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皇帝禅位制度
李世民之所以会提出六十岁退休,其实并非是他突然间的心血来潮。自从他得知刘君邛来自一千几百年后的世界后,便时常去找刘君邛,向他打听贞观之后的历史情况。
刘君邛详细地给李世民讲述了许多关于唐朝以后的历史故事,其中包括了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老之后的昏庸无道、明太祖朱元璋在年迈时对功臣的大肆屠杀、康熙帝晚年时发生的九龙夺嫡事件,以及乾隆帝年老后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贪污之风盛行等。
这些故事让李世民深感震惊,他意识到即使是那些在壮年时期堪称雄主的皇帝,到了晚年也可能会做出一些荒唐至极的事情。
李世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他想起了汉武帝,同样也是在年老时变得昏聩不堪,甚至还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于是,李世民向刘君邛问道:“君邛啊,我想知道皇帝们之所以不愿意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除了权力的诱惑让人沉迷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就像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他可是被自己的儿子活活饿死的啊。”
刘君邛稍作思考后,开口说道:“首先,我大唐向来以孝道治理天下,若天子做出不孝之事,必将遭受所有大唐子民的唾弃,这是自绝天下之举。
其次,我之前向陛下提及的乾隆,他在禅位之后,巧妙地抓住兵权,这一方法确实值得借鉴。然而,这位乾隆太过贪恋权势,不仅紧握兵权,连政权也不肯松手,最终导致他的儿子对他心生怨恨。
依我之见,陛下若决定禅位,大可继续掌控兵权,而将治理国家的事务交由高明之人去处理即可。如此一来,陛下既手握兵权,又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李世民显然对刘君邛的这番话颇为认同。
要知道,李世民本就是一个极度追求完美的人,他自己也曾深思熟虑过,如果他能在六十岁时,毅然将皇位禅让给李承乾,那么他无疑将成为古往今来最为伟大、最为完美的帝王。
对于如此看重自身声誉的李世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诱惑。
李世民认为自己在位三十年做得已经够多了,不如把余哲留给李承乾,有了自己把控,承乾也能在自己的光辉之下,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明君。
如果禅让能够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那么当自己活到八十岁时,李承乾也已经六十岁了,此时他再将皇位传给李象,如此一来,大唐将会出现三位贤明的君主同时在朝的盛况,这无疑将会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而刘君邛所说的另一句话,更是让李世民心动不已,那就是关于新君的培养问题。纵观历朝历代,有许多皇帝都表现得十分奇葩,尤其是明朝的皇帝,更是如此。这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帝的培养出了问题。
许多皇帝都是由大儒和文官们培养出来的,且先不说文官集团暗地里可能存在的一些小动作,单就这些文官自身而言,他们真的懂得如何培养一位合格的皇帝吗?
当刘君邛向李世民讲述康熙皇帝将年仅九岁的乾隆皇帝带在身边亲自培养的故事时,李世民顿时眼前一亮。
原来,培养皇帝还有这样一种方法!如此一来,后续皇帝的培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自己退位之后,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亲自培养自己的孙子,这样不仅能够解决皇帝难以培养的难题,还能通过隔代培养,确保所有未来的皇帝都能够继承自己的意志。
李世民把李承乾叫来,跟李承乾说了退休制度和60岁皇帝禅位制度。
李承乾开始还以为李世民在试探他,随着刘君邛把话说明后,李承乾也表示,这是一个可以让大唐永远出明君的可行办法。
就这样,一个影响深远、传承千年的皇帝传承制度被确立下来。它彻底摒弃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由太上皇亲自培养贤能之君的制度。
然而,这种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倘若皇帝未能活到六十岁便英年早逝,那该如何是好呢?
不必担忧,因为太子早已在太上皇的悉心栽培下,对帝王之学有了相当程度的领悟,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
待到太子做皇帝满六十岁,再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自己则专心去培养下一代皇孙即可。
当然,世事难料,若运气差到极致,连续两代皇帝都未能挺过六十岁的大限,这又该如何应对呢?其实也并非无计可施。太上皇可以同时培养两至三个皇孙,甚至皇曾孙作为备选,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