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大结局(下)
凌游和长乐公主日夜兼程赶回长安,刚进宫,便直奔李渊的寝宫。
李渊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守在一旁,神情悲戚。
看到凌游二人回来,李世民微微点头。
李渊缓缓睁开眼,看到凌游,竟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说:“凌游……你来了……大唐有你,朕放心。”
凌游跪地,眼含热泪道:“太上皇放心,有孙老和臣在,一定能治好您。”
凌游说完便给李渊把起脉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凌游的脸色却越来越差,他也用上了系统来给李渊做检查,得出的结论也是无力回天,寿数到了。
等凌游松开李渊的手后,李世民见他脸色不好,便将其喊到殿外询问。
殿外,李世民一脸焦急地问道:“凌游,父皇情况如何?”
凌游犹豫片刻,沉重地说:“父皇,太上皇寿数已到,儿臣也无力回天。”
李世民身子一震,眼中闪过悲痛与不甘。
“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他紧紧抓住凌游的胳膊。
凌游摇头,心中也满是无奈。
这时,殿内传来长孙皇后的惊呼声。
两人急忙冲进殿内,只见李渊气息愈发微弱。
李渊看着李世民,嘴唇微动:“二郎……大唐就靠你了,你们都退下,朕有话要对二郎单独说。”
众人虽满心担忧,却也只能依言退下。
殿门缓缓合上,殿内只剩下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二人。
李渊伸出枯瘦的手,李世民赶忙上前握住。
李渊声音微弱却坚定地说道:“凌游这孩子,有大才,你要善用他,大唐的未来,或许就靠这些年轻才俊了。”
李世民含泪应道:“儿臣记住了,父皇放心。”
过了许久,殿门缓缓打开,李世民红着眼眶走出。
他看向守在外面的众人,沉声宣布:“太上皇已去。”
在场的皇子公主,妃子们皆跪地痛哭。
贞观十二年三月,李渊驾崩于大安宫,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国丧期间,长安城内一片肃穆,三个月内民间禁止一切娱乐性质的活动,停止嫁娶,禁止屠宰,不得衣着鲜艳,不得食荤腥。
时间来到了贞观十三年五月,在家逗孩子的凌游接到了杜府的通知,杜如晦去世了,这个原本在贞观四年就病逝的大唐宰相在凌游为其续命多年后,生命也是走到了尽头。
凌游心中一阵悲痛,杜如晦乃是大唐的肱骨之臣,更是他敬重之人。
他立刻安排好家中事宜,匆忙赶往杜府吊唁。
灵堂之上,杜府上下一片素白,哭声不绝于耳。
李世民也已赶来,神色哀伤。
凌游上前,对着杜如晦的灵柩深深一拜,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李世民拍了拍凌游的肩膀,说道:“克明一生为国操劳,如今他去了,朕痛心不已。”
凌游点头,哽咽道:“杜相乃国之栋梁,他的离去是大唐的损失。”
之后,朝廷为杜如晦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且罢朝三日,追赠他为司空,徙封蔡国公,谥号“成”。
时光匆匆,又过了几年,长孙皇后的身体也开始多病,经过凌游与孙思邈的诊断后,给出了建议是需要静谧的环境静养,而骊山行宫就不错,多泡泡温泉也对身体有益。
听完这些后李世民便将政事全部交给李承乾,自己则是带着长孙皇后前往骊山行宫静养,没想到还真有效果,长孙皇后的身体果然比在宫里要好很多,这下李世民便更加坚定的做出了决定,他将凌游提到了门下省,让其作为房玄龄的副手历练。
贞观二十年二月,李世民在骊山行宫发布圣旨,将皇位禅让与李承乾,自己则带着长孙皇后云游天下。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
李承乾虽早有心理准备,却也一时难以适应这突如其来的转变。
朝堂之上,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此举能让新君早日历练,也有人担忧李承乾能否担起治理大唐的重任。
但他们的议论并没有什么用处,李承乾还是在李世民的旨意下接手皇位登基。
李承乾登基后,改国号为永徽,尊李世民为太上皇,长孙皇后为皇太后。
登基之初,李承乾虽心怀壮志,却也深知这皇位责任重大,他每日勤勉理政,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凌游在门下省辅佐房玄龄,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将各项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凌游的建议下,李承乾开始进行改革,将三省六部扩展,分出了更多的部门,并且建立了内阁,完善了供养宗室的问题。
永徽三年,墨家研究院终于研制出了大唐第一台蒸汽机蒸汽机的出现,让大唐的科技发展迎来了新的曙光。
李承乾大喜,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如何将这一发明运用到实际生产中。
凌游提议,可以先在纺织业和采矿业进行试验,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