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 长安谣 - 南霂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长安谣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殿下,等等我。”舒青漓怀里抱了一大把新摘的莲蓬莲藕,小跑着追上了快步走在前面的小小身影。

月色渐浓,夏日的夜晚消散了大部分暑热,微风吹过,带着几分清凉。

青砖小路上,由宫灯映照出了两个被拉长的影子,怀中的莲蓬上还挂着水珠,最是新鲜。宫中每到这个时节,湖中莲花开得最为娇艳,很是得后宫嫔妃喜欢。

比起那些身份尊贵的娘娘与皇子,菱月轩等同于冷宫般的存在,下人都懒得用心服侍。每日的饭菜是按照美人的份例给的,符合规矩没错,可其中是否动了手脚,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只要菜品的数量够了,是精致可口,还是残羹冷炙,显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不受宠的嫔妃,被陛下厌弃的皇子,在宫中的待遇就连下人都比不上。加之陛下根本不闻不问,更是纵容了下人的恶行,天气热一些,送来的饭菜甚至都已经馊了。

宋美人看多了冷眼,也就不再计较了,她本就性子温和,饭菜送来了直接倒掉就是了,没必要为了这些小事置气。何况传到了陛下耳中,也大多是她的不是,她不愿再让陛下记起,能养着孩子已是知足。

反倒是舒言厉害些,骂过几次得寸进尺的下人,情况才有所好转,不至于让下人们克扣走该有的物品。毕竟吃食上,总有办法解决,可生活必需品一旦短缺了,日子就更为艰难了。

后来渐渐地,御膳房就不准备菱月轩的饭菜了,宋美人不要,就是陛下追究下来,也和御膳房无关。况且,陛下根本不会管。

一日三餐都是宋美人和舒言亲手做的,宋美人曾是府上小姐,会做的多是糕点羹汤,食材不多得,偶尔做一次,哄两个孩子开心的。

家常菜基本都是舒言来做,她入宫几年了,多少有些人脉,弄来些新鲜的食材,也是不难的。御膳房哪怕再无所顾忌,也不敢真的短了嫔妃皇子的吃喝。

每到夏日,荷花开得最好的时候,宋美人都会煮一些绿豆莲子羹,清热祛暑,孩子们也很喜欢。这莲子就是去湖中采的,菱月轩里只有主仆四人,吃不了太多。

用过了晚膳,天色转为浓墨,舒青漓跟着李律去了湖边。六皇子身份尴尬,如非必要,李律甚少出菱月轩,怕冲撞了后宫嫔妃们。

这个时辰,湖边清静得很,有月光相伴,倒是有了几分闲情逸致的意味。湖边的下人看到他们时,并没有出言驱赶,还提着灯笼在一旁照亮。

入宫五年的舒青漓,早没了初来时的拘谨胆怯,性子和善嘴又甜,这里的下人都很喜欢他。打理园子湖泊的下人地位低下,尚且能平和相处,没这么多歪心思。

侍从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年纪不大没心眼,和舒青漓关系最是好。对于冷漠的六殿下,他是少有的怀有敬意的,也会恭敬请安,脸上笑起来时的两个酒窝,甚是可爱。

隔几日菱月轩就要来采莲蓬莲藕,似乎形成了规律,是唯一在宫中不用求人,就可以得到的新鲜食材。

将灯笼递给舒青漓,侍从熟练地将新摘的莲蓬莲藕塞进舒青漓怀中,其实宫中任何事都瞒不过陛下,且看陛下追不追究。这件事不管,至少证明菱月轩没有被陛下彻底的厌恶。

舒青漓笑着道谢后,更是用力抱紧了怀里的食材,宋娘娘熬煮的绿豆莲子羹可好吃了,一睡醒就可以吃到了。

身旁的李律,难得脸上有了温和笑意,他看惯了下人踩低捧高的嘴脸,在菱月轩外都是冷冰冰的。此时只有他们两人,他抬起头看向月亮,月光在他周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芒。

“殿下,我之前听到过一个故事,圆月的时候,就会出现吃人的妖怪。”说完舒青漓还指着一处没有宫灯,黑漆漆的地方,“我方才听到哪里有响动,吓人得很。”

李律顺着舒青漓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又不自在地收回了目光,他嘴上没说什么,却加快了脚步。

九岁的孩子,再是沉稳内敛,也保留了这个年纪该有的稚嫩。他们走的是侧边的小路,四周只有宫灯照亮前进的方向,一路上都没碰到其他人,心中的害怕就会被无限放大,李律不过强忍着没有表现出来。

看着殿下略显慌乱的脚步,舒青漓如何都憋不住了,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听到笑声,自知被骗的李律回头瞪了眼舒青漓,加快脚步把人甩开了。他因羞涩恼怒而泛红的耳尖,借着朦胧月光的遮挡,隐藏在了夜色之中。

舒青漓赶忙认错,小跑着去追生气的殿下,他怀里的莲蓬抱得不稳,掉在了地上。蹲下身去捡东西,就见一片阴影笼罩在自己身上,抬起头就见李律别扭地站在面前。

“快点回去吧,这个时辰了,母妃和舒姨母该担心了。”弯腰捡起莲蓬,李律一副拿你没办法的模样,放缓脚步走在舒青漓身旁。

两人回到菱月轩时,远远就看到宋美人和舒言站在门外,见他们回来了,才松了口气。

绿豆莲子羹和清炒藕片,这两样东西舒青漓一直记在心中,直到许多年后,菱月轩只剩下了他和殿下,便再也没吃过了。不是怕睹物思人,而是后厨乃至御膳房,都做不出当初满载爱意的味道了。

这件事太过久远,十几年了,又重回记忆中翻滚旋转,扰得人不得片刻安宁。

所有美好的回忆,都定格在了菱月轩中的几年时光,一幕幕场景快速掠过,虚幻又缥缈。耳边似乎又响起了什么声音,却如何也听不清楚。

意识在断断续续中逐渐变得清晰,那一声呼喊终于得以分辨,“青漓。”

殿下的声音太过于熟悉了,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可这清冷的男子声线,与方才的孩子气的语调差距甚大。产生幻觉了吧,舒青漓如此想着,又觉得身体疲惫得睁不开眼睛。

当意识再一次陷入黑暗中时,躺在床榻上一动不动毫无反应的人,依旧没有醒来的迹象。周太医诊脉后,眉头紧锁,两日过去了,情况依旧不乐观。

伤势太重失血过多,不是简单的几副汤药就能见效的,况且以舒青漓的现状,根本服不下汤药。外用方子都试过了,好在舒青漓常年习武,身体底子好,还能勉强撑着一口气。

能不能醒,何时醒,在太医院几十年的周太医,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复。

“治不好还要太医院做什么!”李律少有地动了怒气,或许从太医院的反应里,他大概料到了结局,只是不愿承认罢了。

惠王在天牢中关押了两天,李律未曾把人交由任何部门处置,也没亲自审问。宫中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他整理了许久杂乱的思绪,从登上皇位起的种种谜团,或许都要有答案了。

李律封锁了皇宫变故的消息,就连皇城里都未透露分毫,皇权更迭向来都是大事,几年来亲王间频繁争斗,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动摇的是沐国的根基。虽说惠王反叛失败,可有些事,一旦涉及皇家血脉,还是不必尽人皆知了。

护城河的战斗是瞒不住了,陈硕顾倾允带兵入宫时,还是有些阵仗的。且折损了于将军幼子,这都是大事,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带过。

安抚自是少不了的,可当李律听闻于夫人哭昏过去,一病不起时,心中很是不忍。张太医提着药箱去于府诊治,开了诸多方子,如今只能卧床休养了。

于将军从军营中匆匆赶了回来,他额角生出了许多白发,看起来像老了十岁。

木箱子是顾倾允亲自送去于府的,以及于子昀的心愿,一并传达了。于夫人抱着上锁的木匣子,又眼圈泛红,她没有打开,而是命人收好,下葬时放于棺木之中。

相比之下,于将军的感情更为内敛,很多情绪都隐藏在了心中。常年驻守军营,其实他对幼子是有亏欠的,以至于至今于子昀与他都不亲近。

伸手拍了下顾倾允的肩膀,于将军用了几分力道,却没再说其他的话。这是儿子的选择,他不会与顾倾允心生嫌隙,可心中的压抑难过,不是一时间就能消散的。

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烈酒下肚,烧灼掉沉闷的思绪。一壶酒很快见底,于将军带兵驻守军营,几十年清醒克制,唯有此时,甘愿醉一回。

护城河的战事在皇城百姓口中流传,有担心国家安稳的,也有为于将军府惋惜的。

而皇宫之中自然也得到了消息,金凤宫里一直昏迷的婵月,是在第二天傍晚醒来的。皇后赶忙召了郑太医诊治,在得到婵月已无大碍,只需精心调理的回复后,才算是放了心。

让侍女端来熬煮好的米粥,喂婵月喝了些,又喝了汤药。婵月刚醒尚处于恢复状态,不多时,又睡着了。

皇后伸手掖好了被角,虽极力克制,也还是红了眼眶。

于子昀的事情,她下了死令,不得在金凤宫中透露一个字。婵月身子弱,受不了如此大的打击,能瞒一时是一时吧,至少也要等到彻底养好了再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