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 长安谣 - 南霂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长安谣 >

第六十二章

芸美人是从莺时宫去的光华殿,传旨侍从到槐序宫时,芸美人并不在宫中,经宫中侍女禀报,侍从才转头去了莺时宫传旨。

原本芸美人就隔三差五地去莺时宫找清婕妤说话,一是在宫中交好嫔妃不多,她又是待不住的性子,难免觉得无聊单调,二来清婕妤自从落水之事后总是闷闷不乐,她便总是陪伴在身旁,看着清婕妤性格又渐渐似以往那般,才稍微放心了些。

今日暖和无风,芸美人一早就去了莺时宫,与清婕妤两人研究新的剪纸花样,欢笑着竟也到了正午时分。相处久了两人也不客套,她直接留下用了午膳,本是想着午后让清婕妤教授些刺绣针线活的手法,却被一道旨意打断了。

比起芸美人的惊讶,清婕妤倒是从容了许多,她笑着提醒芸美人回了侍从的话,又走去梳妆台仔仔细细挑选了几样饰品。

看着芸美人淡雅的穿着,清婕妤觉得倒也无妨,反倒显得清纯可人。最后选了几件和长裙颜色相近的发饰耳坠装点上,顺便笑了笑方才还说个不停,此刻拘谨的闭口不言的芸美人。

传旨绕了两个宫殿本就耗费了一些时辰,芸美人自是不敢耽搁,即刻跟着侍从去了光华殿。

此时,清婕妤低着头收拾着散落一桌的针线,唇边的笑意淡去。她心中有些复杂,既为终被陛下召见的芸美人开心,又有着隐隐的不安。

这后宫庞大,管理起来实属不易,皇后主持着大局也颇有些劳心伤神,恰逢腊月将至,新的一年也就不远了,从前些时日开始就陆续到了他国送来的珍奇物品,算是提前庆贺新年的到来。

本着礼尚往来的礼仪,这又出又进便要多加耗费精力,皇后和竹妃已提前着手新年相关事宜,便有意选了两位嫔妃帮着辰贵妃打理此事,端庄贤淑的玉婕妤便是其中一个。

想着寒姐姐平日里繁忙,竟已快一周没有见面,清婕妤眼中闪过一抹失落。两人从小形影不离,本以为一同入宫便会和儿时无差,却与自己想的相差甚远。她一向喜欢热闹,如今看着有些许冷清的殿内,竟生出了一种落寞之感。

载着芸美人的马车在光华殿外停下,她在贴身侍女清韵的牵扶下,快步下了马车。想起所处之地,她迈出去的步伐收了回来,像母亲教导那般,动作里带了几分端庄。

光华殿侍女迎上前请安,做了个请的手势,带着芸美人去了内殿。

李律手肘撑在矮榻上翻着书本,听到动静后合上了手中的书,放到矮茶几下面,抬起头看着站在门边局促不安的女子。

“给陛下请安。”芸美人福身行礼,她头垂得很低,看着自己的脚尖。

“过来坐吧,不必如此拘谨。”李律抬了抬手,示意芸美人坐到矮榻上,还把矮茶几上的两盘小点心,往她的方向推了推。

点心是李律让御膳房送过来的,想着女孩子大抵是喜欢这些的,想以此缓和一下气氛,不让芸美人太过约束。香炉中命侍女加了些花瓣,都是竹妃调配送来的,有天然清香却不浓烈刺鼻。

芸美人轻手轻脚地坐到矮榻上,点心是刚烤制出来的,散发的香气飘散开来,精致小巧,她不禁感叹不愧是出自御膳房。

“这个时辰,想着你应该用过了午膳,就没有准备太多。”端起茶杯置于掌中,李律声音中带着笑意,“你父亲驻守边关,也让朕省去了诸多忧虑。”

“能为国效力,是唐家的荣耀。”芸美人轻声回应道,提及父亲倒是让她柔和了下来,不再拘谨,“嫔妾幼时便想着为国出力,若是男儿身,定会和兄长们一样习武从军。”

“唐将军英勇善战,府中儿女也必定是个中翘楚。”李律目光中带着些许欣赏,“这古往今来,英勇的女子不在少数,也并非只有战场杀敌守卫边疆才是为国出力,若是有心,便不是难事。”

眨了眨眼睛,芸美人面露惊喜神色,以往母亲总是教导自己行为举止贤良淑德,日后嫁给夫君,更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体贴关爱相夫教子。父亲每每也是宠溺地揉着自己的头发,说长大后便明白了。

如今她似乎明白,却更多的是看开了而已,为了家族做了妥协。当听到自己的话被认同,这认同之人是一国之君时,便莫名生出了感动。奈何性子不像其他闺中小姐细腻温润,一时想不起该如何回话,就只轻轻点了点头,拿起一块点心放入口中,缓解尴尬。

李律倒是被逗得轻笑了一声,也未出言,只是掀开杯盖喝了口茶。

同是出自将军府的月昭容心思沉稳缜密,芸美人的脾气秉性,倒更像是几年前刚入王府的皇后。十六岁的景王妃躺在矮榻上,和李律说着天南海北,眼睛中透着灵气,有句话李律现在还记着,那便是,‘若如可以,定要去游历山川,在潺潺溪水山涧烹一壶清茶。’

芸美人单纯直率,让李律相处起来觉得舒心,两人相谈着竟也过了两个时辰。天色渐暗,李律便吩咐了御膳房准备晚膳,之后又派人将芸美人送回了槐序宫。

再次坐回矮榻上,拿出唐钦的奏折,又翻阅了一遍,李律似乎发现了什么,用指甲在一处地方按了一个印记。

几日后进了腊月,每年这个时候,政事上如无大的事件,李律便不会如平日般布置下去诸多政务,只把当前呈报上来的细碎事件处理完毕后,便放了文武百官的假期。劳碌了一整年,有的老臣头发已经花白,确实该早些在府上休养。

这一年来,朝堂之上有了不算小的变化,继衡王淳王按时参加朝会外,崇王也不再隔三差五全凭心情,虽还是一言不发,但多了专注认真。让人颇感意外的是,燕王在刚入冬时,亲自进宫呈了一封‘请愿书’,谋了一个官职。

对于燕王的行为,私下里文武百官众说纷纭,所得结论弯弯绕绕辩驳了几日也没个统一答案,但最让人信服的无非一个观点,那便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李澄谋一个好的前程。

这些言论自然也传到了李筠的耳中,是是非非他向来不放在心中,整日冷着一张脸,让人见了心里发怵。倒是李念偶尔会笑嘻嘻地说着‘言多必失’,莫名让人生了一层冷汗。

还有便是安国公的长孙安彧,才华横溢,被李律招至朝堂,给了御史中丞的官职,大半年便做到了秘书少监,不过二十岁出头。

先皇在位时,秘书监一职给了张宪,现如今张宪也已头发花白,李律便让颜书栖接替了张宪,做了新一任秘书监,这颜书栖便是霜才人的叔父。

当然罢免降罪的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不作为的地方官员,不论官职大小,都是李律批阅奏折后亲自下的旨意,无一例外。

今日朝会并无过多需要商议之事,不过一个时辰便结束了。李律走到羲和殿外,对着执征耳语了几句,回了光华殿。

执征得令快步拦下了,在苏墨身旁准备一起出宫的李念,“淳王请留步,陛下请淳王去光华殿切磋棋艺。”

“本王这棋艺何时是陛下的对手了,怕是又做了什么惹陛下不悦了。”李念轻笑了一声,与苏墨告别后,跟着执征去了光华殿,与晚些出来的叶敬卿相遇时,两人不动声色地交换了眼神。

光华殿相距并不远,李念左臂的刀伤已完全愈合,不仅步伐矫健,面色也是补养的泛着红润。执征只到殿外便行礼后离开了,他笑着和殿内侍女打了招呼,迈步进了内殿。

李律正斜靠在矮榻上闭目养神,近日思虑过多很是伤神,又着了凉咳嗽不断,觉得头脑昏昏沉沉起来。听到动静便知是李念进来了,才略显不情愿地睁开眼睛,掐了掐眉心。

“陛下还是召太医过来问诊吧。”李念说着把棋盘棋笥搬到了矮茶几上,他自然知晓李律并非有闲情逸致,真的喊他来下棋,不过既然用了这个由头,总要做做样子。

“休养几日便可的小问题,太医院那些太医都要战战兢兢地开一堆方子,着实没有必要。”稍微坐起来些,李律手肘撑在矮茶几上,说着说着脸上还带上了几分嫌弃的神情。

“原来陛下是不肯喝汤药。”李念声音带笑,倒了一杯温热的清水,放到李律面前,“臣前些日子喝得身上都带着汤药味,着实是不好喝,虽是小问题,这对症下药能尽早治愈,终归是好的。”

只是轻声应了一下,李律眉头微皱,刚要开口却被一阵咳嗽打断,仿佛压抑久了后的释放,这一咳起来便停不下来。李念见状走过来轻拍着他的背,待他呼吸逐渐平稳,才一脸担忧地坐回了原本的位置。

本就觉得头晕,这咳得李律泛起了恶心,他深呼吸着,抓起李念放在身旁的茶杯,喝了几口,才强行把反胃感压了下去。

看着李律明显不好的气色,李念犹豫着还是轻叹了口气,没再继续劝说。拿起茶壶帮李律把温水斟满,“陛下召臣过来,有何要紧之事?”

“你看看这个。”李律从矮茶几暗格里取出唐钦前几日送来的奏折,放在棋盘上,推到李念面前。

李念闻言拿起奏折翻看着,寥寥数语,并未有什么奇怪之处。李律用指甲按出的印记他自是看到了,只是这印记之处只有两个字‘安定’。

“这封奏折和之前无异,例行报平安,但朕总觉得哪里不太对。”李律的目光看向李念,他手中端着茶杯,隔段时间就要喝上几口,“从唐钦镇守边关起,他奏折所用的均是安稳二字。”

“安稳,安定。”口中默念着这两个词,李念也一时找不到头绪,“这两个词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别,并无问题。但按照常理来说,多年的习惯是很难突然改变的,又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

“最开始,朕曾怀疑过写奏折的另有其人,但对比了以往奏折上的字迹,并未他人所为。唐钦的字迹说不上清秀,甚至略带潦草,是很难所有细节临摹无误。”手指摩挲着杯壁,这是李律思虑时惯用的动作。

合上奏折放在矮茶几下,李念在棋笥中捻出一枚棋子,在指尖翻动着,“那便是藏有暗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