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幼军初立(八千字大章)
第225章幼军初立(八千字大章)
奉天殿内。
朱元璋今天罕见的没有批奏折,而是久违地穿上了一身甲胄。
这是一幅很破的甲胄了,宋代样式的扎甲,裙甲是红色的,甲叶上有着刀剑划过的痕迹,甚至还有不少甲叶已经有了孔洞,显然被弓弩的箭矢所射穿过。
不过,这副扎甲串联甲叶的线都是新的,而且并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生锈,显然得到了很好的保养。
见到朱标和朱雄英进来,朱元璋摘下了兜鍪,露出那张饱经沧桑却依旧威严的脸庞。
朱标一眼望去,顿时吃惊地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他的父皇。
这副甲胄他是知道的,一直被挂在华盖殿,但这多年过去了,朱元璋没有哪次在换衣服参加各种仪式的时候,选择去穿上它。
实际上,对于皇帝来讲,如果不是到了御驾亲征,或者是检阅献俘仪式的时候,是不会穿甲胄的。
可这两种情况,都太过罕见了。
这副甲胄不仅仅是一件防具,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大概意思就是以前广神想要开疆扩土被后世笑了好几百年,以前华夏想要统治你们这片土地的也有,但最后都没能成,这事情咱在史书上都看见过,所以你们自己管好你们三韩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暗示大明没有如同大隋一般入侵他们的意图。
朱标与吕氏对面而坐,桌上的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朱标看着吕氏轻声说道:“有件事情要告诉你,父皇决定在府军前卫设立幼军,要求十二岁以上的在京皇孙都去参加军事训练,允炆也包括在内。”
吕氏闻言一愣,随即秀眉紧蹙:“允炆身体单薄,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能不能跟陛下说说,让允炆免了?”
说到这,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慨,他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语气变得坚定:“咱希望你们能够记住,这副甲胄代表的东西创业艰难,守成也不易。”
朱元璋走到朱雄英面前,说道:“英儿,咱已经在府军前卫筹备好了设立幼军的事宜,和在京的十岁以上的皇孙们,都将去那接受军事训练。”
安昌大捷后,李文忠班师回朝,朱元璋亲临奉天门迎接,按照大明的礼仪制度是要搞一次献俘仪式的,但礼部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老朱却突然改变了主意,不仅拒绝了献俘,而且还把买的八刺封为崇礼侯,嗯,跟什安乐公、归命侯差不多的意思。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大明或许有无法完全征服的敌人,但绝对不存在有能够征服大明的敌人。
朱标闻言眼中也闪过一丝惊讶,其实朱元璋是不希望自己的孙辈都成为武夫的,所以之前强迫他们入大本堂读书居多,但没有强迫进行军事教育,也有避免以后培养出的藩王军事能力太强导致强枝弱干的事情发生,所以朱标是真的没想到有朝一日,父皇会如此认真地让皇孙们接受军事训练。
这段历史,还在朱元璋返乡募兵之前,淮西二十四将的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追随朱元璋,所以这副甲胄的由来,可谓是鲜为人知。
朱标和朱雄英听着他的话,心中充满了敬意,大明能有今天,是离不开朱元璋从一介小卒披坚执锐,一路浴血拼杀的。
开玩笑,当年北伐元朝的时候朱元璋都没御驾亲征,现在太平天子当了这多年了,更不可能有这种举动了,除非是被敌人打到了京城。
而献俘仪式,可能跟很多人印象中不同,洪武朝还真没搞过,“唯二”的两次机会,就是洪武三年和洪武四年的两次战争,洪武三年那次是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李文忠率兵奇袭元朝都城安昌,俘虏了元昭宗的皇子买的八刺等八万余人,元昭宗带着数十骑仓皇北逃,幸免于难。
朱雄英听后,心头涌起一股热血,他很清楚这是皇爷爷对他的期望,也是对他的考验,朱雄英深吸一口气,坚定地点了点头。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皇孙们将会是未来大明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长历练,对于大明来讲还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