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县试(下)
毫无意外,苏瑾瑜和互结的几人都纷纷入了榜。
第三天清晨,苏瑾瑜醒来,感觉精神焕发。她洗漱完毕后,吃了早膳便直接去了考场。
有了之前的经验,苏瑾瑜的今天紧张感减轻了很多。而考场外,守卫们也加快了检查,加上人又少了一些,大家进入考场的时间提前了足有半个时辰。
今日进行的考试内容是试贴诗和诗赋,这可是苏瑾瑜的拿手好戏,以往她在这方面可是备受董夫子夸赞。为何?只因她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她脑海里仿佛藏着无数个枪手,那些经典的诗句就像一个个待命的士兵,只要她需要,随便挑出一些,稍作修改,就能拼凑出一篇让夫子满意的作品。
就拿这次的试帖诗来说,题目要求围绕“春”这个主题创作一首五言六韵诗。这可难不倒苏瑾瑜,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总共六韵十二句。她略一思索,脑海中那些有关春的诗句便如泉涌般浮现出来。她迅速将这些诗句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对这些诗句进行精心的整合与修改。她反复斟酌,字斟句酌,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了,这才工工整整地将诗誊抄到考卷上。
写完试帖诗,苏瑾瑜看了周围一眼,和昨天大家的胸有成竹不同,今日很多人的脸色明显多了几分愁苦,有的直呼完了完了,然后被守卫喝止,对面的李明亮虽然脸上也变得严肃,但是下笔还是十分流畅。看来,这试帖诗和赋并没有难倒他。
再看诗赋这一项,这次的赋题要求考生关注民生疾苦、社会风俗、政治清明之类的主题。苏瑾瑜早有准备,她深知知县大人偏爱那些歌功颂德的内容。之前她在读书的时候,就对张衡的《南都赋》印象深刻。于是,她灵机一动,巧妙地对《南都赋》进行了修改。经过她的妙手改动,赋中呈现出江州城百姓在节日里热闹非凡的场景,将当地百姓欢快喜庆的生活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字里行间满是对当地风俗的赞美,对百姓生活的歌颂,她相信这样的内容定能符合知县大人的口味。
这次没有提前交卷的人,大家都是等锣声响起才被勒令停笔,所以,还有几个没有写完的人,在守卫强行收走试卷后哭了起来。
他们的哭声在考场中回荡,那是梦想破碎的声音,是数月甚至数年努力付诸东流的悲恸。周围的考生们有的投去同情的目光,有的则暗自庆幸自己好歹完成了答题。
苏瑾瑜看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她原本因顺利完成考试而轻松的心情也变得有些沉重。这些没写完的人,或许和她一样,背负着家族的期望、自己的理想,可如今却被这无情的锣声和守卫强硬的手段阻断了前行的道路。
有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哭得尤为凄惨,他的试卷被收走时,还紧紧拽着一角,仿佛那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他边哭边喊,诉说着自己的不甘,这应该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科考,可是连个县试都没考好,那么这辈子他坚持的又是什么呢?那场景让不少人都红了眼眶。监考的夫子们虽面有不忍,但也只能维持着考场的秩序,毕竟规则不可破。
苏瑾瑜默默地走出考场,外面是一片喧闹,有等待考生的家人,有卖小吃的摊贩。阳光照在身上,却暖不了她有些发冷的心。她知道,科举之路本就残酷,这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可这些失败者的痛苦却如此真实,真实得让她开始反思这看似公平却又无比严苛的选拔制度。而她自己,也不知道在这漫漫科举路上,还会遇见多少这样令人揪心的场景,又是否能一直顺遂地走下去。
明玉看到远处苏瑾瑜脸色有些不太好,以为她是累到了,赶紧过来搀扶她:“公子,快上马车休息会。”
“公子,你脸色这么差,是没考好吗?”一向没心没肺的小花直接问出口。
苏瑾瑜摇摇头:“无事,我只是有些累了,回去吧。”
这一夜苏瑾瑜睡的并不踏实,她又梦见了林陌轩夫妇,她已经很久没梦见他们了,早上她醒来的时候隐隐约约只记得他们让她累了就不要坚持了,只是苏瑾瑜一向倔强,开弓没有回头箭。
此时,出去看榜的林诚和林实已经回来了,脸上喜气洋洋,见了苏瑾瑜,忙说道:“恭喜公子,您过了。”
苏瑾瑜面无表情:“其他人呢。”
“其他公子也都过了。”林诚回答道。
苏瑾瑜听了总算脸上有了喜色。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的考试,苏瑾瑜早上洗漱完,往嘴里塞了两个包子,然后叫上林诚,而后说道:“今日是最后一天,到时候去的人肯定很多,你们就别都去了,省的到时候堵死了。”
“那公子,我在家炖好鸡汤等您。”明玉点头道。
待苏瑾瑜进入考场,李明亮已经现在里面,她朝着李明亮点头示意,今日便是这最后一场的策论了。
苏瑾瑜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定,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
随着考官入场,考场内瞬间安静得只剩下轻微的呼吸声。考官将策论题分发下来,这次策论题目围绕着国家治理中的水利与民生展开。
苏瑾瑜看着题目,脑海中迅速开始梳理思路。这个题董夫子曾经给她讲过,而她也曾经在读过的古籍中关于水利工程造福百姓的记载,也想起自己小时候在老家那些因水患或干旱而困苦不堪的场景。
她提起笔,先从水利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写道:“夫水利者,国之命脉,民之根基也。古之贤君,皆重水利,都江堰之筑,使蜀地沃野千里,旱涝保收,此乃水利兴邦之典范……”她的笔触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她对民生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