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股份合作制(捉虫) - 八零年代女首富 - 金面佛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67章股份合作制(捉虫)

展销会办了三天,曹敏莉就打定主意要在江州开一家服装专卖店,因为顾客实在太热情了。不管挂多少衣服出来,都能直接被清空。

最让她惊讶的是,甚至还有人从外地特地跑过来,就是为了买一件和周秋萍同款的衣服。

要知道这是1989年的大陆呀,交通十分不方便。这人为了件衣服,需要一大早就出门,在路上颠簸一天,最早也要傍晚才能回家。就这样,她还甘之如饴,买到的时候特别高兴。

曹敏莉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里的确是一片沃土,即便做生意有很多限制,但只要抓住机会,绝对能够赚得盆满钵满。

周秋萍一点也不惊讶她的选择。

9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是大陆服装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品牌专卖店开遍大街小巷包括县城。如果没市场的话,大家怎么会一窝蜂地往里面涌呢?

她直截了当:“如果你需要我投资,我可以投钱,但我不会管店的。我现在没精力分这一块出来。如果还需要我带货,那是另外的钱。”

苏珊调侃她:“我怎么记得你还收着顾问费呢。”

周秋萍摆明了亲兄弟明算账,直截了当:“那是卡拉ok房的顾问,那会儿可没服装店的事儿。”

现在她忙死了,给她加钱她都不能再加活,她忙不过来。

曹敏莉笑着摇头:“不要你干活,你等着吃干红吧。”

这就是要她投资的意思。

苏珊其实隐隐有些疑惑,搞不清楚这位周经理的身家究竟有多丰厚。按道理来说,她都已经投了1,000万给曹总开卡拉ok房,还能调动多少资金呢?

她最大的靠山,那位卢部长到现在都没放出来。她又被关过一回,人家不把她翻个底朝天才怪,难道还能让她的钱平平安安?

周秋萍不管看没看出她的疑惑,都不可能替她答疑解惑,只笑着朝曹敏莉点头:“好,我就等着吃分红。”

想要开服装店,肯定得有合适的店面。

说来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周秋萍虽然自己卖过衣服,但从没想过开店,所以她也搞不清楚现在有哪些合适的店面可以挑选。

而这个时代,没房产中介,起码江州没有。想打听房产商铺,那都得碰运气。

好在她们也不是没捷径可走,去卡拉ok房就好。

八十年代类似于中介被称为掮客的角色是没资格自己开店的,他们通常守在茶馆一类的地方,等买家和卖家、房东和房客自己找上门,再促成交易。

现在做大了这门买卖的人已经转移战场,跑去卡拉ok房了。倒不是他们钱多乐意花个痛快,而是卡拉ok房里的有钱人多。促成一桩大买卖,比十桩二十桩小买卖更有赚头。

之前周秋萍还不知道这门道,后来何谓自己买了房,又给她介绍了房子,她才从他口中晓得有这捷径。

最近中央打击高干子弟经商,政策又限制私营经济发展,估计会有不少商铺空出来,就看她们能不能捡到漏了。

周秋萍领着人到了纺织路的“大歌星”,这会儿还不到生意最热闹的时候,可吴康还是没空,正在招待熟客。

看到周秋萍过来,他只能匆匆打个手势,表示自己一会儿再过去。

周秋萍无所谓,示意他忙,直接转头问了相熟的服务员,就把曹敏莉领到了中人面前。

那人正在喝自助餐提供的免费啤酒,听说她们想拿商铺,颇为惊讶:“你可要想想清楚啊,同志,生意我是想做的,但我不能坑你。现在大家都在观望,个体户能不能开店,还两说。你要是拿下了铺子,结果到时候关门大吉,人都被拷走了,那我岂不是要做亏心事。我劝你们现在先别租商铺,哪怕买个小房子先安置下来听听风声都好。”

曹敏莉笑了,对着其貌不扬的中介生出了点好感。

这正是她最喜欢大陆的地方,只要不是偷奸耍滑之辈,他们都朴实单纯的温暖。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没有那种眼睁睁看你往坑里跳却置之不理的冷漠。

“您别担心。”她慢条斯理地解释,“我是你们政府请过来的,我是香港人,可以开店做生意。”

中人一拍大腿,又觉得自己一大老爷们在人家年轻漂亮的香港女老板面前做这动作不雅观,赶紧讪讪地收回手,干笑道:“那就甭愁了,您肯定没问题。你要多大的店铺呀?”

听曹敏莉说了大致的要求,他又热情推荐,“三山路有一家,原先就是做服装的,生意可好了,客流量很大。不过他们老板没扛住,半个月前关门跑了。其实也不至于,完全是杯弓蛇影,风声鹤唳。”

这人嘴两张皮啊,前面他才刚说个体户能不能做生意还两说。

坐在旁边位置上喝啤酒的客人突然间发作:“什么叫不至于?明明是你们赶我们走的。”

中人吓了一跳,秉着和气生财的原则,赶紧道歉:“您别生气,不是说您呢。”

“怎么就不是说我。三山路那家的小花服装店就是我温州老乡开的。京城海城的大商场不让我们温州人承包柜台也就算了,现在你们江州连我们个体户开店都直接赶走,算怎么回事儿。”

曹敏莉微微蹙眉:“不让你们承包柜台?为什么啊?”

大约是因为听到对方自称香港商人,又或者是因为面对女同志,喝得醉醺醺的男客倒是没有在横眉冷对,只没好气道:“能怎么回事?就是商场说他们是国营单位,必须得姓公的企业才能在里面经营。妈的,这么多年了,又活回头了。”

温州人以会做生意而著称,在没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们的“鸡毛换糖”就已经小有名气。改革开放之初,接二连三的大事都和温州有关系。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号称80年代乡镇企业的两大模板。

周秋萍生出了兴趣,追问道:“那你们打算怎么办?”

以她上辈子和温州商人打交道的经历,这些人的脑袋瓜子简直可以说绝了,没他们钻不了的空子,也没他们想不出的招。

那客人却唉声叹气,连连摇头:“能有什么招?打道回府呗,回去找政府。我们在外面被欺负,政府得替我们出头啊。”

周秋萍只笑笑,并不十分相信他的话。

刚好他的桌子又来了客人,她便收回头,继续帮着曹敏莉询问三山路上那家服装店的事。

“开了好几年了,店面都是现成的。你现在把招牌挂上去,马上就能做生意。很划算的。”

曹敏莉又问了几家,决定每间铺子都看一遍。

如果不是碰上这种特殊时期,也轮不到她如此挑三拣四。但正因为机会难得,所以她愈发要谨慎。

曹敏莉已经在心中打定了主意,如果这家店开的好,她会加快速度,趁着这个拿商铺的好机会迅速扩张。

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欧美的态度、外国企业的大面积撤退以及大陆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态度都决定了,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错过这机会,以后想要如此顺畅地发展,估计没可能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