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管它呢
苏晓泠刚走到宿舍楼门口,就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喊自己。
“苏晓泠!”
透过暮色中昏黄的灯光,看清了来人,竟然真的是冯骥。
“骥哥?你怎么来了?”苏晓泠确实很意外。
她记得,上次两人照面,还是在和“渡口”众人年夜饭之后,她坐公交回学校,在江城师范大学校门口那个对视。
“三楼最角落那间,是你宿舍吧!”冯骥冲亮灯的那间抬了抬下巴。
也没等苏晓泠回答,继续道:“我刚路过,看到那间的灯亮着,就猜会不会是你回学校了。
刚用食堂门口那个公用电话拨你宿舍号码,没人接,但听得出,电话铃声就是从那间传出来的。”冯骥指了指亮着灯的330,一副我果然猜对了的表情。
校园寂静,尽管隔着三五十米,他还能分辨出电话铃声的位置,苏晓泠也很想对他竖一个大拇指,无奈两手都不得空。
“不愧是资深音乐人,耳力非凡!”苏晓泠笑,毫不吝啬地给予口头表扬。
冯骥点头,开怀一笑。苏晓泠第一次见冯骥大笑的样子,发现他竟然有两个浅浅的不圆的酒窝。
“那个,你在这儿干嘛?不会是专程等我的吧?”她故意调侃。
冯骥:“想多了吧!碰巧路过而已!”
“我就说嘛!”苏晓泠笑,“你吃饭了吗?”
苏晓泠的意思是,她要上去吃饭了,她的萝卜木耳鸡汤快被冷风吹凉了。
“没呢!要不一起?”
苏晓泠犹豫了一下,随即把盛着鸡汤的饭缸往冯骥眼前一送:“帮我拿一下,我把热水壶放回寝室就下来。”
冯骥一愣,随即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捧住苏晓泠递来的饭缸。
苏晓泠转身就朝宿舍楼上走去。她猜测冯骥找她干嘛,但很快就不去想了,管它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待苏晓泠拿了把勺子下来时,见冯骥一手捧着饭缸,一手夹着一支点燃的烟。
“女士面前,请自觉不要抽烟!”苏晓泠指指冯骥手里的烟,伸手去接饭缸。
冯骥轻笑一声,把饭缸交还给苏晓泠,随手把烟头在身旁粗壮的水杉上掐灭,就弹进了路旁的垃圾箱。
两人并排走进一食堂,苏晓泠指了指手里的饭缸:“我有鸡汤了,你想吃什么点你自己的就好。”随即,她找了个座位坐下。
今天的食堂里没什么人用餐,来打饭的都是教工,都是带着家里的容器来的,打完直接离开了。
冯骥端了打好饭菜的餐盘过来,坐到苏晓泠对面。
冯骥问:“你大过年的不在家待着陪你父母,这么早回学校干嘛?”
“你过年休息就没别的安排吗?一个人在校园里瞎转悠什么呢?”苏晓泠反问。
冯骥:“孤家寡人,能有什么安排?不然就是在家里,听我家老头子的叨叨呗!”
“怎么?冯院士对你的职业不满意?”苏晓泠顿时生起了几分八卦的心,她大大喝了一口鸡汤。
冯骥咽下嘴里的饭,道:“在一个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为国家搞科研的科学家眼里,开酒吧玩乐队的,可不就是不务正业,浪费大好年华嘛!”
苏晓泠打算安慰他一下,道:“哎,你也别这么说啊,各行各业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冯骥挑挑眉,道:“哦?洗耳恭听。”
“要说,这酒吧的出现和兴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苏晓泠喝了一大口鸡汤,继续。
“首先,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人民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手里有了钱,那内心势必有了消费的欲望。”
“把钱花在什么地方,大家也很迷茫啊!”
“于是酒吧,就成为了集小资文化,包容各种骚动心灵,和收留迷茫灵魂的时髦场所。也成为一些成功人士业余休闲,和体验生活品质的驿站。”
停了停,苏晓泠又大大喝了一口鸡汤。
“其次,这个经济建设搞起来了,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得紧跟啊!酒吧文化,就是体现这个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标志!”
“你看,国外电影电视里,心理学很流行吧!其实,这酒吧和乐队,和心理学、心理学家,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都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帮助部分人群解决心理疾病的药!”
苏晓泠又喝了一大口鸡汤。
“我相信,再过十几二十年,经济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人们物质生活更加富足,那么,就会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安宁和回归。”
“到了那个时候,酒吧文化可能就会逐渐走向没落,茶文化会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但是,你不能说,因为茶馆卖的是茶,是宁静,所以开茶馆就是健康的,有益的,是好的!酒吧卖的是酒,是乐队的喧嚣,就是不好的!”
“茶或者酒,宁静或者喧嚣,都是在它们各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被相应的人群需要的!”
“再比如,同样是药,你不能说补药就是好药,毒药就不是好药!”
“遇上虚不胜补的病人,你还给他用大补的药,对病人来说,那补药就是致命的毒药!而对于有些病症,用适量的毒药以毒攻毒,那毒药也就成了救命的良药!”
“都是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也一样!”
苏晓泠一口气回答完,喝完了最后一口有些凉掉的鸡汤。
听完苏晓泠的一番长篇大论,冯骥盯着前一秒还眉飞色舞的苏晓泠,道:“我怎么觉得你是“名家”学派的呢,这诡辩术一流啊!”
苏晓泠敲了敲桌子,道:“你还别说,这诡辩还是真理,谁也说不清。在特定的境况里,真理说不定就成了诡辩;而在另一个特定的境遇下,诡辩说不定就成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