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府试 - 隐凤清鸣 - 喜欢蘘荷的洪大人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隐凤清鸣 >

第77章府试

“反正我家中人口稀少,空房间倒是不少,你们若是愿意,住过来也无妨,如此一来,咱们讨论学问便更加方便了。不过,你们得先回去和家中父母言明情况,省得他们担忧。”苏瑾瑜微笑着提议,语气中满是关切。

几人听了,连连点头,赶忙向苏瑾瑜告辞,各自匆忙赶回家中。此时,他们遣回家的小厮早已将上榜的喜讯告知了家人。家中父母听闻,个个喜出望外,纷纷慷慨地赏给小厮大把的银钱,那小厮笑得合不拢嘴,家中也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待到几人将案首是与他们交好的考生,以及接下来要去苏瑾瑜家一起居住、研讨学问之事告知父母后,这些父母皆是满心欢喜。他们深知自己的儿子如此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哪有不支持的道理?一时间,家中热闹非凡,父母们忙不迭地指挥下人打包各种吃的、喝的、用的,那场面,就像是要送自家孩子远行一般。

不多时,这些物品便被送往了苏瑾瑜家,堆满了院子。苏瑾瑜看着这满院的东西,真是哭笑不得,不过他也明白这些父母的苦心,为了让他们安心,便将东西一一收下。反正这些物品,原本也是打算用在他们这些求学的伙伴身上的。

苏瑾瑜指挥着家中的仆役,将这些物品妥善安置。待次日几人下学回家,她打趣他们道:“你们瞧,咱们这还没开始研讨学问呢,就先有了如此丰厚的‘物资储备’,今后可不能有丝毫懈怠,定要对得起这些心意。”几人纷纷点头应和,眼中满是对未来共同学习生活的期待。

随后的日子里,苏瑾瑜家都热闹非凡。苏瑾瑜才思敏捷,总能巧妙地解开众人的困惑;李云峰对经史子集见解独到,常能提出新颖的观点;王昊擅长梳理知识脉络,为大家整理出清晰的学习思路。

每日晚饭后,他们稍作休息后,便围坐在一起,讨论县试的文章,剖析其中的优劣。苏瑾瑜会拿出自己的文章,分享自己写作时的思路,从立意到布局,再到遣词造句,毫无保留。伙伴们也会拿出自己的作品,互相点评,气氛热烈而融洽。有时,他们会因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转眼间又能在新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此次文澜书院在县试中表现出色,共上榜十三人,让夫子们对他们的教学更为严格,后来他们的进步让夫子都大为惊讶,忙问他们是否有在家另请夫子,几人将自己在苏瑾言家中每日学习的情况告诉了夫子,引得其他同窗羡慕不已。

夫子听闻他们在苏瑾瑜家中自行研讨学习,不禁捋着胡须,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原来如此,你们能自发相聚切磋学问,实乃大善。如此一来,学问长进自是意料之中。”消息在书院中不胫而走,其他同窗看向他们的眼神里除了羡慕,更多了几分热切。

很快,便有同窗请求加入他们的学习小组。苏瑾瑜与其余几人商议后,决定欢迎更多有志于学问的同窗。于是,庭院里变得更加热闹,人数增多,讨论的氛围也愈发浓烈。

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他们的讨论形式也更加丰富。除了剖析文章,还会开展模拟考试,按照正式科举的流程和要求进行。考试结束后,众人一起评阅试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得失。这种实战演练让大家对科举考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应考能力。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邀请书院的夫子定期前来指导。夫子们看到学子们如此积极好学,也乐于参与其中。在夫子的指导下,他们对经典著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篇章也能豁然开朗。

在这样的氛围中,文澜书院的学子们在学问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他们的名声渐渐传出县城,周边地区的一些文人墨客听闻后,也会慕名而来,与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交流学问。有的文人会带来一些珍贵的古籍孤本,供学子们传阅学习;有的则会分享自己在科举之路上的经验和故事,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当然这是后话。

几人同吃同住二十多天,感情突飞猛进。很快就到了府试的日子,本次府试在四月十八,由江州知府主持。与县试相比,府试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而且检查更为严格,笔墨纸砚都由考场提供。考试场次与县试相同,考试主体在原基础上加大难度。

府试会根据成绩录取一定数量的考生,分为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能通过的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通过府试的考生被称为“童生”,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读书人,才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若是府试未过,前面的县试得重新再考,所以很多人通过县试,但是不是童生,都是因为卡在了府试上。

苏瑾瑜早就让小荷将之前的器物进行了改造,此时更加逼真和方便。她和伙伴们早早地来到了府试考场外,望着那森严的大门,众人的神情既紧张又兴奋。他们深知此次府试的艰难,那极低的通过率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横在眼前,但他们眼中更多的是坚定。

进入考场前,负责检查的差役一丝不苟,对每一位考生都进行了严格的搜身。苏瑾瑜等人也不例外,他们排着队,安静地接受检查。

林诚和小荷他们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紧张感,他们知道:“公子是上天的宠儿,每次都能平稳度过。”

此次大家都算幸运,没有抽到臭号。

考试开始,第一场的题目发下来,众人便感觉到了压力。四书文的题目比县试时更加隐晦难懂,需要对经典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破题。

苏瑾瑜眉头微皱,略作思考后,便开始奋笔疾书。她回想起这些日子在自家与伙伴们研讨学问的场景,那些日夜苦读和激烈讨论的画面在脑海中一一闪过,笔下的文字也愈发流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