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赵瑾老老实实的在户部当差,三公主又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为何大公主这段时间会频繁的去宫中找兰婉仪,那是因为大公主投靠了太子,在帮太子拉拢兰婉仪,这段时间兰婉仪和大公主走得亲近,显然是达成了共识。
赵瑾听到这个消息,眉头下意识的皱了起来,他能够理解太子为何要拉拢兰婉仪,所有的高位妃嫔中,兰婉仪还是比较受宠的,还没有孩子,如今皇后娘娘去了,太子妃也被关进了家庙,太子在后宫可是全瞎全盲,自然就想拉拢一个受宠的妃嫔。
可是,这样一来,太子定然会引起父皇的不满,父皇年纪大了,掌控欲也愈发的重,太子染指他的后宫,父皇怎么可能心中不膈应,如今父皇见太子势弱能够忍受,可是,总有他忍不下去的时候,一旦父皇爆发,后果怕是太子不能承受的。
赵瑾心情烦闷,根本就不想参和进来,可是他家父皇不许。
就在赵瑾烦闷时,豫州传来不好的消息,今年水量增大,黄河水流量变大,黄河河堤已经好几年没有大修了,如若等汛期来临,恐有决堤的风险,豫州巡抚上奏,请求朝廷能够派遣工匠,好好整修河堤。
皇帝看到豫州巡抚上奏的内容,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件事。
“安卿,你怎么看?”皇帝看向一旁的安丞相,问道。
“回禀陛下,微臣以为,大修黄河河堤是重中之重,恰如豫州巡抚所言,今年降雨量充沛,黄河水流量大,便有决堤的风险,一旦黄河在豫州决堤,江南金陵一带怕也会遭受牵连,一旦江南金陵一带都遭受牵连,那损失可就大了。”
“周大人,你怎么看?”皇帝看向一旁的工部尚书。
“回禀陛下,豫州一带的河堤确实是没有好好大修一番了,今年情况不一样,降雨充沛,确实是要好好大修一番。”工部尚书也赞同这件事。
“大修河堤,花费多少?”皇帝问道。
“如若要好好大修一番,所花银子,恐怕要三百万两之巨。”工部尚书给出一个大概的数额。
皇帝看向户部尚书,“陈卿,户部如今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银子来?”
户部尚书脸上带笑,“回禀陛下!五皇子的账管的不错,这两年大燕还算是风调雨顺,百姓的税收也交的及时,而且国库也没有额外的支出,大修河堤的银子还是有的,只不过,要派哪一位同僚去负责这个差事呢?”
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就寂静了,大修黄河河堤朝中大臣基本上没有谁会出言阻止,毕竟这可是大事,一旦黄河决堤,殃及的可是整个大燕,除非真的是要亡了大燕,否则,只要国库的银两充足,那这件事就没有官员会反对,唯一要确认的一件事那就是,由谁来负责这件事。
皇帝沉默了片刻,道:“这事儿自然是工部负责。”
“回禀陛下,此事工部责无旁贷,可是,大修黄河河堤这样大的差事,最好还是要派一个皇子坐镇,方是正理呀!”工部尚书连忙道,这样的大事,万一做不好,那可是全族掉脑袋的差事,必须有皇族在前面顶着,真出了事儿,陛下看在自己儿子的份上,也会从轻发落。最关键是这么大一笔银子,万一被哪位皇子看中,他们要如何保得住这笔银子,有皇子坐镇就不一样了,最起码,这笔银子最起码还能有一部分用来大修河堤。
听到工部尚书这么说,皇帝的目光在太子他们几个皇子身上转了转,一时间他也选不出一个合适负责这件事的人来。
一旁的太子、大皇子和三皇子已经在脑海中思虑,要不要争抢这次功劳了,修建黄河河堤这个差事就像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黄河河堤的修建可不是一早一夕能够修建得了的,最起码要在那里待上一两年,万一大修后黄河河堤依旧是决堤了,必定会问责。
但是,好处自然也是有的,首先就是功劳,只要河堤修建好,且能管上几年,那功劳可是不小,另外一个就是那三百万两银子了,这三百万两银子,除开上下打点的,他们最起码能到手一百万两。
他们心中犹豫要不要接下这个差事,皇帝心中也在犹豫人选,最后,这件事只能先搁置,容后再商议。
下了早朝,太子、大皇子、三皇子他们都将自己身边的谋士叫了过来,商议这件事。
皇帝也将安丞相和六部尚书给叫去了御书房,商量负责这件事的皇子人选。
“殿下!这可是大好的机会呀!殿下的军功在所有皇子中当属第一,可是治理国家的政绩却低了太子一头,如若殿下将这个短板弥补起来了,殿下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比太子差了。”常泰十分的欣喜。
而一旁的江晨却皱着眉头,一副沉思的模样。
“江晨,你有什么想说的?”大皇子看向江晨问道。
“回禀殿下,属下觉得,这个差事不接比较好。”江晨深思熟虑之后道。
“为何?”大皇子不解。
“看着这个差事好处很多,有了政绩也有了银钱,可是万一重修的河堤决堤了呢?非但没有政绩,还会被问责。”
听到江晨这么说,大皇子也陷入了沉思。
“最关键的是,这些年陛下的身体眼见不怎么好了,您一走就是几年,即使殿下有了这个政绩,陛下身边还有您的位置吗?您现在要的可是圣心,只有圣心在殿下身上,一旦太子被废,那么,您才会有机会被立为太子,那时,您继承皇位才名正言顺。”
大皇子觉得江晨说的有道理,他一走就是几年,太子生性狡诈,不知道还会在父皇面前怎么编排自己,他这时候确实不能离开,政绩还有其他的机会。
太子和三皇子那里也是差不多的情况,最终所有人的想法都是不接这个差事比较好,至于那一百万两银子,虽然可惜,但是总有其他的地方弥补回来。
“众位爱卿,你们觉得朕哪个儿子适合这个差事?”皇帝问道。
“这种事情,太子殿下是做的最多的,论经验来说,太子殿下最为合适。”兵部尚书道。
“仁亲王也不错!之前在军中历练,立下赫赫功劳,吃得了苦,是领兵之人,率领工部的差役应当也是信手拈来,仁亲王也很合适。”吏部尚书道。
“礼亲王也可以,礼亲王虽然年纪轻,但是做事认真细致,陛下交给他的差事都一丝不苟的完成,也是合适的人选。”刑部尚书也道。
户部尚书此时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影,只不过看着三位尚书推荐的不同人,他把话给咽了下去。
“还是太子殿下更合适!”
“仁亲王更合适!”
“礼亲王才最合适!”
然后三位尚书就哪一个最合适吵了起来。
另外没有说话的大臣沉默的听着三人吵着,其实这也是一种办法,在他们也不知道选谁的时候,就会很默契的一个人推荐一个人,然后吵得不可开交,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皇帝那里,其实这个差事的优点和弊端他们如何看不清楚,只不过他们也不知道选择谁合适,然后在皇帝面前演上一出罢了。
皇帝被吵得心烦,让他们闭嘴,然后看向一旁未说话的几位大臣,“你们几个也来说说。”
工部尚书一笑,道:“陛下,我们工部只不过是做事儿的,由皇子管理咱们就好了,皇子们的性格我们那里知道,但是我们工部的差役都是一等一的配合服从,不管是哪一位皇子负责,我们都会好好的配合。”
皇帝知道工部尚书想说的是什么,他不适合站队,他们是真的要做事儿的,万一不是他心中所想的那位皇子负责,这位皇子心里会不会有意见,到时候会不会影响河堤的修建?皇帝骂了一句老狐狸,便看向安丞相和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了。
安丞相道:“陛下,微臣说话有失公允,毕竟小女嫁给了四皇子,还是问另外两个大人吧。”
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对视一眼,最终是礼部尚书上前一步道:“回禀陛下,或许,还有另外一个皇子会比较适合。”
“谁?”皇帝问道。
“信郡王!”礼部尚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