事非同小可,碍于李念在场,他并未多问,而是拿着密信和封签退出了光华殿。

思考了良久,李念还是开口道,“若陛下信得过,此事臣也会暗中调查,叶敬卿那边也会让他多加留意。”说完他看向李律,眼神淡然。

李律轻笑着摇摇头,“虞太妃曾为你的前途到处奔走,你来帮朕,就是与母妃对立了。”

“陛下不用担心我们的母子情分。”李念没了刚来时的拘谨,他倚在椅背上,放松了些,“外公是支持陛下的,也曾不止一次说过陛下是明君,这是臣和家族做出的选择。”

听完李念的话,李律并未开口,而是等着李念继续说下去。

“而且臣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在学识上,可以有个一官半职出谋划策,皇位不是谁都能坐的,臣比皇兄们有自知之明。”

李念并无野心,理想也不过是为国出力,只因母家太过出众,又深得先帝喜欢,被太子视为眼中。每次被父皇夸奖,他就能注意到,太子看他的眼神又冰冷了几分。

曾经亲王夺位的惨烈还历历在目,先皇在位时就已经暗潮涌动了,私底下见不得光的动作,李念也是有所察觉的。

虞妃爱争权夺势,也想要用家族力量把他推上皇位,这是他仅有的一次违抗母妃命令,不去配合那些阴谋算计,而是用玩世不恭掩盖了所有光芒,早早搬出宫远离那些刀光剑影。

李念早就看出跟随太子毫无意义,可如今不同,李律登位后沐国的变化有目共睹,这次或会牵扯出大的阴谋,他不想再继续风流快活逃避责任。

“那就有劳淳王了。”李律无需再同李念客套,虽对李念的突然改变有所不解,但他也不会因先前之事,就有所偏见。

得到想要的回答,李念笑着端起茶杯,“这是臣应该做的,臣并无大的志向,只求国家安稳局势稳定,这样才能安心地继续做闲散王爷。”

“对方一旦察觉封签遗失,定会去寻找,虽时隔半月有余,你我兄弟间关系淡薄,你这样突然进宫怕是会被注意到。”李律思索了一下,“对外就说是朕传你进宫,商议你的婚事,你不同意赐婚,与朕闹得很是不愉快。”

李念闻言挑了挑眉,“我们关系本就疏远,闹僵了岂不是更好,臣与叶敬卿在外人看来,不过是平日里饮酒相谈,由他来传递消息最为稳妥,不会引起怀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