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塞尔伯格(菲尔兹)
【今天记得看作话!专业知识都有注释!】
颁奖仪式结束,中国队立即启程回国,八个小时的航程,对于叶瑄和陈亦桐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再打磨一下丘赛的报告。
一路上李希十分的聒噪:
“你说我们到机场是不是有好多媒体等着采访我啊?”
“你们帮我看看我这段的自我介绍还行吗?”
除了魏应辉会时不时地搭理一下李希,其他人都带上了耳塞,不想理这个亢奋的小孩。
与李希想象的不一样,飞机降落首都国际机场,现场来的媒体寥寥无几。
“不对啊,我听师兄师姐说,每年到机场都会有媒体等着拍照呢?”李希感觉自己的期待落空。
叶瑄虽然不习惯媒体采访,但还是觉得奇怪,往年成绩不好的时候,《中国教育报》、《数学丛刊》这类的媒体都会来,今年打了胜仗反而媒体寥寥无几了。
不过好在快出航站楼的时候发现了不少举着牌子来接机的“粉丝”们,让李希的自尊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目前在京北市的一流初高中里,家长的目标已经把从孩子送进国内知名院校变成爬藤了。而对于没有双国籍的孩子来说,申请藤校最好的方式就是竞赛获奖。
家长们带着早培,超常教育实验班的孩子来机场“追星”,也是想孩子们受到激励。
“您好,我是周子轩的母亲,想问一下你从初中开始竞赛都用了哪些教材,方便我记一下。”一个穿着得体的女人拦住了陈亦桐,陈亦桐有些不知所措。
陈亦桐:“抱歉,没有什么教材,我都是跟着老师的。”
那位女士的脸瞬间沉了下来:“我们家子轩也是很优秀的孩子,目前初二已经拿到noip的junior了,以后他不会比你差的。”
这位阿姨求人还一脸高傲,就差把“我向你请教是给你的面子”写在脸上了。
叶瑄可见不得什么牛鬼蛇神都和陈亦桐比,立刻走上前去:“现在senior组都有不少初中生了,您家孩子还是要加油啊。”
女士准备反驳,被自家小孩拉住了手:“叶瑄姐姐,我会继续努力的,你能给我签一下名吗?”
叶瑄看着眼神里充满了崇拜的小孩,瞬间感觉自己造了孽啊。小孩子的妈不讲道理,但是孩子的世界还是很单纯的。
叶瑄蹲下了身子:“那个,子轩小朋友,姐姐没有说你不厉害的意思,你已经超过了同龄99%的小朋友了。”
周子轩并没有生气:“姐姐,我知道我还需要努力,我替我妈妈给陈亦桐哥哥道歉,我的妈妈没有别的意思,她只是太急了,我还是不够优秀。”
看见孩子这么懂事,叶瑄的心瞬间一揪。高压□□的父母和懂事自责的孩子,这或许是被揠苗助长孩子的一个缩影。
她也明白了父母让她按部就班没让她跳级的苦心,或许初中的时候的陈亦桐也像周子轩一样的懂事吧。面对母亲不符合年龄段能力的要求只会自责自己还不够优秀。
叶瑄耐心地给每个来机场的学生签了名,直到坐上了车,还在自责自己刚刚的失言。
坐在车上,叶瑄才知道为什么今天没有媒体接机采访。原来国内媒体都觉得中国队的这个团体第一背后有些风波,怕报道出来影响不好。
这些小孩在国外媒体之前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捍卫了祖国的荣誉,却没办法获得应有的荣誉。
对于国内媒体来说,“涉嫌作弊”是一件讳莫如深的事情,即使这些孩子已经在国外媒体的见证下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冷懿德觉得这样对这群孩子不公平,他主动联系了《中等数学》的总编主动供稿,在文章里极尽溢美之词,夸赞了这些孩子的聪明和努力。
好在这些孩子并不看重这些虚名,他们接下来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第一届丘成桐中学生数学夏令营的报告提交在即。
叶瑄和陈亦桐没有回东海,而是借用了京北大学的场地继续进行,这里的资料和电脑算力肯定要远强于东海中学。
冷懿德觉得自己亏欠这两个小孩,找了京北大学经济学院的张丛闵教授给这两个小孩做指导老师。
但是很显然,陈亦桐的脾气和这个老师合作的并不顺利。
那位老师看了陈亦桐这个选题立刻摔在了桌子上:“你们这选题如果是论文开题,连报告都不用做,直接毙了。”
陈亦桐:“老师,您还没有看我们的内容和模型。”
张丛闵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受到的教育受到了挑战:“用数理模型预测股市危机这个模型要能做出来,别说发aer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都不用排队,直接颁发给你。”
其实张丛闵这话非常有道理,这类预测性的模型是无法通过模型本身判断正确性的,用历史的数据来预测未来,本事默认的前提就是规律必须是延续的。
陈亦桐不肯服输:“老师,我并不是通过计量的思路进行预测,而是试图找到股市危机的内生性问题。”
张丛闵抬了一下眼:“那你懂经济吗?你怎么定义股市危机?指数的剧烈波动?那这个波动尺度是多少?你的模型的敏感度又是多少。”
陈亦桐并没有被这些问题唬住:“老师,我不算很懂经济,但我懂数学。我要做的就是在成千上万的数据里找出运行规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
张丛闵没有再继续打击陈亦桐,他知道作为一个高中生能有这样的思维高度非常不容易。张丛闵开始对陈亦桐的研究有了兴趣,他作为一名偏计量方向的经济学家,最常见的思路就是先找现象,然后选择恰当的数据去解释现象。而陈亦桐对自己的数理基础十分自信,能从亿万数据中抽丝剥茧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
张丛闵:“好,我先不聊你的核心策略是什么,我就问一个问题,你的黑箱模型的输入端是什么,输出端又是什么?”
陈亦桐开始拿起电脑给张丛闵演示,让张丛闵意外的是,陈亦桐的模型在模拟过去已经发生的股市波动中表现出了空前的一致性。
张丛闵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的认知里如果能用历史的数据预测未来,那相当于直接把股市里看不见的手找了出来,这简直就是明牌炒股了。
张丛闵:“所以你是认为贷款频率,资产交易数据是导致股市危机发生的原因?”
陈亦桐摇摇头:“我不懂经济,不知道这些因素是否是原因,我只知道我的数学知识告诉我,这个模型是有效的。”
叶瑄融合前世的知识,其实已经了解了陈亦桐这个模型的核心,他相当于把金德尔伯格的泡沫经济理论给具体化了。
叶瑄:“张教授,实际上陈亦桐就是用模型和数据解释了金德尔伯格的泡沫危机理论的正确性。这个模型认为,外部经济体系的冲击会导致股市波动,例如资金过剩会过度发放贷款,从而资产交易过度、资产价格暴涨,然后参与者队伍扩大,加大泡沫,最终导致资产价格暴跌产生危机。”
张丛闵:“你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金德尔伯格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当年饱受质疑的理论,被一个高中生证明了。”
陈亦桐不可置信地盯着叶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模型代表了什么经济规律,他只知道他能从海量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模型。
张丛闵仔细翻看陈亦桐交上来的数据报告,是越看越着迷,作为国内最早发《journalofeconomics》的教授,他没有想到他能像今天如此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