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第109章
编者翻看着《复活》的最后一部分。
空出了整个九月,接续的已是十月初,回到京都之后的事。
“我猜想这里还是发生了一些事情。”编者对浅川女士说。
“你指的是在西安的时候?”她问。
“我说的是回到中国的整一段。他记载得太简略了。统共也就几页的篇幅。”
由于不能承担太沉重的文书工作,卢文秋只是略略记述着发生的一切。
这天是lucidcanon的两人,应邀来到浅川女士家。
“我们不是一直都有中岛的笔记本嘛。”池田先生笑道。
因为不是日记本,不能要求什么都记下来,香音只记述了九月中旬的一些段落。
“话虽如此,”编者开玩笑说,“但这里也几乎是空着的,可惜无论是您二位还是浅川女士,都没有一直跟着他们。”
“是这样,到了中国,只能看他们两人的说法了。不过,就你刚刚的那个问题,香音倒是和我说过。”浅川女士说道。
“她说过?”
“嗯。她说,他们路途中碰到了一点意外……”
浅川女士翻开了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有当时听了香音的话,顺手写下的记录。
编者于是依照她的叙述,加上池田和小山不时的补充,继续还原整件事情。
2008年9月5日。
结束了西安的行程,他们乘上了返回大阪的航班。
中转航班比直飞要便宜不少,班机飞了几个小时,到凌晨,降落在大连。
从大连回日本的航班要等到早上六点,这时候香音提议,既然来到了大连,不如也在这里待上两天吧。
“毕竟是外婆的故乡嘛。”她说道。
卢文秋于是办了后半程的退票手续,幸好仍然能退回不少钱。
他们在附近的酒店下榻,潦草地睡了一觉。在楼下的罗森买点泡面,当着早餐吃了。
外婆曾居住的那一带,早已改造成现代化的小洋楼。从中山公园漫步到大连图书馆,看一中午的书,再信步到动物园游览一圈,作为一整天的活动。尽管原先是这么计划的,但卢文秋在公园走了一会就开始咳嗽,去到图书馆,也已读不了任何书本,最终只是找了张椅子睡午觉。下午很晒,他已有些疲累,动物园也无法再去了。
香音每天都想出去走走,比起北京和西安,她更加喜欢这个城市。温和的天气,便捷的交通设施,更别提普兰店暖乎乎的温泉。虽然离市区有点远了,她只在卢文秋病情见好的时候,和他去过一次。
还有多元包容的文化,在高大的俄式宫殿旁,建起大正时期的民居,穿过红砖铺就的小巷,久远的斑驳的佛寺便展现在眼前。
她终于理解,为什么外婆活到七十多岁,都一直眷恋着故乡大连的风景。虽然她在中山公园信步闲游时每每感叹,大概眼前所见的景色和外婆的记忆,已经是两回事了,但她仍然愿意想象外婆年轻时在此生活的场景。
年轻而飘逸的裙裾,如此穿梭在繁华的街巷之中。
九月中旬的一天,他们走得有些乏了,就在公园附近的咖啡厅坐了一会。
咖啡厅名叫“musée(博物馆)”——现在大概已倒闭了吧——在“musée”小憩一阵,这几乎是每天的常规,“musée”当时搞的活动是二人同行一人免单,对于走了几公里路的行人来说,喝上一杯浓浓的摩卡提一提神,没什么比这更愉快的了。
“musée”连通着旁边的大商场,带来了众多的客源,即便如此还坐不满人,再加上大家都很安静,总是显得店里空空的。
正是这天,卢文秋喝了一点,看了一眼手机,就说要去洗手间一趟,暂时走开了。邻桌坐着一个西装革履,戴着方框眼镜的男人,紧绷着脸,朝这里探头探脑,仿佛在确认卢文秋走了没有。
香音注意到他的视线而满腹狐疑,只感觉他像在哪儿见过。直到他终于站起身,快步走向这边,麻利地从口袋中掏出一张名片,微微欠身,递给她。
“抱歉,”那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刚才那人,我看他很是面熟,请问他是中国人吗?”
香音愣了一下,接过名片,应道:“是、是的……”
名片上写着:
大连xx电器城部门副经理马立涛
电话:xxx
“这样啊,”马立涛看向卢文秋离开的方向,“恕我冒昧,他叫卢文秋吧?”
“嗯,”香音看着名片,“没记错的话,您是他的高中同学吧?”
马立涛听了香音的回答,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神色缓和了一点,答道:
“对的,他怎么来大连了呢?”
香音便随口一答,说是来这里旅游,顺便住上一段。
“嘿,我就说大连是个好城市呢!”马立涛笑道,“您是他的女朋友?”
“之前是,不过现在结婚了。”香音举了举手中的戒指,笑道。
马立涛一笑,用中文感叹道:“真是,这家伙……”
他坐在桌旁,取出纸笔,开始写着什么。香音原打算等卢文秋回来,但马立涛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又收拾东西站起了身,显得匆匆忙忙的了。
他把那张纸折好,推给她,“那个,我可能得回去了,没办法见他一面。这是我家的地址,我还保存着一些他高中时候的东西,很重要,但看来他一直没空来拿。你们之后有时间的话,可以趁周末来我家里坐坐,我也好把那些物件转交给他。”
他说完便急急走出店外,香音慢慢将那张纸展开,上面写着的地址,就地图来看,离这里也并不很远。
她把那张纸收了起来。这时卢文秋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