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工业化的基础 - 我的爷爷朱元璋 - 西湖遇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3章工业化的基础

第213章工业化的基础

夏末的京城,阳光透过稀疏微敞的云层,洒在这座金粉之城上,微风中夹杂着淡淡的草木香气,偶尔还传来远处有气无力的蝉鸣。

朱雄英身着锦袍,骑着骏马,在蒋𤩽等锦衣卫的护卫下,赶往城外不远处工部军器局的冶铁所。

之所以要去冶铁所,是因为这次长江入海口的洪水肆虐,让他意识到大明现有的土石结构已无法满足抗洪等工程的需要,而且那句话怎说来着?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总不能修土路,修石板路吧?

对于现代基础交通设施来讲,钢筋加上混凝土的结构已经算是标配了,朱雄英深知,要让大明更加强大就必须搞出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有这个工业能力才能谈得上建立交通运输网,毕竟大明的经济重心虽然在水网密布的区域,但是有些地方的交通同样不够发达,而且大明的经济想要发展,也不可能一直局限于江南,那建立自己的陆路交通网络,也是必备的。

混凝土好说,技术难度不高,只是水泥这项科技点的进阶版,最要紧的其实是钢筋,这东西大明是生产不出来的。

不过大明却能生产出大量的铁,所以现在的问题不在于铁产量而在于钢产量,实际上大明的钢铁市场是严重的需求不足继而形成的产能过剩,全国的钢铁产量一年就能满足三到四年的需求,官营铁厂经常开炉一年然后歇三年的样子,而为了避免这种生产周期的浪费,朝廷甚至关闭了一部分官营铁厂,然后把钢铁行业开放给了民间。

之所以以前汉朝搞盐铁专营,现在大明不限制钢铁行业,主要原因还是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冶铁技术长期得不到进步,再加上民营铁厂不仅要登记备案接受监管,而且也不能获得品质太好的铁矿石,所以百姓哪怕去冶铁,也不能打造兵器.当然,一般没人干这事,元朝的时候百姓是真的渴望铁器,但现在放开了反而没人太在意了。

然而大明目前还没有冶炼钢材的技术,没有钢材就不可能有钢筋,这让朱雄英倍感焦急,要想让大明拥有这种技术就必须从源头上入手,有铁才有钢,他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大明的冶铁技术是个什水平。

而且工业发展方面,重工业也确实比轻工业更难发展,不过好在一开始必须发展的重工业门类也没那多,只要把煤铁工业发展起来就好。

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冶铁所考察。

冶铁所位于京城远郊的一座山脚下,四周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还有河流,跟想象中糟糕的环境不太一样,朱雄英到达时,工匠们正在忙碌地工作著,铁锤的敲击声和熔炉的呼呼声交织在一起。

朱雄英和蒋𤩽等人下马后,把骑乘的马匹拴在了马桩上,没有过多停留,在来迎接的工部官员的引领下,直接走进了冶铁所。

“院”“所”和“局”这三种子单位,一般都是各部下属的专营产业,以工部为例,因为涉及到的工程和采购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单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织染所、杂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铸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单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则是副使。

这些子单位通常由正八品的大使管理,而这的“大使”,在明代跟后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指的是子单位的主管官员,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流两种。

在冶铁所大使的带领下,朱雄英边走边观察著四周的一切,心中不禁感叹这的工匠们虽然技艺精湛,但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在他看来却十分落后,车床什肯定是没有的,先进的高炉也没有,都是一堆形状各异的石头炉子。

在一位老工匠的引领下,朱雄英来到了熔炉旁,只见炉火熊熊燃烧着,铁水在炉中翻滚著,发出耀眼的光芒,上面还有人从二层一个类似滑梯的东西,用铲子铲了铁砂往熔炉面送材料。

“介绍一下吧,这些炉子都叫什。”

“这个是大鉴炉,是以耐高温的牛头石为内壁,用简千石作为炉门。每一百斤铁砂配二百斤煤炭,能出四十斤铁,一炉会下三百斤铁砂和六百斤煤炭。”

朱雄英看了看,这炉子确实够大,配套的就得十来个人忙前忙后,有在上面送料的,还有鼓风的,以及收铁的。

他点点头,又问道:“那上面这个送的料是什?”

“黑沙,就是粗铁矿砂。”

工匠带着他们转向了另一侧稍矮的炉子,介绍道:“这个是熔铁炉,没用牛头石,而是鸡眼砂石、火砖、红砖三层隔热制造的,主要用来生产生铁。”

“然后这个是白作炉,是用来炒钢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