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平阳杂事 - 鹅的三国 - 中更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鹅的三国 >

第583章平阳杂事

第583章平阳杂事

平阳县,霜染百草。诸葛亮乘牛车巡视近郊,这里自他上任之前就开始了堡垒构建。

自秦汉以来,从未遭受如今这么大的社会动荡。

故而此前的村落、里社的位置,布局不是那么的合理。

从他上任以来,聚集人口,优先发展利于灌溉的平地;偏僻之处留下后续发展的空间,现在拿来当放牧的野地,或种植林木。

主要种植的除了传统桑树外,自年初时诸葛亮就开始鼓励吏民种植板栗树、枣树两类。

枣与板栗,是真的可以在饥荒年间救命的东西。

这日与往常一样,诸葛亮巡视东郊三座堡垒,这里每个堡垒新安置了十户迁来的幽州叛民。

这些叛民以十户为单位,充入各处堡垒沦为基本劳动力,进行相互监视管理。

而十户这个规模,在普遍五六十户为限的堡垒内,也能有勉强的自保能力,不至于被本地人欺辱致死。

普通堡垒能承载的人口规模就六十户;若是周围地势开阔,有良田开垦,需要更多的人口,那就可以修筑更大的堡垒,或者两座堡垒并立。

修筑堡垒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原有的里社防御,是为了减少防御支出,增加游荡的小股盗匪成本,让他们无法籍此谋生。时间长了,这些世世代代半盗半民的群体才能安分下来。

对于这样存在了很多年的群体,正常的剿匪手段是很难铲除的。

堡垒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百姓,也不能单纯为了修筑堡垒而限制生产力。

例如有的乡社区域,内部团结的话,那就合力修筑一座大姓堡垒,这样还节省材料、工时。

但有的乡社内部也有矛盾,那就三四个,或五六个小型堡垒肩并肩修筑,形成一种社区群。这种修筑方式,堡垒之间的隙缝里方便摆摊、管理,反而利于赶集、贸易。

整个平阳城近郊、远郊的乡社,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改建的乡社。

改建后的乡社,就缺一道整体包围几座小堡垒的土墙,若有这道土墙,那就成了乡邑。

平阳一县境内还有各种古城邑、乡邑,这种地方不缺防护力,所以也就不在改造范围内。

就任这么长时间,诸葛亮勉强完成了境内基层堡垒的改建,此外也就推广了桑麻、枣栗的种植。

感觉还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让平阳县积累的生产潜力爆发出来。

他如常巡视……很多问题不是他巡视就能发现的,只有他勤于巡视,才能让这些问题不会发生。

“县君,幕府使者已到城内!”

一处堡垒外,诸葛亮正检查新移植树苗冬日浇水的情况,就听远处一骑快马而来。

周围人面露喜色,纷纷向诸葛亮拱手、长拜道喜。

诸葛亮却沉眉,但也露出笑容摆手:“诸位恐怕是要想错了,某就任平阳以来寸功未立,今年还未考功,怎么会是嘉事呢?”

这下一些人又面露担忧神情,诸葛亮则调整仪容,来见县里的使者就问:“究竟何事?”

“不知,县里从北来了两位幕府使骑,要见县君。”

使者说着取出一块木牍,这是县里县丞所书,诸葛亮拿起阅读。

这位县丞出身关中,是当年平匈奴的军吏之一,奈何四十岁出头,也就提前诸葛亮几个月赴任平阳。

县丞已经请县尉出城狩猎野味去了,希望诸葛亮能立刻返程,不要耽误幕府使者的行程。

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县吏就说:“县君不可拖延,照例来说,寻常令文应该是郡里代幕府传达。今日是幕府使者亲至,要么是不宜让郡里插手,要么就是急事。”

“有理,快备车马。”

诸葛亮立刻启程,行二十余里后抵达县邑,换一身衣服后就来馆舍见两位幕府使者。说是两位使者,实际上正使一人,另一人是护卫。

但对平阳这种县一级单位来说,这护卫也是大司马的护卫,外出办事说是使者也不为过。

因而没有必要的话,黑熊不会将亲兵派去出差。

基层腐化能力太强了,好不容易培养的亲兵,很容易在基层主动、被动的侍奉之下精神状态出现问题。

馆舍内,使者正编扎竹简,听闻诸葛亮求访,也就拿了令文到前厅来见。

两人见礼后,使者出示自己的腰牌,自我介绍:“我姓陈,蒙君上赐名义元,本是亲军什长,今升任黑旗队官前往关中赴任。受君上委托,来向诸葛县君传递书信。”

诸葛亮一听就知道对方是第二年赐字的亲兵,如今幕府那里有四批亲兵,一年一批。

第一批赐字象征万物起始的‘元’字,第二年是个义字,第三年是安,而今年赐下的是个‘平’字。

很多选入亲兵的卫士出身普遍不高,所以入伍时登记的最初名字也不好听,入伍时就会重新取名;选入亲兵时按着当年的字,再重新编名。

“原来是陈队官。”

诸葛亮拱着手,他可不想表露什么负面情绪,陈义元哪怕是孤儿出身,如今已经是一个庞大群体中的一员。

现在是黑旗队官,这就是中尉军阶,相对于长安城里那么多混日子的士人来说,陈义元现在就是混资历,未来也是两千石都尉。

不怕这些寒门、卑微出身的军吏拼命,就怕这些人混资历。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亲兵系统享受独特的赐名待遇,凝聚力远超各处,根本不是各处能欺辱、怠慢的。

陈义元将泥封的竹简推给诸葛亮,才说:“县君阅览后,还请焚毁。”

“是。”

诸葛亮取出随身所携带的小刀,剖开泥封,取出里面的两片木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