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 晚钟遥遥 - 吃一整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晚钟遥遥 >

第84章

第84章

日历翻到了十二月。

卢文秋心中的虚空愈发扩张了,他身体好转了一些,精神却总是处在彷徨之中。在山上的照顾下,他的课业已经减轻了很多,但对他的冷落,也已经溢于言表了。他甚至旁敲侧击地说,卢文秋这样空想下去,是绝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这个题目起得太大,我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把控不来的。”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时不时把卢文秋称为“我的爱徒”,要他做的各种各样的杂务也变少了。他的办公室,也好像不那么欢迎他进去了。卢文秋自己每天碌碌无为地待在研究所看书,到晚上六点钟就去食堂吃饭,七点钟回来再翻两小时,九点钟回宿舍思考将来的研究。原本属于他的事务,包括授课,很多分摊给其他学生去完成了。

或许是他自己的感觉吧!他身体状况已不容做那么多事情。山上减轻他的工作量,也是情理之中。至于打击他的研究热情,那话山上仅仅说过一遍罢了。

中井已经大四了,每个月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外实习,便辞掉了编辑部部长的位置;齐藤也要去附属医院研修,只有文学系的野原稍微有空些,他家的图书馆,卢文秋一周去一回,但其他的时间,仍然处在难堪的空虚之中。

他很是羡慕香音的生活。

当他自觉空虚,什么都无法进行的时候,除了看些无所谓的书,他也会翻看自己在北海道的记录。无论是笔记还是照片,总是让他感到快慰和灵感。至少他去过比东京更远的地方了。

做计划总是让人兴奋,前些时候,他画了一张详细的路线图,借着网上的资料,探清了修明大学的地图。他起初预备明年二月或者三月份去那里,如果香音有空,可以带上她。他还是想和她待在一起。

这一想法并未改变。然而就在刚刚步入十二月之时,他收到了阿伊努研究协会的邀请,邀他参加本月中旬在札幌召开的研讨会。准确来说,是山上向研究协会推荐了他,又对他说,既然你有满腹的设想,不如去和同行交流一下。去碰碰壁,也许对他的思维有所裨益。

卢文秋有些愕然,他没想到这个机会来得这么快。更多的是,不知道此时的自己,是否仍有先前那样夸夸其谈的能力,从三月份到现今,他究竟有所长进了吗?

会议地点虽然是札幌的阿伊努研究中心,但并不很偏,坐落着一些研究机构,去市中心也只要半小时的车程。

他纠结了一阵子。虽然他还想和她一起去,但她不是很忙吗?再者自己待在这里也没意思,去的话来回最多一个星期,应该不碍什么事情。而且,既然是学术会议,就不必凡事都带着她了。

他于是请了假,收拾好厚厚的衣服,准备前往札幌。

山上闻此,满意地拍了拍他的肩。

他又振奋精神,再三整理了先前收集的研究资料,翻看自己的修士论文,一种怅惘的感觉再次涌上心头:如今的我,确实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了。

但没有太多时间伤春悲秋,他还是细细读了一遍,回顾着自己的研究思路,连同平日里所写的几篇论文,这就是他能够拿出来的全部家当。

临行前,他取下壁柜上的玩具熊,放进了背包。这样,仿佛她一直在他身边似的。

这是他第三次踏上北海道的土地了。

由于手头上赚了一些钱,他直接坐飞机,从相邻京都的大阪飞到了札幌。

下了飞机,呼吸到比京都更寒冷的空气,他反而精神了许多。

晚上下着大雪,他打出租车去到预约的旅馆,首先就泡了一个热水澡。

研讨会还要过几天才召开。他的计划是第二天先去研究中心看看,结果第二天雪一点没有减少的征兆。是等到第四天的时候,道路才慢慢可以通行。

他去了北海道神宫,依稀记得去年拜访此地,大概也是这个时候。

只是这时他一人前来了。

今年比起去年更冷了,周边的人也少了许多。还没到年初的旺季,一切都萧萧条条的。他呼着寒气,慢慢拾级而上,想找回去年的银杏树,却无论如何找不见了。

树一定还是在的,只是附近许愿的丝带已被清空,今年棚架上只寥寥地挂着几条。

等到中午,在附近的面馆吃了一碗热乎乎的牛肉拉面,然后就继续打车,去研究中心,略略察看了附近的概貌,便回到旅馆。这样,明天就能轻车熟路地去了。

翌日,他早早来到研究中心,出示了会议的邀请函。这是他头一回以学者的身份参加这种会议,山上给他的建议是,先听后说。

大致来了上百号人,外国面孔的学者也不少,闲聊时操着不同语言;也有一些日语说得娴熟的外乡人,看来是出身阿伊努的学者。会议开始之前,卢文秋斟了一杯茶,在大厅踱来踱去,旁听学者之间的交流。

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俄罗斯学者,胡子花白,热情地大笑着。

会议伊始,主持人简要说了些片汤话,便由安排好的几位学者先行发言。

来自修明大学的三井教授第一个发言,他是研究阿伊努经济史的专家,他所作的讲演,题目是《实力对等抑或居高临下?——松前藩与阿伊努贸易新论》。说是“新论”,其实没有太多崭新的看法,仅是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再梳理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些许假设。他讲述完毕后,在座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三井倒是不急不躁,很是平和地摆事实讲道理,一一反驳了他们的意见,直到他们无话可说。舌战群儒,颇有儒者之风。

接下来是函馆阿伊努研究所的高木教授,他演讲阿伊努文化史,讲演题目是《试论阿伊努文学中的“天然性”》。卢文秋对阿伊努的文学不甚了解,许多作家的名字也并未听过,不过全赖高木教授的演说,使他有了些许接触这个未知领域的意愿。他讲完之后,举手发言的人并不十分之多,而且大多只是补充高木的意见,高木也很诚恳地表示接受。

然后又是几位北海道的学者发言,各自阐述了自己领域的新成果与新观点。其中一位有阿伊努血统,姓小林的学者提出了一个很有争议的观点,在座陷入了短暂的交锋,最终小林无奈暂时屈服,表示将要继续深入研究,以产生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让卢文秋印象深刻的是米哈伊尔教授的发言。他讲了将近一小时,题目是《“俄罗斯性质”的阿伊努研究——分流与汇流》。米哈伊尔原来是莫斯科的副教授,后来常驻札幌,升为教授。在座懂俄语的学者不算多,能够站在俄罗斯的视角看待阿伊努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米哈伊尔的研究很具价值,在座的发问者与其说是质疑,倒不如说是请教。

紧接着就是自由发言的时间,卢文秋起初还不怎么放得开,战战兢兢地听着。后来几个阿伊努学者站起来发言,说得实在粗浅,看来只是因其阿伊努人的身份,才得以入列,卢文秋于是有些不忿,也有起身说几句话的想法了。

发言与发言之间短暂的静默,有一次变得尤其漫长,仿佛大家都已没什么话可说。卢文秋再也忍受不了,便坚执地站了起来。

他先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独特资料,再重申了自己修士论文的观点,说完之后,大家只是冷冷地鼓了鼓掌,好像马上又跳到下一人了。没有赞同的声音,也没有驳斥的声音,仿佛他不曾发言似的。

抢在他后面说话的是一个叫凯因的德国人,他用不很纯熟的日语,先介绍了德国学界对于阿伊努的研究现状,又站在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对阿伊努人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刚坐下,一个姓竹野内的阿伊努人便起身反驳,说他的看法都是无稽之谈。

“我说的自然也只是一孔之见而已。”凯因教授淡淡地辩护了一句,便不再理会。

“依我愚见,凯因教授所言也不无道理,”来自福冈的中川副教授说道,“竹野内先生不必反应太过激烈,这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

一个姓川崎的女教授也开了腔,她已经上了年纪,后背佝偻着。

“实事求是嘛……”她慢条斯理地说道,“列位以前都学过吧?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学术的事情归学术去弄。”

“她是谁?”卢文秋问身边的学者。

“好像是东京的研究所来的。”

又各自发言一轮。卢文秋再次拿起话筒,提到了自己的计划。

“……总言之,我打算继续研究阿伊努的文化,并且探讨其文化边界。自然,文化是很难找出一条国界线那样分明的‘边界’的,文化的‘边界’更像渐变的条带,越往外,与本身文化的关联越少,掺入的异文化就更多。我感兴趣的就是这一条随时间流动的渐变带。”

他洋洋洒洒说了一通,自己都感觉有些冗长了,才恋恋不舍放下话筒。在他还没说完的时候,已响起了窸窸窣窣的低语;他讲完之后,列座更是闹哄哄的,也没什么人为他鼓掌。主持人提醒大家保持安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