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为子女而活
在“渡口”工作了三个多月,苏晓泠目前有了两万多块存款。这点钱,置业是大大不够的,但如若不出意外,下个学期她就有置业的能力了。
下午,苏晓泠以出去转转为由,骑着自行车,来到甫南镇南边2公里外的一片别墅区。
镇的东南,是一个名为“泓湖”的大湖,靠近甫南镇的这岸,被称为“泓湖度假区”,已经开发出了两个别墅楼盘。
如今来买这两个楼盘的,都是海市的人,以及一部分台商。现在还有一半以上没卖掉。
苏晓泠打算提前去看一看,暑假回来要买的话,也算提前做了功课,出手时就能省些功夫了。
近几年,房地产价格都很稳定,按照占地面积,这里每套价格大概在20万元到30万元不等。二十年后,这些别墅将按照面积,涨到600万到1000万。
和许多动辄涨幅100倍200倍的相比,这30倍的涨幅似乎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苏晓泠这人有个优点,不贪心。
她先来到第一片度假区,门卫是个50多岁的老头,没受到任何盘问,苏晓泠就骑着自行车进入了小区。
她在小区里穿梭了一圈,随身带的小本子上记了几笔,就骑车出来到另一个小区。
这个小区的风格和第一个不太一样,但占地面积大致相同,她也兜了一圈,记了点笔记,就返回了店里。
在平市,接下来十几年,收益最高的,是投资旺铺。
平市城里最有名的九溪商业街的核心地带,此时,一个上下两层,占地面积约30平米的商铺,大概也只需十几万,还不太有人愿意买。
但要不了10年,它的一个月租金就已经超过10万,售价也涨到三四十倍。
对了,还有甫南镇目前正在原址上新建的农贸市场,说是农贸市场,实际除了农贸市场外,还有十几栋三层的联排商铺。
农贸市场正门所在的马路上,已经分布着四大银行、医院、邮局、政府接待宾馆。不久之后,酒家、银楼、商场等也将迅速兴起。
而农贸市场正门往南不到300米,就是古镇的入口。这个区域在后世的十五六年里,都是甫南镇妥妥的cbd。
就算后来甫南镇政府大力发展房地产,把新农贸市场和医院都搬迁都镇中心以南3公里的地段,这里因为地理位置优势,依然是核心地段。
没记错的话,九溪商业街的店面房,和甫南农贸市场的商铺,应该都是2000年底交付的。苏晓泠在心里设立了一个小目标。
年前,苏晓泠不打算去市里。一方面,如今往返市里的公交车,以及私人承包的中巴车,每一趟都是被挤爆的。
几乎连双脚站着的地儿都不够,一路差不多得“金鸡独立”,苏晓泠想想都怕。
另一方面,外教karl和judy夫妇,年初二和初三要来平市旅游,他俩请苏晓泠和吴淑雅当导游。
届时,苏晓泠再找个方便的时间,去查看就是。顺便,她还要去买返回江城的火车票。
太阳下山早,苏晓泠赶在太阳下山前,就骑车回了家里。今晚,苏父和苏母照例还是住店里。
第二天是廿四,苏晓泠早晨起来又煮了碗馄饨,吃完骑车来到父母店里,给他们做午饭。
午饭后,她提前回了家,今晚过廿四,要祭灶,苏父苏母要提早回家吃晚饭。
苏晓泠到家,揉粉,包汤圆儿。除了猪肉馅儿的,还包了几个豆沙馅儿的,豆沙馅儿是用来祭灶的,祭灶需要素的。
苏父苏母一回来,就可以烧水下锅煮了。
这些家务,别说已经活了四十多年的苏晓泠了,在苏晓泠小学时,就已经熟门熟路。
下午六点半,天早已黑透,院门外传来“叮铃铃”自行车铃铛的声音,这是苏母到家的信号。
“我们回来啦!”院外传来苏母轻快的嗓音,随即就是苏父的说话声,以及开铁锁,和拔开院门铁插销的声音。
和小时候无数次独自在家做好晚饭,等待晚归的父母回家一样,苏晓泠站到客厅的大门外,迎接父母的归来。
在等待父母归家这件事上,此刻的自己,和那时候的自己,心情有很大的差别。
小时候是担忧和企盼,担忧的是,天这么黑,往北的一路没有路灯,担心两人的安危。企盼的是,父母能早点回家。
而如今,担忧有之,但更多的是感叹。
像父母这样的人,他们的一生,自认为都在为子女活,可却从来不知道,子女在成年以前,真正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身为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错过了陪伴子女长大,却在子女长大了、独立了、甚至成家了以后,才千方百计想去影响、干涉、甚至控制子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时代的特色,而苏晓泠却认为,这只是不同父母的不同选择。
看到锅里正在烧着的水,和灶台上排列整齐的一溜汤圆,苏母和苏父都满面喜悦。
“汤圆都已经做好啦?”苏父明知故问。
“是啊!你看,水都马上要开了,就等着下锅了!”苏母像在苏晓泠小时候,每次帮她长脸后那样,一边在苏父面前夸赞,一边把苏晓泠当小孩子一样哄,“晓泠从小就听话,帮我们干活!”
“你记得她第一次烧鱼吗?”苏母又开始满脸得意地讲苏晓泠第一次烧鱼的故事,“那时候她才读三年级,有一次我们天黑了回来,还想着那鱼没人烧,有没有坏掉,回来一看,她都已经烧好了,还是红烧的,鱼皮都没破!”
这天晚上,苏晓泠接到二表姐刘静燕的电话,邀请苏晓泠第二天去她家玩。
“你几时回来的?怎么回来了也不说一声!”刘静燕在电话那头质问。
“就前天下午刚回的,回来每天中午帮我爸妈烧饭。”
“明天让你妈给你放假,中午来我家吃饭,顺便在我家住几天!刘新燕也会来!”刘静燕命令。
苏母听见了那头的话,跟苏晓泠说:“你去吧!”
“好!”苏晓泠对着电话那头道。
第二天,苏父苏母一早吃过早饭,就去店里了。苏晓泠起得略晚,吃过早饭洗好锅碗瓢盆,骑上自行车往姨妈家去。
小时候,两位表姐一到节假日,就会骑个自行车,来载苏晓泠去她们家住,走的就是这条路。
刘新燕和刘静燕,两人只比苏晓泠大了两三岁。当年,她俩自己还读小学四五年级,一次,骑着姨夫的28寸自行车,来接苏晓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