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反击4 - 农家团宠娇娇女 - 顾悠然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34章反击4

“公主谏秦御史,通前朝之敌,行嫁祸之实。秦御史所赠送的礼物乃是前朝末年哀帝贵妃所用手炉,名为香妃炉。

众所周知,先祖皇帝攻进前朝皇城之前,哀帝曾命人在皇城四周浇上数桶灯油,一把火点燃皇宫,目的就是不希望先祖皇帝获得一丝一毫的财物。

其中哀帝寝宫与贵妃寝宫是烧的最干净的,当火灭之时,大军冲进去,只在这两处搜到几副骨架与铜丝置物架。

敢问秦御史,贵妃之物一烧殆尽,你这炉子从何而来?

另,你送一个妖妃的炉子于本公主是何意?是在讽刺本公主祸国殃民,还是想嫁祸本公主与前朝有关?”

这……便是连皇上都震惊了,他看向糖宝,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

糖宝看懂了皇上的疑问,手指向顾钰,万事通告诉我的!

顾钰把她手指按下去。

皇上看见两人动作,嘴角一抽,转过头去。

秦御史此刻还算理智,跪地道,“臣不知什么香妃炉,此炉子不过是臣内人从香坊里购置得来,皇上若不信,可派人前往查探。再者,既然贵妃之物燃烧殆尽,公主又从何得知有这么一样东西流传于世?”

“哀帝私库的物品清单以及前朝国库账册,一直锁在藏书阁中,目的便是为了警示大周后代帝王。其中就有香妃炉的记载以及流向。”玉竹代替糖宝答道。

诸位大臣纷纷看向秦御史。

刑部的更是上前,“皇上,臣请奏让人即刻前往香坊查探一番,看看秦御史是否真的卷入其中。”

“准,即刻去查。”

但凡皇帝,就没有谁不忌讳前朝之事的。

当今圣上也不例外。

便是诸位大臣看秦御史的目光都变了,心中皆念,长宁公主有点狠,孟丞相被扣谋反大帽,秦御史又被谏什么香妃炉。

孟丞相尚且有皇上出面证明,可秦御史……除了香坊,谁也证实不了他的清白。

此时的安国公很得瑟,摸着自己的小胡须,幸好他昨日送去两匣银豆子,不然今日要和这些人一样惨。

待刑部之人离开后,玉竹继续念道,“第四谏,谏刘御史。”

刘御史顿时站直了身体,他可没有什么把柄给人家抓,他清正廉洁,治家甚严,不怕谏。

可当他听到玉竹念出来的内容后,傻眼了,还带这样的?

“公主在谏刘御史之前,想先送刘御史一些东西,所送之物有:白银五百两,香米十担,宝蓝色缂丝布两匹、鹅黄以及嫩草青色软缎各一匹、白色细棉布八匹、黑色粗布四匹、绛色绸子两匹,朝服朝靴各两套,熟宣纸一箱、湖笔十支、墨锭十条,细盐十斤,香胰子十条。”

诸臣哗然,说好的谏呢,怎么还当堂送东西?

刘御史,“!!”

皇上崩不住了,竟然眨巴下眼睛,丫头想干嘛?

只有白祯了然一笑。

玉竹继续,“公主谏刘御史,节俭太过影响不好。”

诸臣以及刘御史,“!!”这也能谏?

“刘御史公子如今在太学念书,据太学学子叙说,刘家公子一双袜子足有十三种颜色,你们道为何?

补丁补多了。上个课响屁不断,让同窗们嘲笑不已,你们又道为何?红薯吃多了。

为何红薯吃多?一来朝廷每月发放的禄米,石子太多不能下锅,二来刘家除了刘御史的俸禄,再无其他收入,三来刘御史节俭过度,不愿花更多的钱在吃食上。

再说刘公子的笔墨纸砚,毛笔已经用到秃,质量极差的宣纸还能正反两用。

至于刘御史本人,朝靴鞋底破损严重,中衣已打五层补丁,袜子更牛逼,足有十八种颜色,据说每每肌肤都被补丁磨出一道道红印。

刘夫人出门结交长年只着同一套衣服,首饰发簪全无,洗发居然用草木灰。

勤俭持家本是好事,可太过,便是坏事。试问一个进京赶考的举子,若是看见堂堂御史竟然穿着鞋底磨破的鞋子,会怎么想?

会觉得,当官竟然连衣食无忧都做不到,那还费心费力的科考做官干什么?还不如回家种红薯呢!

众口铄金,一传十十传百,当人人都道当官穿不暖吃不饱的时候,谁还来考科举?

官员不够,百姓的那些事谁来做?无官替百姓解决问题,那将会怎样?天下大乱!”

玉竹稍缓,继续,“因此公主谏刘御史之外,送刘家一些东西改善生活。另外提醒刘御史,送人箱子得送结实的,樟木箱子材质不错,奈何年代已久,有些角落已经腐朽,稍微用点力,便散架了。”

刘御史错愕不已。

随即跪地,“皇上,臣谢公主赏赐。但是公主所虑乃是危言耸听!”

皇上平复一下复杂的心情,才道,

“是危言耸听了点,不过细想也的确如此。旁人且不说,就说你家公子,每每被嘲笑,长此以往只怕要得心疾,内心不忿又如何能将全部心思放在书本上?不能全身心投入,又怎能念好书?又谈什么报效大周?”皇上抛出一连串的反问。

刘御史耿直的回话,“会被外界干扰,只能怪他定力不够,怎能怪臣没给他穿好吃好?”

“爱卿啊爱卿,你就是冥顽不灵。便是朕,都尚且不能做到定力如僧,更何况少年人?公主送你的,你就收着吧。”

皇上说着说着,就对糖宝非常满意,这事办的,看似谏,实则赏,在打压老孟和张御史等人之后,又替他狠狠的笼络一番朝臣之心。

其实他不知道,糖宝本也想将此人打入不尊皇室之列,可当她扒拉一下顾钰送她的资料后,发现此人与其他人不同,平日所谏也多是针对朝堂大事。

难得良臣,若跟他计较,不免失人心,可若不谏,又咽不下这口气,便命人去找刘家的下人打听,看看有没有其他事可以让她写。

这一打听就发现,堂堂御史家竟然只有两三个下人,再一打听就知道刘家的窘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